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都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小學語文教師要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文章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介紹。
關鍵詞:小學語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
一、 引言
對于剛剛進入啟蒙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需要通過學習慢慢加以引導,而小學語文學科會初步引導著其獨立思想的形成。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為今后學習奠定基礎,還需要從小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課本當中,用優秀文化浸潤學生心靈,讓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從小開始塑造良好品德,樹立良好的自信心,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思想,增強對祖國的認同。因此,對于小學教師來說,應當承擔起從生活中、學習上為學生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二、 傳統文化之一——古詩詞的閱讀與背誦
詩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古人蘇軾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即使穿著破舊,不那么光鮮的衣服,只要胸中有學問,那么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氣質,也是非凡的,也能使人光彩照人。古詩詞中能感受時代的變遷,生活的變化。小學教材中的詩詞,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有利于學生提高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借鑒古代文人墨客的詞匯語言,可以幫助自身得到提高,提高語言能力,提高詩詞水平,提高內在涵養。在讀詩與背詩的過程當中,仿若身臨其境,學生們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古人的情懷。閱讀古典詩詞,可以促進學生了解歷史文化,增加國家和民族認同感。背誦古典詩詞,亦有利于學生自身知識的沉淀,激發學生創造和寫作的能力與欲望。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校園中,尤其是上大學之后,能歌善賦的才女總是備受矚目,為眾人所青睞,這就需要學生從小開始積累、培養,等待之后的綻放。
眾所周知,小學是每一個孩子開始上學的初級階段,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必然也是相對簡單的。學生們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讀起來也能朗朗上口。一首首詩詞,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讓學生在讀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呈現出美的意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也讓學生幼小內心建立美的概念。一首首詩詞,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它能夠真實地反映中國的歷史,以前的經濟、文化、政治、科技等等各方面,讓學生在字里行間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等。還有的古詩詞涉及朝代的興衰與滅亡,或圓滿或凄涼的愛情故事。能通過古人的詩詞體會當時寫詩的真情實感,真的是一件美妙的事。
比如,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中的《村居》,短短的四句話二十個字,給孩子展現的卻是內涵豐富,色彩艷麗的世界。春天到了,外面的世界美麗多姿,陽光明媚,景色迷人,讓人進入這樣的世界一定會流連忘返;在這樣的人間仙境里,一群活潑的兒童一窩蜂地從家里跑了出來,手里拿著各種各樣的風箏跑著、笑著、叫著。讓孩子們讀起來,自然而然會洋溢出歡快的情緒,讓學生從內心感受美的存在,讓學生從小對美有了向往和追求。再比如,小學四年級語文中《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不但表現的是作者的離別之意,更多用冰心玉壺來比喻自己,表現出來的是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也是告訴友人,不必為自己擔憂,是與朋友間的信任,讓人讀起來,作者的高尚品格自然融入人的內心深處,油然而生敬意,讓學生受到感染,小小的心靈中就會種下自重、自潔的思想。
三、 傳統文化之二——寓言、傳說、歷史故事等的滲透
寓言故事通過其質樸,卻又不失幽默的文字給孩子們講述一個個充滿哲理的小故事,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那么的引人入勝,發人深思。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適當的寓言故事可以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從生動形象的一個個小故事中明白一個個淺顯易懂的道理,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寓教于樂。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井底之蛙》《掩耳盜鈴》《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狐假虎威》等等。比如,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家里的父母,學校的老師,就在給孩子講述井底之蛙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坐在井底,是無法看到無邊無際的天空的,坐在井底,也是無法體會那種空曠環境帶來的心靈的愜意感。這樣的故事,對于孩子的心靈是一種啟發和引導,這讓學生們認識到不要囿于眼前的環境,要把眼光放長遠,要把格局放大,只這樣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看得更多,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心胸寬廣,志向高遠的人。
歷史故事講述的是歷史上的人或事物,從而學習某個人物的某種精神,學習他們處世的方法,學習他們的人生態度,學習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論是正面的愛國精神,還是負面的奪妻之恨,都是中國不可磨滅的歷史,無一不令人回味無窮。從小學開始學習這些偉大人物,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孩子的思想軌跡,這也是老師和父母對孩子教育時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神話傳說也在語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篇幅,它用其夸張的手法將學生帶入一個童話世界,這樣有趣味的故事,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參與性與主動性,讓學生更加喜歡聽故事、學故事,也會很快將故事的內容“刻”入腦海中,讓學生難以忘記,同時,學生還能夠從中學習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故事的影響,從而改變學生一些壞習慣,壞毛病,不斷糾正自己身上的問題。神話從一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小說,老師可以通過給學生閱讀小說的方式來閱讀神話故事,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神話本身的情節,反復朗讀,反復復述,直至學生了然于心,學到其中的深意。神話傳說用它輕松明快的語言,讓學生學到知識,明白道理的同時,還能夠伴隨著小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四、 傳統文化之三——漢字中體會傳統文化
漢字是漢文化的產物,學生從出生起就要在家長的帶領下學習識字,進而學習寫字,直至它成為我們身體里的一部分,成為最熟悉的交際工具,成為人生中成長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漢字有形聲、假借、會意、象形等之分,在小學的語文課堂上,由于學生的智力等并未發育完全,所以我們不需要如此細細講解。老師們通常會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以便學生更好地接受。例如“家”這個字由兩部分組成,這時一個小故事緊接著上來,上部分指的是我們住的房子,下部分放的是一只“豬”。為什么呢?遠古時期,人們以捕獵為生,因此很多豬吃不完放在家里,后來,養豬的越來越多,豬被視為財富的象征。在當時的人看來,家中有豬,生活才能安定幸福,那樣才叫做家。
所以說,一個漢字可能就代表了一個歷史,一個故事,每一個漢字都不會憑空而來。它是古人渴望生活,熱愛生命的象征,最真實的記錄了中國的歷史長河。直到現在,老師在教我們認字的時候,都會講到這個字的來源,已幫助我們記憶。從一出生,從第一句爸爸媽媽開始,我們的責任也就隨之而來了,我們要從小正確認識漢字,把漢字寫規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自身做起。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個漢字都能夠反映一定的歷史,每一個知識點都在用心講述著傳統文化。我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文化的國度,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文化沒有“斷流”的國家。作為炎黃子孫,作為一個中國人,了解自己國家歷史,了解傳統文化對于我們的意義是重大的,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對于我們也是迫切的。就好比當每一個中國人看到來旅游的外國朋友,想到他們來著中國,為的是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為的是了解沉淀已久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會從內心涌出一種上前講解的沖動,這就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生需要從小在語文學習中培養自己的家國情懷,這不止體現在語文課堂的學習中,更加體現在生活中,從最基本的漢字、詩詞、故事等等,一點一滴滲透進自身的血液里。這不僅僅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更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楊文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途徑與方法[J].內蒙古教育,2018(24):70-71.
[2]張寶,滿敬環.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49-50.
[3]陳佳美,楊軍,高延平.語文教學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與策略[J].漢字文化,2018(17):54-56.
作者簡介:方玲玲,貴州省遵義市,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文化小學經開區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