摘 要: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情感、音準、節奏等內容,都是學生素質教育的構成要素,其中基本的原則之一就是情感培養,它是衡量學生素質的重要標準。那么如何在音樂課堂中提高音樂唱歌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對每一位音樂教師來說都是面臨的最大的課題。在此,文章從問題的提出、問題的現象、問題所引發的思考、問題對策的思考與研究、成效與反思五個方面,通過音樂案例,闡述情感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探討培養方法,激發學生在唱歌活動中的情感,促進音樂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育;情感培養;小學音樂教育
小學音樂教學是一門藝術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音樂課程標準中寫道:“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的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樂欣賞、演唱、演奏過程中,通過引起學生的共鳴,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他們的心靈,使他們受到某種道德情操、精神品質、意識觀念的滲透,從而達到情感培養的目的。
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 問題的提出
唱歌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唱歌教學的質量必須從歌曲的藝術處理入手。注重運用音樂的表現手段;注重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風格。而情感和風格的把握,老師則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他們的情感,鍛煉他們的意志,發展他們的個性,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展,才能使學生的認知活動伴隨著豐富的情感和愉快的情緒而變得感知敏銳,想象豐富,思維活躍。
在小學的中高年級音樂教學中,學生的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逐步擴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逐漸增強,所以在歌曲教唱過程中,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及情感的培養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在現在的音樂教學中,孩子們往往很難做到,經常在歌曲學會后,就沒有更近一步的要求了。甚至提出要求,孩子達不到預設的目標。而這些與老師的情境設定、情感培養是分不開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針對相應的歌曲給予一定的情境渲染,例如采用音樂欣賞,讓孩子很快進入假設的情境中。讓學生通過聆聽、感知音樂,從而理解音樂,提高其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它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情操、提高音樂的審美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讓音樂欣賞在歌唱教學中起到一個情境的渲染及引領的作用呢?作為新世紀音樂老師,任重道遠。要想取得較好的欣賞教學成果,我們必須轉換教育舊觀念、舊模式,盡自己所能為學生創設一切條件,盡可能讓學生全方位置于課堂教學,參加到教學活動中,體驗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
二、 問題的現象
在當今小學的中高年級音樂教學中,隨著孩子們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強,對于歌曲的二次創作即藝術處理——音樂感受能力及情感的培養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在現在的音樂教學中,這方面還是很欠缺的,以下討論將有助于我們提高唱歌課感受能力及情感的培養。
下面就蘇少版四年級歌曲《捉泥鰍》一課為例,談一談如何在音樂課教學中進行情感的培養。首先這首作品是一首富有濃郁田園風味和生活情趣的臺灣校園歌曲。結合音樂課程標準上的音樂與相關文化,以臺灣校園歌曲為主線貫穿始終。指導學生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歡快活潑的演唱歌曲《捉泥鰍》,同時聽賞其他的幾首臺灣校園歌曲,讓學生對臺灣校園歌曲有一個簡單的認識,認識四四拍,知道其含義。培養學生樂曲的欣賞能力,讓學生對臺灣校園歌曲充滿喜愛之情。
(一)欣賞
1. 導入。(同學們今天伴著優美的《鄉間小路》音樂,走進了教室,下面,我們再欣賞一段音樂。)
2. 欣賞(在歌曲播放過程中,每一樂句都配上了相應的圖片及歌詞)
(1)圖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2)音樂把我們帶到了哪里?
(3)歌詞中唱到了什么?
(4)音樂是幾拍子的?
老師補充總結(舒美、優展的3拍子帶我們來到了美麗的秋天田野。剛才我們欣賞的這首歌曲名字叫做《壟上行》。美麗的秋天,農民伯伯忙著收割,到處一派豐收景象,孩子們在田間玩耍,好一幅美麗秋天的景色。)
設計意圖:
作為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條件是沒得說,但是,和鄉村的孩子比起來,卻少了很多童趣,再加上學業的繁重,于是就少了很多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一開始的《鄉間小路》律動進教室,也就是在為后面的欣賞及教學做鋪墊了,讓孩子很快的就能進入到這個情境當中。緊接著的欣賞歌曲《壟上行》,則是更進一步的渲染鄉間、田園的風情。而且配上了美麗的鄉村圖片,孩子們不管從聽覺還是視覺上都得到了滿足。
效果分析:
導入部分的成功與否,與課堂的最后教學效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一節好課,它的導入必定是成功的,自然的。本課以《鄉間小路》律動進教室,從孩子們踏進教室開始,我相信每位同學都是開心的,通過優美的旋律、形象的老水牛動作等,讓孩子們很快地就進入到創設的情境當中,緊接著的歌曲、圖片欣賞,更是讓美好的鄉間印象深入人心。通過孩子們的參與,整個環節生動了起來。
(二)學唱《捉泥鰍》
1. 導入:老師范唱(鄉間的孩子們在干什么?請給這首曲子起個名字)
2. 歌曲是幾拍子的?(提問四四拍的定義及強弱關系,老師給予提示,最后用聲勢來表現四四拍,拍手——響指——拍腿——響指)
3. 給聲勢配上《捉泥鰍》音樂。
4. 再次欣賞,聽聽歌曲在什么地方反復了。
5. 唱譜(直接出譜,找不同,通過鋼琴解決難點樂句)
6. 填歌詞(先試一試,再跟音樂配合)
7. 歌曲處理(提問:1. 同學們,音樂將最后幾個樂句進行了反復,反復后,我們的情緒怎樣了?2. 為了讓樂曲唱得更歡快,我們一起來帶著聲勢唱一唱。)
設計意圖:
新歌學唱之前的三次聽音樂,雖然是一樣的旋律,但是老師運用了不同的方式并在每次聽之前都留了一個小問題給孩子,讓孩子們在聽的過程中學會發現音樂的特點,有目的、有思考的聆聽。而且,通過三遍的聽音樂,孩子們對將要學習的曲子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的聲勢練習,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理解四四拍強弱關系的特點,并且這個小練習,也是培養學生協調能力與音樂強弱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最后在情感的渲染上,提問說,“同學們,音樂將最后幾個樂句進行了反復,反復后,我們的情緒怎樣了?”孩子們會表現出很開心、很喜悅。老師做出總結,“反復把情緒更加強調,推向最高潮”通過這樣的引導,孩子們很快的就能把那份心情在歌曲中表現出來。
效果分析:
導入部分運用老師的范唱,通過提問,“鄉間的孩子們在干什么?”從而引出歌名。通過三次不同問題的聽,孩子們不但從整體上把握了歌曲的風格,而且也培養了他們聆聽的好習慣。其中的聲勢練習,更是培養了學生們的協調能力與音樂強弱感知能力,而且還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從后面的演唱效果來看,這部分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歌曲最后的處理,老師讓孩子們思考,“音樂將最后幾個樂句進行了反復,反復后,我們的情緒更加怎樣了?”這也是一種自主學習的體現,讓孩子們自己學會去發現,問題一出,他一定會不停地問自己,然后再自己去嘗試,從而得到滿意的答案,也使歌曲達到更好的一個演唱效果。
(三)欣賞臺灣校園歌曲簡介視頻、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
1. 導入:(提問,今天所接觸的《鄉間小路》《壟上行》及學唱歌曲《捉泥鰍》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2. 臺灣校園歌曲簡介(欣賞一段臺灣校園歌曲介紹視頻——在20世紀80年代,從臺灣校園流傳到大陸后,因通俗易懂,被人們廣為傳唱。鄉村生活是歌曲表現的主要內容。附一段《鄉間小路》現場吉它版)
3. 結合圖片,欣賞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邊聽邊模仿彈彈吉它。)
4. 學生談感受。
設計意圖:
聽賞部分既拓寬了孩子們的知識范圍,同時也是在對比中了解《捉泥鰍》與《鄉間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的相同特點。是一次很好的歸納、總結。也是對孩子們高效學習能力的一種提高。通過一段臺灣校園歌曲簡介視頻,讓孩子們很快地把學習的內容聯想在了一起,形成一條知識鏈,從而引發更多的思考。全體師生邊聽邊唱邊模仿彈吉它的動作,讓整個課堂變得悠閑、生動。之后的談感受,更是孩子自主學習的一種體現。
效果分析:
這部分是歌曲教學中,情感處理相當重要的一步。通過老師的提問,“今天所接觸的《鄉間小路》《壟上行》及學唱歌曲《捉泥鰍》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在對比中,得出結論,找到了他們的相同點。緊接著運用視頻把臺灣校園歌曲這一共性,進行簡單精辟的介紹。雖然視頻僅短短半分鐘,但同學們都對視頻中的一段吉它彈唱印象深刻,這也正是臺灣校園歌曲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這時再讓孩子們結合歌曲唱一唱、動一動(模仿彈吉它),臺灣校園歌曲的“味”立刻呈現。
(四)結課
表演唱《捉泥鰍》(讓我們帶著這份悠閑、喜悅的心情來唱一唱《捉泥鰍》)
設計意圖:
在初步了解臺灣校園歌曲并邊聽邊唱邊模擬吉它彈唱《赤足走在田埂上》的基礎上,再次演唱《捉泥鰍》,孩子們對于歌曲的理解、情感的處理,又上升了一個層次,歌曲的魅力表現得淋漓盡致。
效果分析:
由于前面的一層層鋪墊、引導,這次演唱歌曲《捉泥鰍》,孩子們無論從歌曲理解還是情感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 問題所引發的思考
在教授本課的過程中,為了讓孩子積極地去體驗歌曲,并能體會出歌曲的情感,在引導方面,我選了《鄉間小路》律動、欣賞歌曲《壟上行》,初步感受到鄉村的清新氣息,為《捉泥鰍》的歌曲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緊接著通過它們的共性特點,我引出了臺灣校園歌曲,通過欣賞視頻及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并模仿吉它彈唱動作,孩子們很快地把學習的內容聯想在了一起,形成一條知識鏈,從而引發更多的思考。對歌曲的理解又更深了一步。
《音樂課程標準》對3~6年級學生音樂情緒與情感的標準是能夠聽辯不同情緒的音樂,能用語言作簡單描述;能夠體驗并簡述音樂情緒的變化。老師應創設與歌曲表現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富有情感的演唱,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那么在音樂唱歌教學中有哪些途徑可進行情感的培養呢?這是我在歌唱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困惑。
四、 問題對策的思考與研究
學生的感受能力與之本身的認知能力有一定的關聯,我們現在經常能聽到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啊!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這點相當重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中小學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應滲透在各個不同的教學領域中,通過音樂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展審美想象,深化審美理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所以就拿《捉泥鰍》一課來說,從律動進教室,孩子們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中,當《壟上行》的音樂響起,一張張美麗、貼切的照片,配合著柔美的音樂一一呈現,孩子們所有的影像都是美的,接著,老師深情并茂地演唱,讓孩子們很快抓住歌曲的風格、特點。我一直認為,要想孩子的審美能力提高,老師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你的給予、引導是相當重要的。
那么,在歌唱教學中情感培養的途徑,我也嘗試過很多,最讓我滿意的就是運用歌曲欣賞的途徑了。
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課的一個主要內容,它是讓學生通過聆聽、感知音樂,從而理解音樂,提高其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它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情操、提高音樂的審美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老師必須轉換教育舊觀念、舊模式,盡自己所能為學生創設一切條件,盡可能讓學生全方位置于課堂教學,參加到教學活動中,體驗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在音樂欣賞中有入情法、動情法、激情法、達情法等方式。入情法即結合故事或游戲來進行聆聽;動情法即為學生創造一切“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激情法即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愉悅的音樂情境,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實踐中來;達情法則是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整合。在本節課的欣賞部分,我就運用了其中的一些方式,例如在欣賞《赤足走在田埂上》時,讓同學們跟著音樂,邊唱邊模仿吉它彈唱動作,讓同學們體會臺灣校園歌曲的特點,這是運用了欣賞中的動情法。在欣賞完簡介視頻《鄉間小路》后,我讓孩子說說還知道哪些臺灣校園歌曲,則是運用了欣賞中的達情法……在這些環節中,“情”是貫徹其間的主線。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音樂欣賞教學的“綱”;也就等于掌握了順利完成音樂欣賞教學任務的勝券;抓住了“情”,也就是更有效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總之,要想讓欣賞在音樂課上能夠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學習、實踐與探索,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的課堂一定變得色彩斑斕、妙趣橫生。
五、 成效與反思
音樂教學,應建立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這是最能體現其審美教育本質的一個特征。通過音樂欣賞與唱歌教學的整合,我深深地體會到: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為眾多的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著想,幫助他們,使他們也能夠參加音樂活動,能夠成為積極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樂欣賞者,能夠從音樂中享受到樂趣。奧爾夫說過:“讓孩子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師心里想的,首先應該是孩子,其次才是音樂,孩子比音樂更重要。
情感,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主要標志,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是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目標之一。音樂教育應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
作者簡介:
耿妍,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瑯琊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