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軍
摘 要: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受素質教育影響較大,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對老師提出的要求更為嚴格。老師組織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全面發展,體現語文教學理念,推動學生思想意識的轉變。以養成學生核心素養作為出發點,分析小學語文教學基本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最基礎學科之一是語文課程。語文也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通過良好的語文學習,養成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發散學生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課堂,廣大語文教師隊伍如何提升核心素養,是組織開展課程改革的主攻方向。
一、教學與生活相連接,認清核心素養內涵
人們生活中所面對的所有事情,均有證據存在,這項證據可以為已經發生的事件或者是正在發生的事件尋找價值,而這些價值便為老師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提供支持。老師教學工作應從課本內容出發,尋找密切聯系生活的節點,與學生直接對話,改變學生對生活的看法,端正學生價值觀念。
比如在學習《釣魚的啟示》一文,文章思想內涵對學生價值觀養成與道德素質提升意義重大。素材所闡述的是“實踐之難”,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會有數不勝數的瑣事,若是認識不清,將會觸碰道德底線。這篇課文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承諾的重要性,“言必信,行必果”是每個人的行動準則。這個例子也充分感染學生思想觀念與人生價值取向,極有感染力,并將課文內容與生活相互連接。老師教學從這種類型的課文中提取思想內涵,對促進學生養成核心素養十分有利,幫助學生提高道德認知。語文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課文中包含很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如歌頌父子情深的《地震中的父與子》、贊揚母子情深的《慈母情深》、弘揚愛國精神的《最后一課》,這些課文都可以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意識,老師教學需將其視為重中之重。
二、加強語文課文朗讀,潛心感悟課文實質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極為重要。提升語文素養,依靠日常積累,而日常積累,依靠語文閱讀。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養成學生綜合素養和人文情懷,應當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選擇具有豐富感染力且詞匯量豐富的作品,讓學生學習、閱讀,提高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桂林山水》的時候,老師組織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中的句式,幫助學生深入學習并掌握優美的詞句。對同類的詞語整理記錄,譬如描寫水的詞語有清澈見底、水平如鏡、波濤洶涌,描寫山的詞語有高聳入云、奇峰羅列、突兀而立、怪石嶙峋等。引導學生仿寫句子,將學會的優美詞句運用其中,通過自己的描寫,掌握語句結構特點,明確如何通過語言獲得表達效果。在進行仿寫的時候,要掌握仿寫的精髓,千萬不能單純地為了仿寫而寫,更應該通過語言描述將文字與現實連接,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中掌握文字的美學,體會到生活中文字帶來的樂趣,保障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三、增強學生學習激情,紓解學生情感情懷
語文老師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語文課本中作者對國家的情懷,對親人的感念,對朋友的真摯,對先烈的敬重,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點撥。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將每篇課文的思想情感進行歸納,與其他相似類型的課文進行整理與歸納,作為學生情感培養模塊,養成學生的正義感和優秀道德品質。
比如在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課文時,老師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毛澤東與毛岸英父子之間的深厚的情感,讓學生在內心形成敬仰之情,感知前輩的高潔品質,感悟國家領袖濃濃的父子情懷。再如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與《再見了,親人》,老師在閱讀的時候讓學生感受,這兩篇課文的濃厚情感表達,若是條件允許,可以搭配音樂進行朗讀,讓學生沉浸在對親人依依不舍的告別情感當中。通過創設相關情境渲染課堂氛圍,打開學生敬愛國家領袖,珍惜中朝友誼的情感之門,升華主題,培養素養。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核心素養的前提之下,老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思維邏輯、語言文字、思想情感等多種因素,教學方法要有創新性。在突出提升核心素養的同時,保障對語文教材刪繁就簡,不蔓不枝,充盈語文課堂之余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素質教育要求學校培養科學文化知識與綜合素養兼備的人才。學校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思路,對學生未來發展影響重大,是不容忽視的,老師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需求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艾斌艷,郭銀輝.“聯系策略”在繪本作文中的創新與實踐:以繪本作文《我喜歡我》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7,(33):87-88.
[2]丁莉莉.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和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8):77-80.
[3]蔣宜榮.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分層教學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2019(16):16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