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軍行》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從軍行七首》中的第四首,整首詩以反襯、情景交融的手法,抒發了戰士保家衛國的豪邁情懷。古詩教學有利于中華詩教精神的傳承與發展,能夠引導學生勾連古詩與生活的情感共鳴,感受詩歌中蘊含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正氣。
【關鍵詞】邊塞詩;王昌齡;從軍行;古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4-0061-02
【本文著錄格式】余唯一.欣賞邊塞經典? ?培養家國情懷——部編版語文五下《從軍行》教學例談[J].課外語文,2020,19(34):61-62.
一、緊扣教學目標,讓教學有“法”
《從軍行》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首邊塞詩,詩人從遼闊的邊塞風光寫起,藏情于景;以戰士的豪情壯志結尾,落句含情。依據課標,結合學生特點,筆者根據學情設立了三條教學目標:了解邊塞詩,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借助注釋,查閱資料等方法理解“暗、雪山、孤城、穿、破”等詞的意思,理解詩意;賞析詩中傳神的動詞,體會詩中的復雜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其中第三條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目標的設定需要關注三個維度的融合,既有知識技能,又有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作為支架,教學過程就能明朗地展開。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特點,通過創設情境、想象感悟等方法,并結合當下疫情,聯系實際,勾連古詩與生活的情感共鳴。再通過朗讀、吟唱等方式,讓學生初步感受邊塞詩《從軍行》的意境,初步體會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
二、感受古詩意境,讓教學有“情”
首先,課前布置古詩預習,要求學生把詩讀出韻味和節奏,并結合注釋、查找資料等方法自主學習,這樣“先預習、后交流、再點撥”的課堂就能實現師生的共同學習。有了充分的預習,課堂就能順水推舟。
(一)經典詩句導入,初步感受意境
自先秦以來就有以邊塞和戰爭為題材的詩,到了唐朝,由于戰爭頻繁,統治者重武輕文,壯麗雄渾的邊塞詩便發展起來。教師介紹完邊塞詩,然后讓學生朗讀著名的邊塞詩,如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維的《使至塞上》等,讓其他同學邊聽朗讀邊想象,然后讓學生用一些詞語或句子來形容自己的感受。教學導入可以這樣設計:
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句該怎么讀?
生:這幅畫面很壯觀,語速稍微慢一點。
師:優美的朗讀總能讓人浮想聯翩,你看到了什么?
生:蒼茫的邊塞,無邊無際的沙漠升起了一縷青煙,落日看似很圓,但感覺很孤獨。
通過聊畫面、說感受的形式,引導學生關注邊塞詩中常見的意象:大漠、長河、孤煙、落日、羌笛等。這樣的簡單交流可以讓學生初步感受邊塞詩的孤寂、無奈、思鄉等復雜的情緒,無形之中激發了學生對邊塞詩的興趣。
(二)初讀古詩感知,解讀詩題領悟
朗讀是古詩教學的第一步,課堂中大可讓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可以通過學生范讀、全班齊讀等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從軍行》這首詩的意境。解詩題、知詩人是古詩教學的第二步。學生結合注釋可以說出《從軍行》是樂府曲名,內容多為描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生活。“從軍”的意思學生能夠說出“跟隨軍隊”,那么教師引導解釋為參軍即可。而題目當中出現“行,歌,引,曲,吟”等字,這些字眼意味著是古代樂府詩的體裁。五年級的學生是不太理解的,需要教師補充理解。
(三)解讀古詩大意,品讀詩眼感悟
明詩意是古詩教學的第三步。課堂中可先讓學生交流詩句的意思,既可以檢驗預習效果,交流的過程又能加深對詩句的理解。教師只需要點撥一下難理解的詞就能掃清障礙,比如“暗”作動詞翻譯為遮暗,雪山是指祁連山,穿是磨穿,破是打敗,樓蘭是化用典故指敵人。扣“詩眼”是古詩教學中最難的部分,為了引導學生從“詩眼”的角度切入,深刻理解《從軍行》的主旨,筆者教學時設計了一個大話題的討論:“七絕圣手”王昌齡的《從軍行》之所以成為邊塞詩的代表作,除了詩中雄偉壯闊的邊塞風光之外,還因為詩中化用了一些既傳神又傳情的動詞。現在請大家再次默讀古詩,想象畫面,圈一圈你找到的動詞,并結合詩意說說理由。
1.交流賞析“暗”字
師:我們來交流一下,你圈了什么?說一說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青海湖上連綿的云層遮暗了雪山,距離很遙遠,景色非常壯闊。
師:這綿延千里的戰云僅僅遮暗了雪山嗎?還遮暗了什么?如果你站在這里,會有怎樣的感覺?
生:感覺戰爭一觸即發,緊張,心情壓抑。
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圈出暗、望、穿等動詞。在賞析“暗”時,教師引導學生從兩個角度理解:青海湖上連綿的云層不僅遮暗了雪山,蒼茫遼闊的景象還遮暗了人的心情。結合圖片,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戰云密布的場景,交流戰爭一觸即發的壓抑和緊張之感,引導學生理解青海、長云、雪山這三個無關的景物因為一個“暗”字產生了聯系,渲染了遼闊悲壯的氛圍。
2.交流賞析“望”字
師:你們還圈到了什么?
生:望。戰士們戍守邊疆之久,心里滿是孤獨和惆悵。
師:孤城怎么理解?他們遠遠地望見了什么?站在這里,想望又望不到的是什么?
賞析“望”,引導理解孤城是比玉門關更靠外圍的一座城池,出示圖片體會戍城戰士遙望玉門關的孤寂和艱苦。補充理解玉門關在當時的地位和作用:作為軍事要隘,西南方面防吐蕃,又在西北和正西方面防突厥。繼續追問:戰士們想望又望不到的是什么?如果學生不理解,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上句“暗”字,體會心情的低落和壓抑,由于戰爭的遙遙無期,離家太久的戰士們只能孤獨地等待,充滿了想回家又不能回的惆悵之情。古詩的前兩句表面上描繪了邊塞的景物,雪山的明暗交匯,孤城的空曠遙望,看似寫景,實則抒情。
3.交流賞析“穿”字
師:你們還圈到了什么?
生:“穿”字可見將士們飽受戰爭之苦,鎧甲都磨破了。
師:他們的生活環境怎樣?你體會到了怎樣的精神?
生:雖然環境惡劣,但戰士們勇往直前,一心為國。
在賞析“穿”時,同樣出示圖片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讓學生從“黃沙”“百戰”感受戰爭的頻繁和艱苦。惡劣的環境并沒有磨滅戰士們的斗志,反而立下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誓言。這里再次創設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說出詩句:身經百戰的將士們為了打敗進犯的敵人,他們發誓——不破樓蘭終不還!為了祖國的威嚴,他們發誓——不破樓蘭終不還!當學生能夠脫口而出戰士們保家衛國的悲壯誓言時,說明他們已經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就可以順勢點撥,前三句描寫邊塞的哀景、蒼涼的古戰場令人悲從中來,但結尾筆鋒一轉,抒發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報國之志。詩人用荒景反襯豪情,將保家衛國的壯志直抒胸臆,大唐的盛世之音在筆下展露無遺。
三、聯系生活體悟,讓教學有“義”
聯系當下,新冠疫情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實與詩中的戰爭并無二致,只不過沖在前線舍生忘死的“邊防戰士”換成了英勇無畏的“白衣戰士”。課堂的尾聲,可以這樣設計:
師:聯系當下,新冠疫情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又何嘗不慘烈呢?只不過邊防戰士換成了白衣戰士。疫情之下,我們人人都是戰士,因為我們都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請每一位戰士起立,表一表心聲吧!(配樂朗讀,師引讀題目,學生讀詩)
師:詩常常會譜成曲,當我們把心聲唱出來時,可能會更有共鳴,讓我們跟著音樂一起唱起來。(師生配樂共唱古詩)
音樂性是古代詩歌的特征之一。在古代,人們會口頭吟唱詩歌,因為詩歌中的音樂因素有著積極向上的意義。而《從軍行》這首詩是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課堂中設計吟唱古詩的環節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的背誦,還能在音樂的帶動下激發對古詩情感的體悟。詩歌來源于生活。教師從“邊防戰士”過渡到“白衣戰士”,是為了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更是為了拉近文本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其實戰爭并沒有離我們很遙遠,疫情之下,我們人人都是戰士,我們人人都能為祖國獻出一份綿薄之力。在情感共振之下,讓學生誦讀古詩表決心,體會這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民族精神從古至今一直深深地植根在我們的血肉之中。這樣多元化的課堂形式能夠有效地勾連古詩與生活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音樂的煽情之下,將“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感推向高潮,從而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家國情懷,這樣的教學更能讓愛國的情義得以延續。
參考文獻
[1]李珍華.王昌齡研究[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4.
[2]孫紹振.古典詩歌欣賞的基礎范疇(四):意境[J].語文建設,2015(8).
作者簡介:余唯一,女,1990年生,江蘇無錫人,教育學碩士,小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