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嫻
【摘要】體驗教學,注重讓學生親自參與,獲取直接經驗。體驗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師作為主導,研究如何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學生作為主體,在教師的教學中進行體驗。
【關鍵詞】體驗教學;自主學習;學生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常常以自我為中心,采用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過于強調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忽視學生的自我體驗,直接將教師的體驗傳授給學生。的確,學生既不是待灌的花瓶,也不是一個個冰冷的機器人,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的想法體驗。因此,探討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式已經迫在眉睫。
一、什么是體驗教學
體驗也叫體會,與經驗不同,它不僅僅重視主體的心理結構,而且在經驗的基礎上更注重主客體合一的動態構建。也就是說體驗是主體通過親身經歷,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并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感悟。體驗也是一種被激活了的經驗,是主體心靈與外部世界溝通的一種知識場。在體驗中,主體主要通過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種心理活動的交融、撞擊,激活已有的經驗,并產生新的經驗。最后,就是經驗內化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東西成為個性化的知識經驗。
那么,什么是體驗教學?體驗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和機會,還原或再現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親身經歷中理解并構建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活動。體驗教學是基于生命的教學,是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的教學,是在自由開放的教學情景和關系中,師生以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在交往、互動的過程中達成主體生命的知識與意義的建構。
體驗教學,注重讓學生親自參與,獲取直接經驗。眾所周知,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有兩條: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其中直接經驗是通過學生親身探索、體驗等形式認識已有的知識經驗;間接經驗,指學生通過聽課、讀書等方式,直接從教師、從書本中得到的知識經驗。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都是學生獲取知識不可或缺的途徑和手段。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灌輸式教學模式,始終比較注重間接經驗,而忽視直接經驗。這在教學中容易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強調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很多教師這樣認為,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人類百千年積累下來的精神文化成果,這就是人類認識的精華。教師往往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二是強調訓練,忽視學生的體驗。尤其是引入新的概念時,很多教師都通過養成學生新的習慣和思考方式去適應新概念,以便更好地掌握它,訓練過多會限制學生的主動精神,妨礙學生的創造能力。相比于灌輸式教育,體驗教學顯示出明顯的優勢,它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平臺讓學生去親歷體驗,切身感受,重視教學中學生的感悟和反思。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間,人形成思想,要通過感悟,它是主體對外部知識、信息的深層次的內化。這意味著教學不再是一個師生僅僅圍繞教科書灌輸知識的過程,不再是制造背書機器的過程,而是引導學生主動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事物重新選擇、整理和構建的創新的過程。在具體實踐中,體驗教學往往要求教師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創設適當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同時應該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使每一位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滋味,由此獲得滿滿的自信心和繼續前進的動力。總而言之,體驗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師作為主導,研究如何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學生作為主體,在教師的教學中進行體驗。
二、體驗教學的特點和意義
(一)體驗教學的特點
1.親歷性
親歷性是體驗教學的本質特征。體驗教學需要學生親身參與、經歷和體驗,需要他們在自己的行動中概括總結,在情中看在景中悟,在鏡中體驗,因而具有親歷性。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某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摸角,畫角,說角”的活動。先讓學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個角,想一想有什么感受;接著把這個角描下來;最后和同桌互相說一說角的邊和頂點在哪兒。學生通過摸一摸,描一描,說一說的活動,真切體會到“角有一個尖尖的點,有兩條直直的線”。
至此,學生對角就有了清晰的認識。緊接著,教師先用多媒體演示畫角程序,再引導學生一起用手在空中劃角,同時強調畫角有三個步驟:先畫什么,再畫什么,還要畫什么。最后,讓學生按照畫角的步驟動手每人畫一個角。為了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在親身實踐、獨立思考的氛圍中,由傾聽、質疑,直至豁然開朗,教師依次畫了三個有代表性的錯誤的角:兩條邊沒有相交;頂點處是一個圓弧;有一條邊是彎的。看到三個錯誤的角,學生們激動地糾錯。在他們的判斷和指導下,教師最終畫出一個準確的角。這樣的安排,通過給學生創設一個有利于探究的氛圍,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了更深的了解。
體驗教學更多的是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學生應該通過實踐去認識周圍的事物,用親身經歷去理解、感悟、驗證教學內容。結論來自親身的實踐,能力正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有動手、動腦、動口等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通過反復觀察、嘗試,最終構建新知識。
2.主體性
在傳統教學思想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為了秉承傳統的思想,學生必須以教師說的話為權威,教師說的就是對的。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教師的主體位置已逐漸下降,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體驗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獨特的見解。因此,體驗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自己的感受、價值取向和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學會感受、觀察、反思和總結,學會在不同情境中思考和解決問題。
3.生命性
體驗教學是一種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的教學,它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擴張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更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
4.情感性
情感是體驗的核心。體驗的出發點是情感,主體總是從自己的命運與遭遇、從內心的全部情感積累和現在的感受出發去體驗和揭示生命的意蘊,而體驗的最后歸結點也是情感。體驗的結果常常是一種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動的情感的生成。這是由于體驗的情感性,主體在積極的體驗中才會形成對事物積極的態度,全身心地投入。
例如,教授《我愛這土地》一課,導入新課時可以先讓學生交流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的詩句,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等,這些不朽的詩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愛國志士發自內心的吶喊。以此來引起學生的共情,并配上相關的文字圖片,就更加直觀地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然后,進入主課的學習,學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會快速地顯示出來,即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生活性
體驗教學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因為生活世界是與學生有著直接聯系的,它是個體的、日常的、伸手可及的。體驗教學所注重的體驗是和自己的生活經歷聯系在一起的,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感悟。體驗教學不但要學生學習課本知識,還要去發現和感受語言、符號,把知識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或者由教師通過一定的情境使之具體化,便于學生身臨其境通過親身嘗試、體驗,生動地感知、了解和掌握知識。
幾乎每個小學生剛剛接觸數學中的加減乘除時,老師或者家長們都習慣布置一些任務讓孩子們完成,可能是拿著十塊錢去菜市場幫忙買半斤蔥蒜,或者是拿著一疊零零散散的錢幣,加起來算一算一共多少錢,也可能是讓他們計算每天幫媽媽打掃衛生或是洗碗一次一塊錢,一周七天可以掙多少錢……類似這樣簡單的運算,其實正是來自于我們的一些日常生活。這種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又提升了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只要我們善于觀察、收集和利用,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服務于現實生活,就能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意識。
(二)體驗教學的價值與意義
1.有利于確保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2.有利于學生加速知識與經驗之間的轉換;
3.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4.有利于學生素質提升和情感生成。
體驗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設教學情境,還原或再現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親身經歷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活動。體驗教學關心的不僅是學生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更在于學生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
【參考文獻】
[1]屈海英.語文教學中要重視體驗教學[J].文學教育,2007(3):149.
[2]李憲勇,徐學福.體驗教學及其實施中需要注意的問題[J].中國民族教育,2009(6):33-35.
[3]曹巧娣.創設情境,有效教學[J].小學時代,2012(2):46.
[4]張春陽.語文想象閱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5]李天陽.情感體驗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3):180.
[6]黃澤忠.人士體驗性數學學習[J].湖南教育,2006(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