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紫月 杜丹文(大連藝術學院)
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是基本課程的學習的基礎之上的,為了能夠更好地吸收課程學習的內容,作業的布置與安排是不可或缺的,但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作業做完即結束”的狀態,作業的后續往往也是如同“破銅爛鐵”般被直接丟棄,對于完成的作業的處理利用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作業能變成作品,但作品很難變為產品,因此學生的學習也很被動,思維方式也很受局限,因而,我們團隊決定探索如何將課程作業升級,進行創意衍生的設計與開發,如何更好地將作品與實踐進行對接,從而演變成為一種能夠更好地適應將來就業崗位的能力培養。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國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應用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OBE教學模式正適應此需求。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也稱作成果導向或能力導向教育,是一種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理念,提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要以“預期學習產出”為中心去進行教育教學設計,提出明確的培養目標,從預期學習的成果出發去反向推導出達成此目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將課程的設置處于人才培養預期成果的導向之下。這種理念在很多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的的高校進行了較多應用,成為了一種教育改革創新的主流趨勢。
OBE教學理念的重點就在于,通過此理念在教育各個環節的實施,將教育的“結果”作為教育的核心目的,然后對教育的各個環節進行一個整體的策劃設計與計劃的安排。
所以在OBE教育教學模式中,學生學會了什么可以成功,其重要性遠大于怎樣去學習和什么時候應該學習。以“作業變作品,作品成產品”探索藝術設計人才實踐教學新途徑,本次研究的中心就是學生課程作業的創意衍生,有利于推進設計教育轉型向深入發展,使培養的人才為社會經濟文化、文化強國戰略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基于課程作業的要求,將作業與肌理色塊類圖案進行結合,運用現代設計和創意形式進行色塊重新組織編排,將具象的形狀經過變形、夸張巧妙的藝術處理,形成有豐富顏色的色塊與有不同風格的抽象圖案。以事物的代表顏色和特征所需要塑造的特征為前提,保留原有的事物含義和藝術形式,從而彰顯其中的意義與韻味。
在OBE教學理念的支撐下,像在視覺傳播專業《設計基礎》的課程中,對OBE教學進行了一定的嘗試。首先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將抽象化的主題,諸如家的記憶、故鄉、青春等,具象化成為一個物品。這個具象的物品也并不是普通的一樣東西,更多的是不同故事、心情、回憶的承載等。而后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結構研究、解構研究(俯視、側視、刨面、空間爆炸)和技法研究。之后將此次的研究成果運用精微素描的繪畫方式進行表現,去粗取精、見微知著。在此基礎上,運用簡化、分割、扭曲、擴大、縮小等技法將主題進行變形嘗試,包括對大師色彩的提取、色彩反轉和色彩情感三部分,以變形的研究內容為載體進行表現,為紋案的設計做鋪墊。最終將色彩研究的作業以絲巾的表達方式呈現,從而實現成果的轉化。
從基礎的課程作業出發,將其手繪的色彩作業使用相機進行拍攝掃描,進行一定的修改調整后,印制成絲巾、方巾等衍生產品,在跳蚤市場等小集市進行擺攤售賣,從而實現“作業變作品,作品變產品”的目的。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強調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要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當今時代背景下的人才培養必須要多方面融合,要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更要重視產學研的深度融合以及線下與線上的聯系。一方面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促進學科之間、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要完善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有效機制,方能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一方面,解決了優秀作業變成紙張浪費、沒有展示、沒有分享的機會等問題,使學生產生自豪感。另一方面,保留了作品的蘊意和更獨特的內容故事,從而引起大家的興趣,為市場帶來視覺沖擊。從傳統的課堂練習繪畫技巧,轉變為在創作實踐中學習自主學習的方法,引領學生觀察生活、關注身邊,從原有的“被動型學習”轉變為“主動型學習”,將作品設計與實踐結合,變成一種適應將來就業能力的鍛煉方式,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
當今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在強大的經濟能力支撐下,文化事業發展越來越好,應用型人才需求也等量增加。逐本溯源,如何學會主動思考、主動學習,如何將自己的作品轉化為實踐,變成一種適應將來就業能力的鍛煉方式是我們此項研究的初心,我們也將嘗試更多的方式將課程作業落地,完成目標與初心。
相關鏈接
藝術類院校,目標是培養具備各專業知識,能從事各專業門類教育和實踐的人才。藝術院校專業課的考試都是由各個高校自主命題的,部分學校有一定的考前培訓輔導班。其招生工作是由各個學校在教育部的指導下自主進行的,考試內容和時間是由學校自主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