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信



摘 要:當前,初中生物教學一直處于“副課”的尷尬地位,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21世紀,生命科學將成為主導科學,生物教學是生命科學的體現,因此,在基礎年級一定要重視生物教學,盡早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引導學生對生命重新安排、思考。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討
生物新課標提出“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提倡探究性學習”,基于這種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轉變教學觀念,真正提高自身專業素養,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
一、利用概念圖,幫助學生掌握概念
初中生物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涉及的概念很多,而且生物的主要知識也是由概念組成的。同時,思維的基本單位也是概念,是組成知識的細胞,初中生物概念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學好概念才能有效把握學科知識。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概念圖,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習效果。
概念圖是知識結構組織的工具,它以科學的表述來展示知識的內涵,構建知識的網絡結構,運用概念圖可以發展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首先,在具體教學中,老師可運用概念圖構建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通過概念圖的繪制,讓學生對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不但鞏固了概念,而且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大大提升了學習效率。
比如,在學習“食物和食物鏈”一節內容時,老師可通過概念圖的繪制,讓這一章節的所有概念之間建立起聯系,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整體性的認知,從而進一步把握知識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其次,由于生物學的知識比較的零散,教學中采用概念圖,能夠很好地將知識進行融合,并進行概括,在概括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有效的分析、綜合,實現深度學習,從而把握事物間的有機聯系。比如,在學習“植物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一節內容時,根尖的結構就包括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四個方面,這個方面的知識老師完全可以運用概念圖的形式來展示,以便于學生掌握它們的特點,并對知識進行深度理解。
最后,教學中采用概念圖,能夠清晰地對概念范圍進行區分,讓學生直觀地理解什么是主概念、次概念、相關概念,從而對概念間的關系做好把握,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變得更輕松。比如,在學習“生物體的基本結構”一節內容時,里面涉及的概念很多,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細胞、細胞核、染色體、DNA”等概念之間的關系,老師可通過繪制概念圖的方式,以提高學習效率。
二、借助多媒體,提高教學的直觀性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教學中來,為直觀教學提供了幫助,使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變得更為形象、直觀。許多生物學的知識都是從生命活動中進行抽象概念以后才得出的,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老師一定要立足于學生認知的實際,注意運用直觀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率。
三、重視方法指導,提高實驗觀察能力
初中學生對外界事物有著極強的好奇心,而生物的實驗教學完全可以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老師要抓住初中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多進行實驗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觀察能力。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對實驗探究的積極性很高,但是在實驗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描述實驗現象的觀察過程,這主要是對學生沒有進行科學的指導,在觀察時目標不明確,只注意了操作過程,而忽略了觀察任務,因此,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在實驗進行前,讓學生明白觀察的目的和任務,觀察的重點是什么,學生要做到心中有數,實驗中老師要反復提醒,引起學生的注意,只有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觀察,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對生命科學的理解,老師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興趣,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