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彥琳
【摘要】本文介紹了筆者學校“依托大問題,實施有效課堂”的實踐經驗。用“大問題”引領教學,帶來的不僅是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也將促進教師研究視野的變化。筆者以五年級下冊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威尼斯的小艇》為例,具體闡釋如何從四個方面實施:教學環節求“簡”,教學方法求“活”,圍繞教學重難點精選素材巧用素材,分解細化教學目標等。
【關鍵詞】大問題;有效課堂;教學設計
“關系親和,愛如春潮;過程親證,學如歷險;生命親在,創如朝陽”是我校“親親課堂”的核心理念。在學校“親親課堂”的教學研究指導思想下,提出“依托大問題,實施有效課堂”。用“大問題”引領教學,帶來的不僅是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同時將促進教師研究視野的變化。教學中“依托關鍵問題,親導學習過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一、教學環節求“簡”
思路清晰,過程簡潔,目標明確,緊扣主線。所謂主線也就是教學重點和主干脈絡,他是課堂教學的“魂”。主線明確了,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環節、取舍教學內容、考慮教學進程、有效組織教學就有了目標,課堂教學的結構和層次就容易清晰起來。
簡單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提倡的是,教學內容要簡要,教學過程要簡約,教學方法要簡便,教學手段要簡單,教學語言要簡潔,力求用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獲。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比如,在教五年級下冊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時,在教學目標設定的過程中,重點拋出“威尼斯小艇有哪些特點?船夫駕駛技術怎樣?以及小艇在威尼斯人們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三個大問題,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帶動全文的學習,且層層深入,教學過程清晰,教學環節簡潔流暢,重點突出。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不過,學生對于水上城市威尼斯比較陌生。對此,教師著重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和分析描寫小艇的句子,并結合圖片,讓學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樣子和特點,為后面學習威尼斯小艇與人們的關系做好鋪墊。
二、教學方法求“活”
要靈活應變,言簡意賅,深入淺出,以“大問題”為導向。課堂追求的就是有效教學,要求教師要學會做減法及圍繞教學目標取舍整合體驗,這種減法并不是簡單地對教材素材、教學環節進行有機械割舍,而是要合理去掉那些多余的環節,無效的程序,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
教學設計以學習作者怎樣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為主線,通過對重點段的讀、想、說,班級討論交流,并進行活動化教學,在自主和諧的氛圍中突破重、難點。
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教師提出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點?”這一問題,讓學生找出小艇的特點,并想想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引導學生進行自由讀、說、體會、想象、有感情朗讀等具有層次性的訓練,學生很快就說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并體會到比喻表現特點的獨到之處,根據小艇模型有感情地讀文,從中欣賞作者描繪的精彩。
教學課文第四自然段提出“船夫的駕駛技術怎么樣”這一問題,抓中文段的中心句,了解寫作結構。然后引導學生抓住文段中的一系列的關聯詞,體會船夫的駕駛技術高超的特點。
教學課文第五、六自然段提出“小艇在威尼斯人們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和“威尼斯的夜晚又是一番怎樣的美景呢?”結合這兩個問題的交流討論,觀看威尼斯夜景照片,品讀“水面上漸漸沉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等優美的句子,讓學生體會威尼斯月夜的“靜”,之后再追本求源,最后用“小艇一……城市就……”的句式說出威尼斯的白天和夜晚帶給我們的不同感受,引導聯系上下文思考這“動態美”與“靜態美”與小艇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體會正是威尼斯獨特的地域滋養了人們的生活。
這幾個問題的提出,完成了制訂的第一個學習目標———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威尼斯獨特的風情、小艇的特點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關系。整個課堂教學目標清晰明確,學生思維活躍。
三、圍繞教學重難點,精選素材巧用素材
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變,一“材”多效,使每一個材料在課堂上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讀”,在課堂生成中,老師十分注重朗讀的培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朗讀層次感強。設計了默讀,小組讀,表演讀,再齊讀,男生讀,女生讀,再美讀。讀出了詞語的感覺,讀出了美。
在此基礎上,還引導啟發學生讀閱讀鏈接的《威尼斯之夜》,最后總結課文,讓孩子們感受到威尼斯就是這樣一座因水而生又因水而美的水上城市,感受威尼斯獨特的異域風情。并且指導孩子們打開視覺,透過獨具特色的事物感受異域風情和異域文化,使每一個材料在課堂上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四、對教學目標進行分解細化,巧設過渡性問題
它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轉變成主動的探索求知,更有利于學生培養思考、表達、創新、解決的能力。
結合課后習題:“如果你生活在威尼斯,結合課文內容,想象你一天的生活情景,和同學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巧設過渡性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筆者先請學生展開想象,猜一猜在威尼斯還會看到什么人,并讓學生照著書上的句式說說看還看到誰也來了,再引導學生抓住再試想自己生活在此,環境發生改變,說說自己的生活會有哪些具體的改變。這個問題的設計,激發學生的思維,訓練口語交際。在語文課堂上,要讓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也培養了學生思考、表達、創新、解決的能力。從學生課本熟悉的內容引入教學,激發興趣,不但結合訓練點,及時反饋,又不脫實際,融入生活,有地方特色,很好完成了教學目標,即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領會“抓住事物的特點寫”的方法。
“大問題”教學是學生在前,教師在后。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注重答問的設計,用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大問題”教學的核心詞之一是“導”:在“大問題”的教學背景下,我們應該思索如何引導學生深層思考,誘導學生進入學習,指導學生漸入佳境。
依托“大問題”,教學過程中“親導學習過程”,充分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盡力做到親其身體,親其情感,親其思維。我們以教學理論做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鄒慧明.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J].小學教學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