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錦霞
摘 要:在當前教育背景和社會經濟的新形勢下,職業教育需要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之外,還要培育具備“工匠精神”的創新型人才,要讓學生在專業教育理論的引導下,加強創新創業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就如何在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培育“工匠精神”進行思考與研究,本文重點闡述中職教育中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工匠精神;人才培養;中職學校;技能型人才
一、對中職學校汽制專業“工匠精神”內涵的思考與探索
“工匠精神”的本質,是對生產技藝孜孜不倦的追求,以期不斷提升,超越同行業的所有競爭者只是淺層次的表象,真正達到深層境界后,以“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為核心,使自身的技藝逐漸提升。此外,“工匠精神”絕不排外,否則容易故步自封,最終局限在自己的意識之中。中職學校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為主,而對技術進行積極探索、繼而沉醉其中,能夠為個人、為國家做出貢獻。與“工匠精神”的質樸相對應,當前我國的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部分國人產生了浮夸、自高自大的不良情緒,不利于我國的良好發展。基于此,在當前時代,社會各行各業均應該崇尚“工匠精神”,在“十四五”期間,繼續保持穩步上升的勢頭。
二、培養具備“工匠精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方式
(一)提升中職學生對傳承精神文明的認知水平
“工匠精神”在我國精神文明中具有代表作用,因此中職汽制專業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提升學生對傳承精神文明的認知水平及責任意識。首先,以中國古代的“工匠精神”典故作為突破口,使學生明確“工匠精神”的具體成果。比如著名數學家祖沖之,通過車輪制作,探索圓周率的故事。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引導學生們對那個年代將圓周率確認到小數點后七位數字的困難程度,使學生了解在“工匠精神”的支撐下,人們可以爆發出巨大的能量,進而全身心投入到技術研究。另一方面,以車輪為切入點,向學生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如“在現代汽車制造、維修過程中,如果你發現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你會采用何種方式進行探究?”在此類問題的“帶領下”,學生會迅速將思路由精神文明轉移到課堂學習中,有利于提升學習成績。
(二)在校園生活的各項環節滲透“工匠精神”
除了常規的教學時間,校園生活的各項環節均可以對“工匠精神”進行滲透,從而使廣大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健康成長,無論對于當下的學習生活,還是日后的工作,均會起到良好的作用。比如學校開展各項活動時,均可以教導學生加強對“工匠精神”的了解。以汽車制造專業開展的迎新晚會為例,團委負責老師和學生會成員可以對節目的編排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務必在演出設置、銜接、內容等方面精益求精。此外,對于院系籃球比賽、春游的組織工作等,相關人員也可以展現出“精心雕琢”的特質。如春游工作,為了防止一些學生粗心大意,教師可以將重要物品(車票等)集中保管,到達目的地后再行發放。總之,并非一定要通過教學過程灌輸“工匠精神”理念,而是讓學生明白,做好生活、工作中的微小事情,是踐行“工匠精神”的基礎,只有通過“積小勝為大勝”的過程,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工匠”[1]。
(三)中職教師以身作則,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教師的身體力行,往往能夠起到千言萬語無法達到的作用。基于此,中職汽制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比如在教案的制作上,課本中的一些銜接內容,“引入”作用過于強烈,無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找到精髓。而教師可以通過手繪的方式,將汽車制造的重要零部件“再現”,同時配以通俗易懂的解說詞,使學生加深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必然將全部所學毫無保留地呈現,處于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需要逐字逐句地“精細打磨”,從而以自身為標桿,讓學生明確“工匠”對待工作的態度、“工匠精神”究竟為何物。
(四)通過校企合作,探索“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的辯證關系
“工匠精神”在現代社會中,往往與“職業素養”產生聯系。基于此,中職學校應該廣泛地開展校企合作,鼓勵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逐漸探索“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之間的辯證關系,使自身成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比如學生進入某汽車配件制造廠實習時,所在崗位與心中設想存在出入,但在“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的要求下,應該切實做到“干一行、愛一行”,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最終跨過橫亙在眼前的所有阻礙,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此外,一些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實際能力與當前從事的工作“格格不入”,存在無法調和的障礙。面對此種情況,一方面,實習生可以與負責領導、教師積極溝通,尋求轉變崗位,并詳細闡述自己的真實想法;另一方面,手中的工作不能陷入停滯,應該以“站好最后一班崗”的理念要求自己,必須高質量地完成現有工作,不留下一絲一毫的后患。在此種理念下,學生能夠真正具備“工匠精神”,無論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從事何種工作,均會為人所信賴、尊重[2]。
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院校主要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基于此,在教學過程中,以務實、踏實、堅實的“三實原則”為基礎,教導學生逐漸養成工匠氣質,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能夠以虛懷若谷的態度面對一切挑戰與挫折,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傳承“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杜娟.職業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探究[J].農家參謀,2020(09):274.
[2]于佳欣.新時代“工匠精神”培育視角下中職汽修專業教學策略研究[J].汽車實用技術,2020(07):243-245.
[3]李宗堯,張明德,王義志等.高級技能人才培養[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