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萬好
【摘 要】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需要做到以學生的理解程度為前提;著重進行對古詩文對探究;必須有正確的德育目標,扎根于學生的美德思想;必須有想象的空間;在情景模式中去學習。
【關鍵詞】 傳統(tǒng)文化? 理解程度? 美德思想? 情境模式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融入已經(jīng)形成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一個有效方法。但是,如何在教學的時候滿足這一教學需求,筆者認為,需要對課本內(nèi)容有一定的調整,在課堂中應該把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自身。
一、以學生的理解程度為前提
目前學生的理解程度是其探索、認知、理解和熟悉新知識的一個過程,它和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歷、知識寬度、思維想法等方面息息相關。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古文、詩、詞、曲、賦、書法、國畫、對聯(lián)、歇后語、射覆、酒令、燈謎、古典小說、民族戲劇、民族音樂和民俗等豐富多彩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國學體系非常巨大,內(nèi)容豐富多彩,思想源遠流長,所以學生對其了解不夠全面。而且還因為當前學習環(huán)境中缺少“文言文”,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作者在教授“青春有格”這個題目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準備寫字專用的“田字格”,帶領學生把字寫在“田字格”內(nèi)和“田字格”外,對比那種效果好?在此前提上讓學生探究“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句詩的具體表現(xiàn)意義,并討論“格”字的不同意義。最后在研究“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的深遠影響。
二、著重進行對古詩文對探究
古詩文指的是以古文形式表現(xiàn)的詩、詞、文、賦。它們在傳統(tǒng)文化中起到的是重要的承載作用,也是國學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古詩文的文藝性、思維性都較高,而且文字婉轉、語言凝練,而且有時候還需要對口、工整,讀起來通順而且有含義,方便誦讀、背誦,是對學生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第一課。更重要的是學習古詩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提升他們的文學知識儲備。而且,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入傳統(tǒng)文化當中,盡可能地關注運用詩詞的使用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實際的教學計劃合適地進行古詩文學習和誦讀。比如進行案例“成長的期盼”這節(jié)課的學習時候,可以先讓學生朗讀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雪》,讓學生置身塞外,感受到北國的風光和大好河山;而進行案例“青春有我”這節(jié)課的學習時候,可以運用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作為本課的結尾語,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最后提高準則意識。
三、必須有正確的德育目標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材內(nèi)容上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地方就是加強了對學生的道德規(guī)范教育,這個轉變有效體現(xiàn)了政治課程的教育目標。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源頭上不同于語文,它的重要目標不是為了強化學生語文涵養(yǎng),而是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較好行為習慣、樹立崇高的信念理想的和確立高尚的情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需要有效地融入傳統(tǒng)文化、還要在傳統(tǒng)的教學當中融入法制和道德教育,發(fā)揮他們應有的作用,讓學生有了良好的傳統(tǒng)美德。要避免把道德和法制教育課程變成語文課堂。例如進行案例“爭當文明先鋒隊”這節(jié)課的學習時,可以使用《荀子》中的名言“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來旁證“禮”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楊時“程門立雪”的典故來生動地講述古人對“禮”重視。學生的探究也需要貫穿“文明禮貌的重要性”這一課題來進行,只要可以準確地表達出名言意思、典故的基礎涵義,由此了解、體會到“禮”的重要性就可以了,至于荀子、楊時和程頤的生平、著作和哲學思想等不要進行深究,不然就會對課堂整體產(chǎn)生影響,影響本課的德育教學的開展。
四、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
在道德和法制的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還需要注意一點,就是我們說的“拿來主義”——直接地拿來使用,不作分析,不作研究;布置的教學問題沒有思考空間,沒有發(fā)揮出學生的想象力;我們說的文化融合就變成了簡單的文本朗誦。這樣的課堂不是真實的課堂,我們通常說的情感體驗只是停留在表層的;得到的“理”也只是表層的——并不能有效實施課程目標,這與初中學生的自身水平和發(fā)展標準也沒有有效關聯(lián),實際上是一種課堂低能化的表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要有具體想象空間,要給出學生探討、探究的空間,要帶領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接受并傳承傳統(tǒng)文化。
五、在情景模式中去學習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指導要求 (2012 年版)》具體指出:“教師要高效利用并構造多角度的教育情境,帶領和指導學生通過自己經(jīng)歷與感悟,在得到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維方式。在初中道德和法制教學中最好的辦法就是情境模式教學。進行有效情境教學方法,挖掘出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志向,強化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熟悉,加強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自信心。教師可以讓學生舉行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情景話劇演出、主題演出、朗誦大會、知識回答比賽、辯論賽等一系列活動,也可以激勵學生做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課題研究。例如在進行案例“按照規(guī)則辦事”這節(jié)課的學習時,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許衡不食無主之梨”的情境表演,進行參與情境體驗,學生就會對“自律”有一個比較深刻而有獨特理解的認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加入傳統(tǒng)文化,開展有效的道德教育,對教學方法和計劃提出有效的改進意見,使用符合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目標與初中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史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取之不盡的源泉[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3):73-78.
[2] 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本文系2019年詔安縣中學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立項號:zx2019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