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宇 盧海英
【摘要】高效和全面一直是生物試題講解中的一對矛盾。通過試題討論講解法,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一方面,提高教師講題的效率;另一方面,全面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問題,讓試題講解面對每個學生,發展每個學生。
【關鍵詞】高中生物?試題講解?高效?合作學習
教師在試題講解前通過數據統計,能夠得知每道題的正確率,但是無法知曉學生對的是不是真的會,錯的是不是沒有掌握相應的知識。也就是說,作為教師無法只通過試題的正誤來真正知道學生是否掌握知識。其實,教師可以確切的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如通過一對一的溝通和交流,可是這種方法無疑是低效而無法持久的。畢竟,我國的大班額的現狀短時間內不會改變。面對這種情況,基于合作學習的理念,在生物試題的講解過程中,教師采取試題討論式講解法,經過實踐檢驗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高中生物試題學生出現的失分原因
1.學生的知識掌握出現問題
學生沒有掌握解決謀一類題的知識。這種沒有掌握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學生不知道該知識;二是學生只掌握解決某一問題的部分知識,沒有掌握解決這道題所需的全部知識;三是學生掌握關于該題的知識是錯誤的知識。
這三種情況按照掌握的路徑又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自學即可掌握的知識;二是其他同學幫助可以掌握的知識,三是通過教師的講解才能掌握的知識。
其實,只有知識掌握出現問題,同時必須教師講解的問題是教師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2.學生的解題能力出現問題
學生掌握解決該題所需的知識,可是在知識運用方面出現問題,如學生審題時無法將知識與題目建立聯系;如學生無法準確提取題中信息;如學生馬虎,忽視或者看錯了題目等。
3.學生的心理因素
學生可能出現畏難情緒,如有的學生只要看到遺傳計算題就出現畏難情緒,無論該題考察的知識點多么簡單。
4.學生的身體因素
學生可能在考試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這將影響學生考試成績。
5.學生的其他因素
學生因為特殊因素,如臨時有事,沒能按時完成試題等。
二、試題討論講解法
1.試題討論講解法的內涵
試題討論講解法是基于合作學習的理念,讓學生有共同目標(學會),自愿地結合在一起進行多時段的,以討論為主要形式的學習活動的過程和教師輔助學生學習的過程的統一。
2.試題討論講解法的過程
(1)教師進行正確率統計
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如可以“畫正字”統計,也可以依賴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智慧課堂”技術,進行正確率統計。這樣,教師可以根據題目難度和學生答題情況,把題目分為高難度高錯誤率;高難度低錯誤率;低難度高錯誤率;低難度低錯誤率。通過這樣的分析,教師對于全班的情況有一個整體把握。教師設定一個正確率的閾值,低于這個閾值下限的題目是教師在上課時需要先講解的題目。這個閾值在設定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該班級學生的整體層次和進度時間安排,從而在一定時間內解決該部分問題,這樣既解決了班級學生最重要的問題,還提高了講題的效率。
(2)教師全面講解低正答率問題
對于低正確率部分的習題,教師應該分析原因,找到避免這類問題再次出現的講解內容和講解方法。然后,教師在課堂上完成該部分內容的針對性教學。
(3)學生個性化問題的課堂討論解決
此時,學生4人一組,共同探討該套試題中的個性化問題,一般學生的分組是按照學習分組,平時學生即以學習小組作為共同學習單位,通常這些小組中是相對固定的學習小組。通過與班主任的溝通后,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后確定的,能夠在討論中完成對于個人關心的問題的提升。這一過程中,學生知識掌握中出現的問題,能夠通過學生合作討論解決的就基本上解決了。課中討論,要集思廣益和相互促進。
(4)教師解決學生討論后集中出現的共性問題
當學生完成討論后,剩余的問題基本上是需要教師參與才能解決的。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搭建學生掌握知識的腳手架,最終促進學生掌握該部分知識。
(5)課后的學生討論
學生在課后仍然被鼓勵對課上內容進行討論。有實驗證明,討論對于學習有重要的促進意義。課后討論關注的是知識保存、知識的遷移和行為的改變。
(6)課前的討論
有時,對于一些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試題講解,可以通過下發資料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討論關注之前概念的掌握和興趣的激發。
三、試題討論講解法的主要意義
1.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
在這一試題講解過程中,學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承擔了相當一部分學習的責任。學生通過主動地參與探究的過程,自主尋求或建構答案,掌握概念和方法,從而獲得知識,提高素養。
2.學生需求的滿足
在這一試題講解過程中,答案不是重要的,甚至答對的題,也可以拿來重新討論。這樣,對于學生的各個層面的問題都能細致的解決。學生在這些問題得到解決的過程中,壓力相對較小。
3.解決生物試題講解中的幾對矛盾
解決試題講解中高效和全面的矛盾;解決生物概念和知識點眾多與試題講解時間之間的矛盾;解決師生講解目標不一致的矛盾,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犯錯誤最多的問題,學生需要解決的是自己錯的而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解決教師和學生在試題標準中的矛盾,教師會講解的是高難度高錯誤率和低難度高錯誤率的題。學生需要教師講解的是高難度高錯誤率和高難度低錯誤率的題;解決補漏型問題和發展型問題的時間分配。
4.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
在此過程中,學生互動的對象不是教師而是其他同學和知識。這一過程中體現了學生的參與,互學、互補精神。
5.促進學生發展
當學習者彼此共享他們的想法和觀點時,他們能以許多方式去促進對于一個知識點或主題的理解。學生可以熟悉多種視角認識問題;學生可能會更好地對所學知識進行“精細加工”;學生可能對所學知識進行良好組織和闡述。
此外,學生可能將這種討論習慣和討論關系延伸到其他學科和將來上大學甚至工作中。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60.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學會“十三五”科研規劃課題“高中生物生命觀念建構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JLXH1351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