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師幼互動機制能夠推動幼兒園大班美術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師會受到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的束縛,導致師幼互動的質量和效率無法得到有效提高。筆者在本文中先探討了在美術活動中開展師幼互動的必要性,并從多個角度出發,提出了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中有效開展師幼活動的多種對策,希望能對幼兒園美術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美術活動;師幼互動;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48-0093-02
引 言
筆者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對同安區興國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中教師開展的各類型互動行為分布情況進行統計(見圖1)。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得知,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教學中,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模式往往是以常規互動、示范教學及結合幼兒實際情況提問為主,缺乏教師對幼兒的引導,使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難以得到有效培養,導致整個互動過程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因此,我們需要結合這些問題,對教師和幼兒互動的內容及對策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從而使幼兒和教師能夠進行有效的互動,確保幼兒美術創作能力和欣賞能力得到不斷提高,使幼兒形成積極的美術學習態度。
一、美術活動中開展師幼互動的必要性
藝術是進行美學教育的重要渠道,而相應的教學工作者應該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情感教學價值,使幼兒在不斷的學習中形成更加健全和完善的人格。美術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使幼兒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特別是在學前階段,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1]。同時,現行的相關標準和規范要求認為,教師應該和幼兒一同感受、發現和欣賞人文景觀,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分析和探究他們對美的體驗和感悟。具體來說,教師應該與幼兒共同參與歌唱環節、表演環節、繪畫環節,與幼兒一同感悟藝術活動的美感,使幼兒獲取更多的美術體驗。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幼兒美術活動中,與幼兒進行良性互動。從理論上來看,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大班幼兒能夠獲得一定的美的感悟,并能將學到的美術技能進行自由的發揮,在繪畫中獲取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然而,大班幼兒會受到自身經驗與教師引導的影響,難以有效克服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阻礙,導致創作活動難以順利開展。并且,大班幼兒的藝術創作往往保持既有水平,表現出低于當前年齡段的情況,出現重復性創作的問題,這也導致幼兒園大班的美術活動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幼兒教師要對這些問題有足夠的重視,與幼兒之間建立有效交流和溝通的橋梁,幫助幼兒解決美術學習中存在的多種問題,推動幼兒藝術素養的全面提升[2]。
二、美術活動中開展師幼互動的有效策略
從目前來看,有的幼兒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將關注重點放在創作的自主性上,這導致很多幼兒因為缺乏指導出現盲目創作的問題,創作出的作品偏離了教師的要求。而一味對幼兒進行創作方面的技能指導,最后會導致“借幼兒的筆來畫老師的畫”,也就是使幼兒的作品缺乏童真童趣,不能表達他們的真實想法,違背了順應幼兒天性的要求。基于此,教師要與幼兒進行有效的溝通。而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與幼兒進行交流與溝通,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話題[3]。
1.觀察幼兒,捕捉幼兒的興趣
興趣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內在動力,也是能喚醒狀態和認識傾向的積極情感,所以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對于學前階段的幼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因此,幼兒園藝術教學內容應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與幼兒的學習興趣相符,使幼兒的知識面得到拓展[4]。相比于其他學科而言,美術活動比較抽象,所以興趣更是順利開展幼兒美術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保障。
例如,在執教大班手工活動“編手絹”時,教師原定的教學目標是讓幼兒學會用各種顏色進行搭配并完成紙編。在活動的激趣導入環節,教師讓幼兒分享自己觀察到的手帕圖案秘密,有位幼兒說:“很多手帕的圖案是對稱的。”其他幼兒的話匣子也打開了,“我也發現了,兩邊圖案是一樣的。”“對啊,左邊有一個愛心,所以右邊也得有一個愛心。”這時,幼兒的興趣已經偏離,但并不影響美術活動的開展,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課堂反應,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幼兒在手帕上設計出對稱的圖案,并對自己設計的圖案配色,幼兒在整個活動中的熱情都很高漲。有了這個鋪墊,在活動的第二課時,幼兒都想把自己設計的對稱圖案編織到手帕上,所以紙編教學開展得很順利。
2.傾聽幼兒,了解幼兒的經驗準備
經驗是幼兒學習的基礎,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目的地與幼兒進行交流和溝通,分析幼兒的學習狀態和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這樣有助于教師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方式,并對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教學設計做出合理的調整,確保幼兒在實際學習中有更多的收獲[5]。
例如,在教學“爸爸的領帶”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交流爸爸領帶的顏色和圖案,有的幼兒說:“我爸爸的領帶上有很多三角形,都是一樣的三角形。”有的幼兒說:“我爸爸領帶上有兩種顏色的線。”還有的幼兒說:“可是我回家問了爸爸,他沒用過領帶。”這時,教師可以順著幼兒的話繼續進行提問:“現在我來問問大家,你們的爸爸平時用領帶嗎?你見到過嗎?”接下來,教師要認真傾聽幼兒的說法,最后進行總結:“領帶一般出現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如開會或接待重要的客人。今天,老師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見過的各種領帶,我們一起來找找它們圖案里的秘密。誰發現了就可以上來和大家分享。”這樣就順利引出了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同時激發了幼兒的參與熱情,加強了師幼互動。
3.回應幼兒,啟發幼兒的思路
回應幼兒要求教師對幼兒提出的問題或表現的狀態給予相應的反饋,并給予其必要的引導,從而使幼兒的創作進程得以全面推進。
例如,在大班欣賞活動“未來的城市”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說一說“未來的城市中會有什么”,有的幼兒說:“我想住在會飛的房子里。”接下來,其他幼兒思考的方向主要就集中在想象各種不同的房子上。此時,教師可以結合幼兒提出的不同想法,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引導:“你們的房子都有不一樣的功能。那汽車呢,是不是也會有很多功能?坐上汽車,你想去哪里?未來的城市里所有的東西肯定都是不同的。”幼兒們開始想象未來的各種交通工具、家電、幼兒園等的形狀和功能。這樣,他們的思路因為教師及時的引導拓展開了。
4.支持幼兒,鼓勵幼兒的熱情
美術活動的目標是使幼兒主動表現美,加深對美術的喜愛。有了這份熱情,他們才會主動創作。因此,教師要在活動中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熱情,為幼兒提供獲取知識和經驗的必要支持,既要從情感上為幼兒提供支持,又要在材料上為幼兒提供支持,從而提高幼兒參與美術教學活動的積極性[6]。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給幼兒提供的支持要具有指向性與啟發性。
例如,在開展“京劇臉譜”一課的教學時,有位幼兒制作頭飾的面泥過小,不能與人偶頭部黏合。在經過反復嘗試后,該幼兒始終無法獲得成功,因此他萌生了放棄的念頭。這時,教師需要鼓勵幼兒,引導他找出失敗的原因:“那我們一起來想一想是哪里出問題了?你可以檢查一下你的面泥夠不夠黏,需不需要水,如果還需要其他工具,老師可以幫你找。”幼兒得到教師的鼓勵后開始嘗試,最終借助白乳膠完成了黏合。這時,教師可以給予幼兒表揚:“還好你剛剛沒放棄,繼續動腦筋,現在問題解決了,真的很棒!你有了經驗就可以做更多更好的臉譜。”這樣一次體驗對幼兒來說一定是難忘的。教師的鼓勵能夠使幼兒具備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而在幼兒成功后,教師的表揚可以進一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教師的支持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能使幼兒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美術活動中。
結 語
綜上所述,在美術教學中,幼兒教師要注意與幼兒的溝通、交流,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幼兒和教師平等對話,從而使幼兒的思維得到發散,學習熱情高漲,想象力變得豐富,從而促進幼兒創作水平的提高,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王秋杰.在信息技術條件下藝術領域美術活動中師幼互動的有效方法[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02):105-106.
張輔智.幼兒園美術活動中師幼互動的有效嘗試[J].新課程(小學),2015(12):321.
蘭曄.中班幼兒繪畫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3.
藍巧玉.幼兒美術區域游戲活動中有效的師幼互動[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2):174.
王春燕.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診斷分析[J].學前課程研究,2007(10):4-7.
葉子.師幼互動的內容分布及其特征[J].幼兒教育,2009(03):10-12.
作者簡介:黃抒斐(1990.2—),女,福建廈門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早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