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妮
摘 要:語文課堂中,“品味語言”這一學習活動一直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但當前語文課堂中品味語言的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品味能力缺乏、課堂參與缺席、對文章的整體關聯缺失,使得品味語言的效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處理不當。針對品味語言學習活動的現狀及成因分析,提出了改進策略,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力求品味角度多元化,增強課堂語文味;品味活動多樣化,提高學習興趣度;品味視野多維化,提升素養整體性,以期提高學生“品味式”閱讀能力。
關鍵詞:品味語言;改進策略;語文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總目標中指出:“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自主閱讀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語文課堂中教師對學生品味語言能力的培養。而這一環節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不容樂觀。
一、“品味語言”活動現象掃描
品味語言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但學生總是十分畏懼,好在哪里、妙在何處,常常不知所云。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品味語言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呢?
1.灌輸答案不得法——品味能力缺乏
許多教師上課時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中常常表現出“你說什么我聽什么”的狀態,缺少自己的思考以及與已掌握知識的貫通。因此,在品味語言時,常常不能抓住要點進行多方位品味。
2.設計活動不靈活——課堂參與缺席
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時,設置問題常常重復,提問方式較為單一。久而久之,學生會對品味語言這一學習活動失去興趣。同時,機械的教學策略、固式的指導方法也難以切實有效培養學生的品味能力。課中參與度低,課后也不能學以致用。
3.聚焦細部不全面——整體關聯缺失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賞析完句子,品味活動往往到此為止,沒有把句子或段落再放回到全文中進行品味,討論在全文中的作用,缺乏閱讀的整體性。因此學生在品味過程中也常常局限于點,未能由點到面聯系全文進行賞析。
二、提高學生品味語言能力的改進策略
面對以上現象及形成原因,反思平時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該從根源即教師教學上著手改進,通過教學策略的更新、教學活動的設計等多方面來提高學生品味賞析的興趣,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培養品味語言的能力。
1.品味角度多元化,增強課堂語文味
學生在品味語言時看著優美的句子,久久不能落筆,不知道從何入手。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時滲入多元化的分析角度,在品味的同時增強課堂語文味,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把握文體獨特性,明確品味角度
孩子們在閱讀過程中會對閱讀文本產生不同的閱讀體驗,不同的閱讀文本也會決定不同的閱讀行為。換言之,文體的差異使得品味語言的方式也產生了變化。教師應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把握品味的要點。如:
①記敘文。在品味記敘文時可以聯系上下文,通過好詞佳句的分析,體會作者遣詞造句之巧妙和情感之細膩。
②說明文。在品味說明文時可以通過詞語使用的準確性、說明方法的運用等來體會文章結構的嚴密性以及內部結構的嚴謹性。
③詩歌。在品味詩歌時可以通過高度凝練的語言、巧妙的結構、朗朗上口的節奏感受豐沛的情感。
(2)尋找品味突破口,感受要處之妙
語言品味離不開標點、字、詞。確立了品味的基點,品味語言便成功了一半。
①抓住標點。根據標點符號體會人物當下的心理活動。
②鎖定要字。根據關鍵字來感受作者描寫的畫面。
③研讀好詞。根據句子中的好詞來重現作者描繪的場景。
(3)探究修辭重要性,體悟表達之巧
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用于各種文章或應用文寫作的語言表達方法的集合。在品味語言時,可以找出句中的修辭手法,進行分析,展開評論。
①比喻。找出本體、喻體,體會使用比喻前后的變化,分析表達效果。
②擬人。區分與比喻的異同,領悟人格化的事物能更為形象生動地表現特點。
③排比。利用結構相同或相似成分的組合,達到一種增強語勢的效果。
2.品味活動多樣化,提高學習興趣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樂學、愛學、好學,才能事半功倍地完成學習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利用課程資源,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使語言品味這一環節落到實處。
(1)比一比
教師在教學時應避免一味追問學生“寫得好不好”“寫得妙不妙”,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改進提問藝術。如:把“A”替換成“B”好不好,把兩個詞分別安入原文中的感受,從而體會其中的不同之處。
(2)想一想
教師可以通過請學生在腦海中想象情景,或出示相關圖片的方式把語言轉換成畫面。學生把想象到的從嘴里說出來便是語言再創造的過程,是讓經過咀嚼的語言散發出芬芳的過程。
(3)寫一寫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文中句式,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模仿著課文寫一寫,在品味語言的同時及時鞏固語用知識點。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煥發出學生思維的活力。
3.品味視野多維化,提升素養整體性
品味語言有著從細部著手的特點。但細節在文本中所表現的作用,使讀者從細節切入文學文本成為可能,并通過融合轉化為表達。所以,品味語言并非為“品”而“品”。
(1)從細部走向整體
品味應回歸整體,把細部放回整體中,聯系上下文,切合語境去體悟。從一般到特殊,再從特殊到一般,歸納整篇文章的語言特色和主題思想。
(2)由閱讀深入寫作
在品味語言學習活動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下,教師應在豐富學生閱讀體驗,發展學生聽、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情感的能力,使得學生在自主寫作時能游刃有余、妙筆生花,實現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共同發展。
三、反思提高
其實,學生并不是天生畏懼品味語言,而是不知從何入手。系統性地改進教師品味語言的教學策略,能夠從根源上給學生更好地發展品味能力輸送養料。同時,富有新意的活動設計也能使得語文閱讀的課堂趣味橫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陶惠芬.小學語文中高段語言品味視點與策略運用的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2013(18).
[2]賀夢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3]孫建兵.不同文體的語言品味視角探析[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5(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