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梁岔鎮中心小學 石蘇珍
素質教育大背景下,教師必須將進一步提升混合計算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計算能力當成主要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內容采用更為科學合理的方式展開教學設計,促進學生“混合計算”能力的增強,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本文展開小學數學“混合計算”教學設計探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小學混合運算當中會涉及加減乘除等多方面的知識,計算方法相對來講也更加煩瑣復雜,包含乘法結合律以及加法交換律等優秀的簡算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計算難度,提升學生計算速度,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有效增強。然而,現在很多小學生卻沒有建立簡算觀念,這也導致其在進行計算的時候沒有將簡算方法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影響了數學成績以及數學素養的提高。
在進行數學知識學習時,學生必須秉持一絲不茍的態度,這樣才可以提升自己的學習質量,特別是在進行混合計算的時候,小學生如果粗心大意,極有可能計算錯誤。而通過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很多小學生在進行混合計算的時候都會出現看錯題目、抄錯題目、進位忘記加上或者退位忘記減掉等問題。
小學數學學習中,結合律以及交換律等簡便算法是學生必然會遇到的。然而,受到過去養成計算習慣的影響,很多學生在進行混合計算的時候都會習慣性地從前往后展開計算,導致計算出錯。要想有效轉變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從如下兩個角度入手展開知識教學:
第一,學生在剛接觸混合計算的時候,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滲透簡算意識。在“1+13+19+27=?”的計算中,學生都可以很快速地算出答案為60。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別進行“1+19”和“13+27”的計算,最后再把這兩個結果相加,學生可以發現計算結果同樣為60,而且更加簡單高效,同時,這樣的引導還可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簡算意識。
第二,教師在教學交換律以及結合律知識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簡算的重要作用。例如,在進行“乘法分配律”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案例:李伯伯準備在靠墻位置通過籬笆圈出一塊長方形的菜地,靠墻位置為長邊,長度為79厘米,寬度為21 厘米,求李伯伯需要多長的籬笆?學生的解答多數為“79+21×2”或者“(79+21)×2-79",探究發現,第二種方法計算速度更快,并且更為準確。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更為清楚地了解和認識簡算的重要意義,形成正確的簡算理念。
要想更加高效地完成對學生混合計算能力的培養,小學數學教師在幫助學生建立簡算意識的同時,還應該幫助他們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轉變自身的計算教學理念,通過科學合理的措施來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審題習慣,多進行研究思考。例如,在進行混合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10 分鐘內完成10 道四則混合計算題目的速算,然后再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細致計算,之后進行對比,進而認識到認真審題的重要作用。
缺乏正確的驗算觀念是我國絕大部分小學生都存在的問題,在他們心中總有完成相應題目的計算就萬事大吉的想法。然而,在結果出來以后,很多學生就會發現自身所犯的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而并不是因為不會才導致的錯誤。所以,驗算以及檢查對計算結果的正確性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也應該提升對培養學生這方面學習習慣的重視,對學生提出更高的學習標準和要求。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每次進行例題的演示計算以后,都以身作則進行檢驗,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認識到檢查是計算的必經過程,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驗算以及檢查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專門向學生講解驗算的方法,以此來促進他們驗算能力的增強,進而為學生數學素養的增強以及全面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現在為止,很多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混合計算能力的時候采用的依舊是傳統教學方法,讓學生展開大量的計算練習,這種方法雖然可以取得一定成效,同樣也會出現一些不利影響。所以,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想進一步提升學生數學素養,提高混合計算教學質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混合計算習慣,增強他們的計算能力,教師必須找出自身教學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按照學生實際進行教學模式的優化創新,提升教學趣味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簡算意識以及審題、驗算習慣,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數學素養,推動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進而為其日后學習成長夯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