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楚婷
【摘要】低年級統編教材中編入的兒童詩,是低年段課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較多教師通常以理解及背誦兒童詩為目標,這不但損傷了兒童詩的情感性,而且打擊學生的閱讀興趣。本文從現今開展詩教的作用及現狀進行分析,從而提出低年級兒童詩教學策略及要注意的問題,探索有效的兒童詩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低年級;兒童詩;教學策略
兒童詩是開展文學欣賞教學的重要內容,情感豐富,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兒童最喜愛的一種閱讀材料。低年級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兒童詩,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生識字及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但大部分教師通常以理解及背誦為目標,破壞了兒童詩的情感性,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甚至還會使學生在情緒上產生一定的抵觸。那么,在小學兒童詩教學中,應該如何引領小學生進行兒童詩的學習,使他們對兒童詩產生濃厚的興趣,樂于學習的同時深入探究兒童詩的深意呢?以下是筆者在兒童詩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加強朗讀,讀出個性
詩歌是文學之母,其詞藻優美、內涵豐富、富盈想象。有一位詩評家說:“只讀不寫,眼高手低;只寫不讀,眼低手也低。”這句話生動地說明了朗讀在整個童詩教學中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因此,開展詩教,必須從引導學生讀詩入手。讓兒童沉浸在詩的年華中,反復誦讀詩歌、鑒賞詩歌,讓詩意和情懷滲透心靈,這便是教師通過語言美贈與兒童在懵懂時最精美的禮物。
由于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性較大,因此他們在閱讀兒童詩時,對詩歌的韻律、重音以及節奏和停頓等方面的理解、把握都不同。作為語文教師,應善于發現和巧妙利用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鼓勵和引導學生不斷地感悟,讀出自己的理解,張揚自己的個性。
比如,在《四季》的教學中,由于詩歌所獨有的語言親切性和生動性,因此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誦方法,在讀準音的基礎上,不斷反復誦讀,讓學生領悟出詩歌具有其它文學所沒有的獨特之處。全文共4個小節,通過大量使用疊詞并運用擬人化的寫法,使得全詩賦予童趣且朗朗上口。在教學“草芽尖尖、荷葉圓圓、谷穗彎彎”的疊詞時,為了讓學生讀出趣味性,可以提前出示相應圖片,觀察小草、荷葉、谷穗的樣子,再配上動作讀出它們“尖尖”“圓圓”“彎彎”的感覺。讀好人物說的話也是教學中的重難點,通過引導學生注意“就是”一詞,覺悟最后一節的表達與前三節不一樣。再者,可鼓勵學生使用自己喜歡的情感和語調,帶著動作或神態,一邊朗讀一邊表演,讀出不同季節事物的不同語氣。春天生機盎然,句子要讀得歡快一點;夏天花繁葉茂,要讀出熱鬧的感覺;秋天的句子要讀出谷穗彎腰有禮貌的感覺;冬天的句子要讀出雪人大肚子一挺的可愛。由于兒童詩就是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心中的愿望、傳遞美好的情感,可以充分利用課文結構嚴謹的優勢,在個性化朗讀體會語言表達形式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模仿句式自由表達。
二、細琢細磨,領悟意象
兒童詩里藏著豐富的想象精靈,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面對兒童詩這種特殊的文體,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非常重視,要讓學生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韻律之美,體驗詩中的情感,呵護學生純真的想象和靈性。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體會詩歌語言、理解詩歌內涵的基礎上,將學生帶入無限的想象空間之中,讓學生在想像的世界中遨游。
《小小的船》對于學生們來說已是耳熟能詳,但學生們對詩意的理解可深可淺就要論語文教師的教學策略了。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可以利用插圖來進行指導。首先引領學生認真看圖,一般情況下,他們都能大致說出:晚上,在一片藍天里飄著幾朵云朵,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好像眨著眼睛,一個小朋友坐在彎彎的月亮上。緊接著再說一說月亮有什么特征,會讓人聯想起什么東西。隨后出示小船的圖片,說說他們有什么相似之處,引出比喻句的使用手法,但只能簡單交代,不求深挖。最后讓學生發揮想象: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看到了哪些美麗的夜色?引導學生大膽創新,進行文本對話,充分地想象,以此作為理解課文的基礎。
站在學生理解的角度來看,全詩一共四行兩句話,雖然看似簡單,但如果不發揮想象是難以讀透詩中的意境。比如第一行“彎彎的月亮,小小的船”是理解的難點。可以出示月亮和小船的圖片,讓學生察覺,這句話不是說月亮彎,船很小的表面意思,而是把彎彎的月亮比作小小的船。可能會有學生問道:為什么一定要是小小的船,不能是大大的船,彎彎的船。老師可以解釋為:因為月亮離我們非常遙遠,所以看上去就顯得很小,所以說“小小的”,而“彎彎的、兩頭尖”其實都在說月亮和小船形狀相似的地方。讓學生明白,第二、三行中的“小小的船”指的是“月亮”。
在教學“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時,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在一望無際、美麗的夜空下,他們會看到什么?還會做些什么?等學生回答后,再請學生朗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想象之合理性,并借助插圖或視頻感受坐在月亮上看著美麗的星空時候的絕妙體驗。
三、把握學情,有效延伸
通常,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了兒童詩的特點之后,老師都會啟發學生進行續寫,使用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是補充一小節,有的是模仿幾句話,有的是自己創作。然而,激發學生進行拓展延伸必須循序漸進,不得揠苗助長。
首先,我們應讓學生明白,這么有趣的兒童詩,作者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寫出來的,創作的靈感源于我們熟悉的生活。所以,寫兒童詩并不難,它的選材廣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作為我們寫詩的素材。通過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走近大自然,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大膽運用身邊的點滴作為寫作的對象,慢慢地在補充詩句的基礎上提高難度,補充小節到創作全篇。
《聽聽,秋的聲音》是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中的一首兒童詩,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贊美了秋天。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從秋天的音響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讓學生多讀多悟,通過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但有較多學生會說,想不到秋天里的其它事物,對于創作十分抗拒。針對這樣的學生,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給予適當的表揚和激勵,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巧妙處理課堂上預設和生成的關系。比如,啟發學生以游戲接龍形式自由續詩,并鼓勵他們大膽想象。之后,又出示原詩的句子,引導學生在比較和品味中感受詩的靈氣,還告訴學生,詩歌是美好的,詩歌的世界是奇妙的,永遠也沒有對錯之分、好壞之別。每一個人都能在詩中找到自己的快樂,但必須要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希望,樂于探究,善于思考,敢于用文字記錄下心動的瞬間,一起遨游在美好的詩海。進行一番疏導之后,老師再鼓勵學生想想看,秋天還有哪些聲音呢?學生可能會說,“嘩嘩嘩”秋雨快活地下;“嘿喲嘿喲”小螞蟻正忙著準備糧食過冬呢;“呱呱呱呱”青蛙加緊挖洞……學生們肯定會說得很好,合起來又是一首小詩了。
在讓學生下筆寫詩之前先想想,學生是否已經把握詩歌方向,是否已經與詩歌產生心靈交流,是否已初步感知兒童詩的內涵美,如果沒有梳理好這個學習過程,學生寫下來的也稱不上創作,充其量只是個應付式的作業。想讓學生親近兒童詩并有效達到拓展延伸的效果,教師應注意使用兒童詩教學策略,講究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以免矯枉過正。讓花季兒童在詩歌的花海中與傳統對話,在想象中走進文本,切實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意境和神韻,創作屬于自己的小詩。
參考文獻:
[1]徐云峰.親近兒童詩,讓學生戀上閱讀[J].小學教學參考, 2017(25).
[2]枕流漱石的博客.淺談小學語文中的兒童詩教學[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b24c2c7f0102v84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