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露 王寧 徐軍

摘要:作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制造業在實現中國經濟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本文分析了制造業企業的特點及融資方面存在的問題,認為通過集中優勢項目確保企業良好信用,解決設備采購資金難題;簡化融資貸款擔保程序,打通銀企合作“最后一公里”;積極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資金成本;以市場經濟為主導,依靠金融政策創新實現資金需求平衡,進而探索制造業企業融資困難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制造業企業;融資問題;探討
引言
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此后,地方各級政府多措并舉,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改革財稅政策,促使制造業企業在各專業領域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然而制造業企業建設周期長、設備采購資金占比大及流動資金少的行業特性,決定了制造業企業在融資方面困難重重,由此制約著制造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制造業企業的概念和特征
制造業企業是按照市場要求,通過一系列制造過程,將制造資源轉化為可供人們利用的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品的企業。制造業企業主要包括食品加工業、紡織業、醫藥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31個行業。它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建設周期長,廠房建設和生產線設備采購需要較長的建設周期;二是設備采購資金占比大,生產和研發設備數量大,且多為非標設備,采購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三是多數制造業企業為研發類企業,產品生產需大量勞動力參與,尤其是高素質技術研發人員的參與。
二、制造業企業的融資現狀及特點
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活動,是企業根據戰略規劃和資金需求狀況,通過科學的分析和預測,通過一定方式和渠道,確保制造業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的金融行為。從融資渠道的角度而言,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方式可分為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股權融資是指使用企業的所有權來換取所需資金,達到融資的目的,如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等。債權融資是指通過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取得貸款,到期還本付息的融資方式,如銀行貸款、融資租賃等。在當前金融環境下,我國制造業企業融資方式主要以銀行貸款等債權融資為主,融資方式相對單一,融資渠道相對較窄。
(一)非標設備的采購導致資金需求量大
制造業企業的設備采購資金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注冊資金;二是融資貸款。制造業企業的研發和生產設備大多是非標設備,采購周期長,資金需要量大,在采購中需提前做好資金計劃和調度,尤其是在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還需要進行固定資產投資規劃。首先,大多數企業會選擇通過增資擴股的途徑解決資金困難。然而,由于增資擴股會稀釋股份的原因,企業的股東會通過增資擴股決議的可能性比較小。其次,企業會選擇銀行貸款的方式進行設備采購,因為銀行貸款速度較快,成本較低。然而,由于企業處于基建期,設備采購量大,項目建設所需資金量大,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率上升。目前大多數制造業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一般維持在約70%,更有少數企業達到80%以上,這種情況下,銀行將終止貸款,因此企業是不可能從金融機構取得融資貸款的。最后,企業將考慮融資租賃直租的方式獲得資金。然而,融資租賃公司將評估企業資產狀況,在資產狀況較差的情況下無法辦理直租設備采購業務,進而使研發生產陷入停滯困境。
(二)建設周期較長導致流動資金狀況差
制造業企業由于廠房及配套保障條件建設任務多、設備采購量大,有些大型設備還需要較長周期的安裝調試(或試制),因此企業建設周期長,一般為3-5年。若是研發性質的制造業企業,技術研發和技術推廣需要更長時間。隨著技術與產品研發周期的延長,不可控因素的增多,企業資金需求和壓力將顯著增加。流動資金作為資產負債表中最活躍的資產,是制造業企業研發生產所需的重要資金來源。同時,流動資金對于企業獲得貸款,降低融資成本均有著重要作用。由于制造業企業在投產初期基本處于產品試生產階段,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小,但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占用資金較大,流動資金狀況差,這些都將嚴重影響制造業企業的融資結果。此外,企業研發工作需要不斷地資金投入,在增加制造業企業融資壓力的同時也會削弱金融機構對企業資金支持的信心。
(三)融資渠道單一導致融資成本高
融資渠道主要包括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主要指企業的自有資金和經營生產現金流入,外源融資包括發行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和銀行貸款、融資租賃等。制造業企業制定的年度融資計劃包括企業短期的融資需求、融資方向和融資渠道。在融資渠道的選擇上,企業往往會選擇銀行貸款或者內部融資,融資渠道單一,融資方式簡單,同時融資成本將越來越高。
資金成本是制造企業融資時關注的核心問題。制造業企業利潤率低,高資金成本將吞噬企業利潤,造成虧損,進而影響到企業的信用等級和授信額度。資金成本居高不下是制造業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四)制造業企業建設和生產各階段資金需求不平衡
制造業企業成立初期,由于有政府批復文件和項目研發報告,企業容易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取得固定資產貸款。然而,在項目建設后期,隨著設備采購計劃調整、原材料投入增大及生產線工藝鑒定等原因,尤其進入試生產階段后,項目竣工決算已結束,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終止對企業的固定資產貸款,自有資金相對匱乏,企業將借新債還舊債,從而致使其陷入負債經營的困境。需要指出的是,此時的制造業企業尚無大批量生產能力,小批量試生產收入少,幾乎無法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加之竣工決算后,設備折舊額大、財務費用高,無法進行上市融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缺乏對制造業企業在生產中后期的融資傾斜政策,也是導致企業融資越來越困難的重要因素。
三、對制造業企業融資現狀的建議
近年來,我國政府連續發布制造業企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制度,如《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以及2019年第20號、第84號文件等,增值稅稅率連續下調,留抵退稅減負明顯,制造業企業也在政策導向下發展勢頭強勁,但融資難依然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掣肘。這就需要制造業企業整合自身資源,拓展融資渠道;政府多方舉措,發揮制度優勢;金融機構服務創新,提高融資效率,更好地解決制造業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一)整合優勢項目確保授信額度,解決設備采購資金難題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國防建設,還是國計民生,都有著其他行業無法等同的優勢。制造業企業可通過SWOT分析,客觀評價企業內部環境和外部市場,重點關注核心研發項目,通過多種方式整合企業資源,確保在信用條件下的銀行授信額度,盡量使用項目固定資產貸款,因為固定資產貸款期限長(一般都在10年以上),且利率較低,是企業采購大額設備的最優選擇。保持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良好的協作關系,積極拓寬與商業銀行的合作范圍,從而確保企業良好的信用。
對于資金狀況有困難的企業,雖然融資租賃的直租業務利率比固定資產貸款利率高,但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稅金抵減也可降低資金成本,比較適合大額非標設備的采購。對于從國內采購的大型設備,企業也可關注政府貼息政策,符合政策的設備采購及時申請貼息,間接降低融資成本。
(二)簡化融資貸款擔保程序,打通銀企合作“最后一公里”
企業財務報表數據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制造業企業提供貸款的重要指標,也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了解企業經營情況的“鏡子”,因為財務報表是企業經營活動的最直觀呈現,企業資產負債現金流一目了然,但是報表以外的情況往往被忽略。此外,關系國防建設的企業、自主化研發建設的企業等制造業企業的前世今生也是金融機構需要掌握的。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應熟知制造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研發項目、融資情況及財務報表的數據,方可準確掌握企業的資金狀況。
當經營狀況良好時,制造業企業容易獲得信用擔保,即不需要任何實物抵押性質的貸款擔保形式。然而。當制造企業出現資金緊張的情況時,其融資貸款就會陷入“雪中缺炭”的窘境。此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考慮到貸款風險,往往要求企業股東需提供全額擔保,還需抵押土地建筑甚至設備,使企業后期的融資工作異常艱難,資金需求“雪上加霜”。因此,根據制造業企業的特點及類別,因地制宜的實施貸款擔保程序創新,保障企業在試生產期間的資金需求,是金融業急需解決的課題。
(三)積極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資金成本
對企業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的分析與選擇,制造業企業可根據企業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多渠道選擇。企業經營者需掌握每一個融資渠道的特點和要求,進而選擇適合企業的融資方式。表1列舉了制造業企業常用的幾種融資方式的優缺點,可以為企業做參考。
制造業企業在初創期需要注入資金時,按照資金成本由低到高的順序,企業可以優先考慮內部融資,其次是銀行貸款,然后考慮發行債券融資甚至增加股權融資,以解決生產對資金的需求。當這些融資渠道都無法解決資金問題時,企業可考慮融資租賃貸款。雖然資金成本高,但其可作為權宜之計,在銀行貸款松動時再考慮貸款置換,用資金成本低的銀行貸款置換資金成本高的融資貸款,以避免資金鏈出現問題。
(四)以市場經濟為主導,依靠金融政策創新實現資金需求平衡
制造業企業大多是央企或者由國企研發成果轉化成立的國有制造業企業,如航天、兵工、核電等集團下屬的企業,計劃經濟根深蒂固,也有一些企業雖改制成功,但是仍然存在部分計劃經濟管理模式,這就需要政府和上級集團公司不斷為企業注入市場經濟元素,政府當好“店小二”,上級集團強力“助跑”,充分發揮現代企業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的管理優勢,使制造業企業在政府幫助下,依靠自身銷售優勢,增收節支,降本增效,從而解決企業項目建設和生產經營中的資金緊張問題。
制造業企業因政策保護會得到當地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合作交流支持,但這種支持是有前提條件的,即企業的發展前景好,資產負債率不能太高,這對于已經正常生產和運行的制造業企業來說沒有問題,但對于那些處于在建設期和研發期較長的企業,這些條件是難以達到的。對于政府機關和金融機構而言,如何對這些企業進行合理的篩選并提供適當的融資政策傾斜也是一個需要持續研究的課題。金融機構應創新金融理念,簡化貸款流程,研發金融工具,積極跟進國家關于制造業的各項優惠政策,保障制造企業合理的資金需求,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結語
制造業企業承接著國防、航天、環保等特殊領域的生產研發任務,如何讓企業“甩掉包袱”,規避可能發生的融資風險,減少不合理的融資成本,不僅需要國家政策層面上的強力支持、上級集團公司的“減負降壓”、金融機構的彈性擔保體系,更需要企業整合優勢資源,發揮自身潛能,拓展融資渠道。制造業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需要各方面配合解決的,需要政策,需要創新,也需要時間。
參考文獻
[1]陳為.制造業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國市場,2019(21):58–59.
[2]閆飛雪,白峰.金融支持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金融經濟,2019(20):20–21.
[3]陳霏,李木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01):198–199.
[4]劉玥.基于融資租賃視角下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困境化解路徑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8(07):228.
[5]潘欣欣,陳習定.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J].時代金融(下旬),2017(1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