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奧爾夫(Karl Orff,1895-1982)——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家、音樂戲劇家、作曲家。由其創立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思想體系是一種民族多元文化的教育實踐,是當今使用最廣泛的音樂教學體系之一。奧爾夫在《為兒童的音樂》中提出“原本性”音樂,這是其整個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本文章力圖從原本性音樂教育思想產生的背景以及對原本性音樂進行多層次的解讀,這有助于我們更深層次的認識了解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
關鍵詞:奧爾夫 原本 教育思想
一.“原本性”音樂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
1.“音樂”存在方式、狀態的變化。在對西方文明影響頗深的在古希臘文明中,音樂作為文化以整體形態的方式伴隨著人們的勞動、祭祀、節日歡慶,在教育領域里,音樂與體育成為和諧發展人類精神與身體的重要支撐。經過漫長的發展基督教文化借鑒了亞里士多德的“通過知識走向本體”的類比方法,完成了物質與精神的分離。面對著音樂中“教化與娛樂”的兩大功用,基督教毫不留情的使世俗音樂與教會音樂的分離,由此造成了舞蹈與音樂的分離。音樂學家斯賓塞曾經對此解釋“基督教認為舞蹈表現的是能量過剩,這很適合去表現歡樂,但這就不適于表現在后來禮拜儀式中占據大部分位置的崇敬、服從和懺悔”①。動作的分離使得音樂要素中的節奏變得不重要,更加強調旋律充滿虔誠的平緩。同時動作的分離也使音樂慢慢的失去了原本的形式與目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之后,詞曲也隨之分離。這一時期音樂與語言的統一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伴詞的鳴響”和具有神性的“純器樂”表達對上帝的虔誠之意。隨后,記譜方式的發展使得音樂創作與表演活動中分離,繼而產生專業的職業音樂家,使音樂朝著更“專業”的方向發展起著重要作用。19世紀,伴隨著科學主義思潮的興盛,奧地利音樂理論家愛德華·漢斯立克為代表的“自律論”認為音樂也是一門科學,提出“不能把情感錯誤的牽涉到科學中”,使音樂與情感分離。
2.德國音樂教育地位的歷史變化。18世紀以前,音樂教育無論是在基督教會內部還是普通學校里,一直以來都是德國教育的重要的內容。然而在啟蒙運動時期之后,伴隨著自然科學的興起,學校的音樂教育逐漸的被消弱。到了19世紀初,德國的音樂教育徹底失去了“促進和諧人類發展”的重要支柱地位,而僅僅是作為“技術上的輔助學科”存在的。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在音樂教育的衰退之中,新的音樂教育思想也在逐漸崛起。當時,大多數學校的音樂教育的指導動機已經從“向上帝唱贊美詩”,逐漸變為世俗的教育目的——為個人靈魂的發展而歌唱。對于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的盧梭反對向兒童“填鴨式”的灌輸宗教信條,他認為音樂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規律,兒童的音樂教育首先要從發展觀感開始,要唱適合他們自己的歌曲。進入20世紀,德國音樂教育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由擔任普魯士文化負責人的凱斯滕貝格(Leo Kerstenberg)主導進行的學校音樂教育改革強調音樂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應該納入文化常識課程。音樂內部蘊含的其強大的創造力以及對心靈的滋養對于人的整體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提出“用音樂和通過音樂是人性教育成為可能”的任務。
3.新思潮滌蕩下的德國音樂教育思想。在20世紀前后,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開始重新審視自身內部的文化意識價值,此時世界范圍內的藝術家的遷徙同時也促使各種文化進行遷徙,這一切都促進了德國音樂思想的變遷。古尼爾特·凱特曼在《回憶軍特學校》一文中曾這樣描述道:“令德國耳目一新的,首先是印度尼西亞華彩的舞蹈、迷人的皮影戲和甘美蘭樂隊的伴奏,繼而又見識到濃烈的非洲舞蹈以及用于伴奏的節奏樂器和歌曲。”各種新的大量的“工作坊”和教育培訓機構以及表現形式孕育而生:雅克達爾克羅茲的培訓中心,魯道夫拉班創辦了藝術學校,表現主義舞蹈家瑪麗·魏格曼運用鼓、鑼、搖鈴的合奏打破以往利用鋼琴伴奏的形式。各個藝術家都紛紛的在探索與實踐著自己的藝術理念與教育理念。德國的音樂教育處于一個重新定位與創新探索的時期。
4.非專業的音樂教育狀況。奧爾夫先生作為一名專業的作曲家認為音樂教育不應只關注于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非專業人才的音樂素質教育才應該是學校音樂教育關注的核心。非專業人才的音樂教育是進行專業教學的前提與基本,提高非專業音樂教育的水平是一切音樂教育的根基。學校的音樂教育應該為非專業人士提供能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的必要手段與信心。然而當時的德國音樂教育界更多的把非專業的音樂教育看作是業余式的表演,忽視了專業音樂教育與非專業音樂教育目的的差別。錯誤的認為非專業的音樂教育可以忽略必要的技藝,使得非專業音樂教育處于一種非常混亂的狀態。
面對著音樂已經到“專業到完美”的分離,面對著人人都想標新立異的,對創造、發明的狂熱,對傳統的極度厭惡,以及種種的令人擔憂的音樂教育現狀,奧爾夫停下腳步,通過回望歷史,通過對自身文化的變遷與外來文化帶來新鮮價值的沖擊的深刻領悟、反思,仔細的思考什么是音樂,什么是音樂教育。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思想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產生的。
二.“原本”性音樂的含義
“原本的”(element)這個詞匯是奧爾夫借助于古希臘先哲們探求世界時使用的概念,具有基本的、重要的,處于永恒地位的特性。當“原本”引入音樂教育時具有雙重的含義。
1.材料的基本性。奧爾夫強調在教學中使用的音樂材料要具有基本性,以使每一個人的用音樂表達的愿望都可以得到滿足。基本材料是“不求玄奧、規避復雜,摒棄宏大曲式和龐雜結構,首選簡潔明快的形式,注入短小模進、固定音型和回旋曲式。”②但是原本音樂絕不是基本材料的簡單堆積。在教學時教師通過給與學生一個“基本材料”用以刺激學生創造音樂的渴望,學生們以此為出發點,進行不斷的嘗試與探究。基本材料也許是一個人開始的,用固定的節奏型的拍掌,隨后逐漸有其他人用不同的節奏進入,時而由這個人的節奏成為主導,時而又成為另一段獨特節奏的演奏,每一個人都可成為主角,每一個人又會與其他人心領神會的應和著。一個個靈感源源不斷的迸發,一個個美妙的新的、鮮活的、具有強烈生命力的音樂源源不斷的流淌出來,此時材料已經變成每個參與其中的人的精神的體現。在這里面,基本的材料只是每一個人無障礙交流的保障。
2.是所有教育的根基。奧爾夫認為“原本的”音樂教育的教育對象是非專業的人士,然而這種非專業的音樂教育也恰恰是人們最需要的形式,同時也是專業音樂的基礎。完整的、成體系的原本性音樂教育是進入專業音樂學習的必要前提與根基。同時,奧爾夫認為“原本性的音樂不應該僅僅成為一種輔助性的和次要的科目,而應該成為所有其他學科的根基。”③奧爾夫再一次的強調了音樂的原有的價值,它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它賦予兒童精神的力量的支持是無可替代的。在原本的音樂的世界里,兒童的生命得以生機勃發的成長,通過原本性的音樂喚醒兒童內在力量,一切的審美意識、創造性的靈感、兒童的人格力量得以完善。“音樂并不是我的目的,音樂只是我達到發散心靈力量的一個手段罷了。”音樂更重要的目的是完成人的教育!因此,在原本的音樂教育里,要積極幫助兒童尋求一種達到在實踐、情感、認知之間的平衡關系,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平衡關系,要從促進人性的發展開始。音樂教育成為人自身發展中的基礎。
三.音樂產生的本原
奧爾夫認為音樂源于人的內心,通過歌唱、演奏、動作等形式的相互配合,抒發心靈的真切感受,“音樂始于人自身”,音樂必須是從自己內心發出來的。音樂是對人生的理解與態度,音樂的存在不是為了“娛人”,而是要“自娛”“自樂”。因此原本性音樂它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加的音樂,即: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中。并且參與者并不局限于某個階層與年齡或者接受了多少教育、天賦高低,只要具有渴望與創作的沖動,都可以有權利利用音樂進行表達。并且,每一人的表達都賦予自己強烈的個性,在自我表達的過程中,人和人之間或者人和樂器之間不斷的交融與碰撞,心靈與思想、氣氛與環境像是發酵劑般促使著語言伴隨著動作與節奏,即興的不斷的生成與流變,充滿了活力。這也意味著,在原本的音樂世界里,過程要遠遠大于結果,或者換一句話來說,結果只能體現在過程中,音樂是鮮活的過程存在。
四.音樂原本存在的狀態
奧爾夫認為音樂從起源之初,就包含于人類普遍的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中,詩歌、舞蹈、音樂,甚至更多其他形式存在于各種勞動、宗教祭祀和慶典活動中,因此音樂必然是多種形式的綜合體,而不僅僅是當時社會中普遍認為的“音本體”。兒童表現出的音樂同樣也具有這樣的綜合性特點,哼唱、演奏、搖擺著的動作渾然天成在一起。動作使哼唱更富于力量與表現力,玩耍的樂器幫助兒童獲得的豐富的音響。音樂教育中,要牢牢地抓住音樂原本存在的狀態,才能從本質上對兒童實施正確的音樂教育。
參考文獻
[1]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編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奧爾夫教學發的理論與實踐.第一卷,經典文選:1932~2010年漢英對照/(德)芭芭拉哈澤爾巴赫主編、劉沛譯、康嘯校,北京:中央音樂出版社.
[3]德國學校音樂教育概況,謝家幸、楊燕宜、孫海編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注 釋
①斯賓塞.赫伯特-社會學的原則-第三卷,倫敦1986年版-210頁.
②轉引:奧爾夫教學發的理論與實踐.第一卷,經典文選:1932~2010年漢英對照/(德)芭芭拉哈澤爾巴赫主編、劉沛譯、康嘯校,北京:中央音樂出版社,2018.4.p55.
③同上.p59.
(作者介紹:張麗,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