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博文
【摘要】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教師拋掉陳舊的教學觀,將新觀念、新思路應用到教學中,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個人素質發展水平。基于新課改提出的教學要求,為了改變現有數學課程中的填鴨式教學和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積極倡導學生勤于實踐、樂于討論,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吸收知識的能力和總結學習成果的良好學習習慣。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思考
一、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年紀尚淺,思想心理正處于發育階段,沒有很好的個人約束能力和自律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設計方面做出努力來調動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積極性。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情境式教學。設計具體情景,做到寓教于景,增強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感,提高學生的做題興趣。例如在教學什么是圓形這一知識點時,可以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圓形的,調動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熱情。通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讓學生在聯系現實實際的過程中掌握圖形的性質和特征,并且引導學生和小組成員進行探討和實踐,然后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總結展示生活中的各種圓形,使課堂的氛圍處于輕松和積極的狀態中。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摒棄過去陳舊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積極改善課堂的先進性,在課堂中鍛煉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俗話說學貴在有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和思考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提問和質疑,將所有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在課堂中通通有效地解決。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做好自己角色的轉變,在合作學習中充當引導者和協助者的角色,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提供合理的指導。最后,在教學中教師在做到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和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用信息技術教會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我反思和小組探討找到自己組內疑問的答案。
三、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而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我們可以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加快學生的理解進程,增強學生的認識能力。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分一分》時,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西游記》片斷,片斷的內容是唐僧給徒弟們分桃子,并引出數學問題:有2個桃子,平均分給悟空和八戒,每人分幾個?有1個桃子平均分給悟空和八戒,每人分幾個?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三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分數,直接說出二分之一有困難。通過課件演示把一個桃子平均分的過程,學生很容易就有了對“一半”的認識,為學習分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吸收新方法、新思想,采取新方式,有助于建設先進課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通過學習提高個人素質能力,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成龍.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