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秋連
一、農村小學“問題生”的特征
在從事教育工作中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學生,如優秀生、差生、問題生……其中問題生最為特別,它包括了優秀生、差生在內,問題生不一定是差生,也有可能是優秀生,因此劃分問題生時不能一概而論。
農村小學的“問題生”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而且其性質也各不一樣,有一定的個性和差異性。但是通過觀察和研究分析,不難發現,農村小學的“問題生”也存在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現為:
一是爭強好勝,是非觀薄弱;二是叛逆心理重,自制能力差;三是自卑感嚴重,缺乏自信心;四是求知欲弱。
二、農村小學“問題生”產生的原因
“問題生”出現的原因與家庭環境、社會因素和教育方式等息息相關,通過對農村小學“問題生”的觀察、調研、分析,不難發現農村小學絕大部分“問題生”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學生自身因素
1.自身無意改變
2.無視他人幫助
3.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
(二)家庭環境因素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文化學者于丹說過“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長”。老輩人也曾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后代會打洞。”證明家庭以及父母長輩對孩子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一如以下幾點:
1.父母受教育程度低
2.“爺奶兒”的家庭教育
3.“放牛式”教育模式
4.父母惡習的影響
5.溺愛的不良影響
6.家庭破裂的負面影響
7.經濟拮據的壓力
(三)社會因素
21世紀,是一個充滿便捷與挑戰的時代。以前的國與國之分,現今已變成了地球村,衣食住行也變得極為便捷。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也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因素。學生雖然身處在學校與家長的保護傘下,還沒有踏出社會,但也身處在社會之中,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的因素也深深地影響著他們。諸如以下幾點:
1.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
2.教育機構對學生關注太過片面
(四)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教育也是影響“問題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1.農村小學教育觀念老舊
2 農村小學教育方式不當
三、農村小學“問題生”的轉化對策
(一)學校教育對策
1.以心換心
通過認真地觀察、分析農村小學“問題生”轉化成功案例,不難發現在轉化學生時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多了解他們愛好,了解他們的言行含義,了解他們在犯錯時心理活動等。然后從他們感興趣的方面多與他們交流,拉近與他們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也是可以像朋友一樣談天說地的。只有這樣才利于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心,也讓學生走近老師的內心,讓這兩顆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師生共同努力,克服萬難。
2.要有三心
陳景潤曽言:“學習要有三心,一信心,二決心,三恒心。”而在轉化問題生的方法中也需要三心:即有愛心、有信心、有恒心。
3.維護學生的人格尊嚴
現在的學生個性鮮明,自尊心強。所以在教育學生時要時刻注意保護他們的人格尊嚴,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因此,在教育“問題生”時,應盡量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教育他們,雖然這樣能對其他學生起到警示作用,但深深的傷害了被教育學生的幼小心靈,加重他們的自卑感,磨滅他們的積極性。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私下里教育,既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也免除學生的尷尬之情,也讓轉化“問題生”的道路更加平坦順暢。
4.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鏡有兩面,人也有兩點:優點和缺點。在教育轉化“問題生”時不能只看到他們的缺點,更要多多的發現、挖掘他們的閃光點。要把他們的閃光點擴大化,讓他人更加了解他們的優點,進而親近他們,對他們的印象改觀,進而為轉化“問題生”時產生積極影響,達到成功轉化的目的。
5.多給學生一些關愛
“如果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如果把祖國比作一個大花園,那么學生就是花園里鮮艷的花朵。我們除了要好好照顧風姿卓越的花朵之外,更要好好地愛護那些被風雨打歪的花朵,為他們松土施肥,捉蟲剪枝,讓他們像其他花兒一樣在陽光下自由快樂地成長。
(二)家庭教育對策
家庭教育是對人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一個人的未來。著名的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因此轉化“問題生”離不開家庭的教育。
1.正確的言傳身教
古人云:“其身正,有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的喜怒哀樂對孩子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直接作用。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自此家長對孩子要言出必行,做到孩子在不爭吵,杜粗口等。即使沒有履行承諾,也要向孩子道歉,講明原委,請求孩子的原諒,做孩子的好榜樣。
2.多抽空陪陪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親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是感情意識萌發的基礎。孩子對家長具有極強的依賴性,家長在工作之余應當空出時間與孩子做作業、玩游戲、聊聊天等,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享受家庭帶來的快樂,消除日常生活中的負面影響。
3.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旅途中,總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與優點,家長應該擴大優點,縮小缺點,要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勵表揚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時不要隨意打罵,要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認識到自身錯誤,避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家校合作,共同作戰
家庭和學校是孩子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場所。在轉化“問題生”問題上要時刻注重家校合作,共同作戰,家長與老師保持長久聯系,共同努力,互補長短,相信“問題生”一定能轉化。
總而言之,在農村小學“問題生”的轉化過程中,還需要社會、學校與家長共同作戰,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生活環境,在教育“問題生”時更要講究教育的方式和藝術,尤其是“打一棍子給一顆甜棗”的批評懲罰和表揚激勵的藝術。只有通過以上的這些方法,社會、學校與家長共同用心去呵護培養孩子,“問題生”一定會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