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天
摘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確定的國家戰略,也是解決貧困群眾的民生問題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重要推手。江西省安遠縣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積極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本文總結了安遠縣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分析了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脫貧攻堅 鄉村振興 有效銜接 對策建議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確定的國家戰略,也是解決貧困群眾的民生問題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重要推手。近年來,江西省安遠縣嚴格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搶抓機遇、感恩奮進,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
一、安遠縣脫貧攻堅的主要做法
(一)攻堅克難,著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1.壓實各級責任,全力改善深度貧困地區發展條件。深入到各深度貧困村開展實地調研,掌握深度貧困村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具體情況,研究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的部署。把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重點,建立了問題排查、定期調度、現場調度工作機制,定期收集、分類梳理落實上級政策,對開展脫貧攻堅遇到的問題分層次、定期研究解決。實施責任單位工作推進制,要求各行業扶貧部門的資金和項目優先支持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優先扶持改變深度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落后面貌。進一步落實屬地責任負責制,要求鄉(鎮)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班子成員配合抓、駐村干部與村干部共同抓、掛點幫扶單位全力支持的責任機制。同時,集中財力辦大事,在增加本級財政投入的基礎上,積極爭取中央、省、市支持,整合項目資金,重點傾斜支持深度貧困村。2019年安排整合了資金324萬元,進一步完善7個深度貧困村的產業、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
2.精準實施,落實各項扶貧政策。一是優化產業扶貧政策,實施零門檻、高標準的扶持政策。構建了種養相加、長短結合、利益聯結、產銷對接的產業扶貧政策體系,推行“選準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培育一套服務體系”的“五個一”產業扶貧機制,大力發展紅蜜薯、紫山藥、獼猴桃、百香果等短平快產業,兼顧發展臍橙、油茶等長效產業。同時,深化“百企幫百村”,每個深度貧困村至少安排1個企業進行結對幫扶。截至2019年11月29日,全縣農業產業累計申報12029戶2382.5595萬元,已發放12029戶2382.5595萬元。二是落實健康扶貧政策。實施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推進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個一批”政策落實,全面落實“四道醫療保障線”政策,2019年“四道醫療保障線”補償8572.66萬元,貧困人口住院自負費用比例降至10%以內。三是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在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間搬遷任務的基礎上,抓實易地扶貧搬遷后續鞏固提升工作,扎實推進產業就業扶貧政策落地,1144戶4539人建檔立卡貧困搬遷對象已基本實現了產業、就業全覆蓋。其中,發展產業762戶1362人,實現就業798戶2037人。四是認真落實推進教育扶貧政策。實行控輟保學動態監測,嚴格執行教育扶貧校長負責制和鄉(鎮)屬地責任“雙重負責制”,嚴格落實6+1工作機制(即每個輟學學生至少配備1名教育局領導、1名鄉鎮黨委(政府)領導、1名學校領導、1名教師、1名鄉鎮干部及1名村干部同時對口勸學),依托學籍管理系統,建立控輟保學信息庫和動態監測機制,實行輟學學生“一生一案”“一戶一策”臺賬管理,確保不讓一個孩子因貧輟學。
3.深化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健全完善致貧返貧預警監測機制。一是堅持嚴格管理。由縣紀委監委、組織部、扶貧辦抽調精干人員組成三個暗訪督查組,長期開展不間斷、地毯式、無死角暗訪督查。把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作為監督執紀重點,開展扶貧領域專項巡察和專項審計,從嚴從重查處扶貧領域違紀問題。二是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專題調研精準識別致貧返貧預警機制,形成了《完善致貧返貧預警機制的實施意見》,對動態發現、分析研判、分類幫扶措施進行完善和補充,全力做好邊緣戶和貧困監測戶的摸底、標注和錄入工作,確保信息真實可靠。
(二)聚焦產業升級,全面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1.積極優化產業結構。打造臍橙標準化生態果園3萬畝,發展特色產業面積9.6萬畝,形成了“春瓜、夏桃、秋薯、冬臍”的生態農業發展新格局。積極培育發展農家樂、采摘園、家庭農場、休閑觀光農業、電商農業等各類農業新型業態,大力推進農旅一體化,促進農業產業接二連三。
2.推動產業轉型提檔。在持續抓好病毀果園轉產、臍橙復產工作的同時,積極探索農產品深加工,并通過大力扶持農村電商產業,使農產品接入國內外市場。全縣有12個鄉鎮與電商企業簽訂了包銷合同,簽訂贛南紅蜜薯、紫山藥、百香果等農品包銷面積達13450畝。
3.推進產業基地建設。建設一批果業示范基地,高規格建設了鳳山、鎮崗、孔田、三百山蔬菜產業園,電商基地33個種植面積1.7萬余畝,建成了縣、鄉、村三級電商扶貧合作社76個。
(三)優化人居環境,積極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
1.村莊環境整治常態化推進。2018年,安遠縣堅持脫貧優先原則,踐行“以村為主,連村成片”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全域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前完成將全縣152個行政村宜居村組“掃一遍”的“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行動任務,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上,都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2019年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做法為突破口和新動力,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向面上全面推開。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則,從解決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和群眾最期盼的臟亂差問題入手,統籌推進各項重點任務落實落細。
2.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提升村容村貌。一是以浙江“千萬工程”為突破口,緊緊圍繞“六清二改一管護”要求,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統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農村改廁和村容村貌提升。2019年,全縣累計完成房屋修繕684萬平方米,“一戶一宅”土坯房換屋頂瓦面515119㎡,拆除農村亂搭亂建鐵皮棚780000㎡,改廁10775戶,硬化入戶便道72525m3,硬化門坪40847m3,整治民房庭院33471戶,農村環境整治成效明顯。二是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縣保潔員總人數達到1219名,占全縣農業人口的3.8‰。重點推進鄉(鎮)壓縮式垃圾中轉站建設,已建成孔田、高云山、鳳山、鎮崗等六座中轉站,新建垃圾中轉站8座。同時,與縣供銷社合力推進,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建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運用科技力量將“垃圾”變為“真金白銀”。三是“以點帶面”穩步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縣已建成16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另有2處污水處理設施正在建設之中。堅持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相結合,分類推進污水治理。統籌考慮分散處理、就近處理或集中處理等方式,推廣農村污水處理技術,按照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污水治理方式。對可納入城鎮污水收集管網的村莊,優先考慮將村莊生活污水納入城鎮污水收集管網,統一處理;對不能納入城鎮污水收集管網的村莊,生活污水量大且易于統一收集的,建設雨污分流收集管網,采用一體化處理設施、集中式人工濕地等方式集中處理;對居住相對分散、生活污水難以統一收集的村莊,盡可能合理利用現有邊溝和自然溝渠收集生活污水,采用化糞池、氧化塘、穩定塘等方式分散處理。四是全覆蓋推進“廁所革命”。將改廁工作融入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農村村莊旅游等工作中,全方位推動改廁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對山腳、路邊等老式廁所進行全面拆除,并引領農戶改建無害化廁所,有效地促進了農村改廁。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將每戶要建一座水沖式無害化廁所納入脫貧工作的重要指標,并對建立無害化廁所農戶獎補1000元,加快了改廁進程,改廁率從前幾年的80%多提高到現在的99%以上。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在東升圍旅游景點所在的村莊戶廁改廁率達到100%,公廁建設2座。同時,積極探索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物一并處理并資源化利用,持續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整治。
(四)推進鄉風文明,提升農村精神文明水平
1.廣泛搭建平臺。廣泛開展“身邊好人”“清潔家庭”和“最美婆媳”等文明創評活動,已評選文明家庭360戶,評選先進鄉風文明個人120余名,開展各類典型評選活動200余場次。通過文化創辦“農家書屋”、開展“老人住老房”專項整治等行動,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大力遏制農村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
2.積極創新形式。采取“三好一新”模式推動文明實踐結碩果,目前全縣已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試點25個,開展“講、評、幫、樂”各類文明實踐活動300多場。大力開展“三下鄉”“以案說法”“法治電影放映”等形式多樣、群眾性強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同時,大力推進掃黑除惡專項行動,持續發力打擊“黑拐搶”“黃賭毒”“盜搶騙”等各類違法犯罪活動。
二、安遠縣鄉村振興工作存在的問題
安遠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資源優勢突出,農村公路建設、村莊整治建設等公共基礎雄厚,社會力量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壯大。與此同時,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仍存在明顯短板。
(一)農民自治存在弱項
很多群眾對鄉村振興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為鄉村振興是政府的事,是上級的要求,等靠要思想嚴重,對一些惠及自身的項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無法運作,從而出現上頭熱、下頭涼的現象,缺乏積極主動地參與鄉村振興的主人翁意識。目前,鄉村治理主要依靠黨委,在充分發揮農民自治上還存在弱項,農民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發展的短板需要盡快補齊。
(二)專業建設力量緊缺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涉及全域,面廣任務重,全縣現有人員力量尤其是懂規劃、懂“三農”的專業人員嚴重緊缺,在鄉村振興的規劃編制、項目施工等過程中還難以發揮全面指導的作用。
(三)農村基礎設施還存在短板
作為貧困山區,全縣農村基礎建設成本很高,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短板。如大部分村莊沒有完善的污水收集網,能做到雨污分流的更是鳳毛麟角。
三、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助推產業興旺
1.穩步推進臍橙復產。重點抓好三百山仙人峰、車頭獨立崠等復產示范基地建設,重點扶持橙皇、王品等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完善贛南農特產品集散中心二期工程。
2.穩步推進蔬菜產業發展。學習借鑒寧都縣“七統一分”的成功經驗,有效解決經營主體落實難題,實現蔬菜大棚效益最大化。
3.做強做優特色產業。打造以紅薯、紫山藥為主的薯業,培育特色農業新優勢。積極培育基本煙農,提升煙葉生產水平。加快發展油茶產業,重點打造塘村、龍布、浮槎等油茶主產區。因地制宜發展草食畜禽生產,加快發展特色水產業,形成全縣特色產業穩定發展新格局。
4.推進產業融合發展。鼓勵支持各鄉(鎮)開發農業觀光、民俗體驗、精品民宿等新業態;大力發展規模種植和精深加工;發揮新華99項目作用,以電商產業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努力將電商產業園打造成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5.積極穩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完善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夯實農業發展基礎。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消除農村貧困、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集體經濟。
(二)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成功經驗,有力有序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聚焦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從農民自己動手能干、易實施見效的村莊環境衛生整治入手,以“清潔村莊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持續開展以“六清二改一管護”(清垃圾、清塘溝、清廢棄物、清亂堆亂放、清亂搭亂建、清殘垣斷壁,改美庭院、改好習慣和管護村莊環境)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清潔行動,大多數村莊基本實現環境干凈、整潔、有序。統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農村改廁和村容村貌提升,實現人居環境提檔升級。
(三)引進與培養并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引進科技專業人才,把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的人員選入村“兩委”班子。提升基層組織治理能力,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完善村規民約,成立鄉賢會、村民議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并推行由支部會議提、村民議事會“議”、村民代表大會“定”的村級事務決策機制,為鄉村振興建立奠定人員和機制保障。進一步優化村級綜合功能區域建設,充分發揮黨小組長、村民小組長、婦女小組長的作用,促進基層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加快推進鶴子鎮鄉村振興綜合功能核心區建設,合理布局村級組織、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文化元素、生態環境、特色產業,著力建設農民富、農村美、農業強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
(作者單位:江西省安遠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