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依婷
摘 要:在人工智能熱潮的大背景下,幼兒編程是現代幼兒園教育中的一個熱點話題。基于此,探究了幼兒編程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的運用策略,以更好地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品質,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為新時期幼兒編程在科學活動中的運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幼兒編程;科學活動;興趣;科學品質;教育策略
編程可以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多便利之處,也能開拓幼兒的思維。根據園本特色,在科學教育的基礎上引入幼兒編程,以大班年齡段為研究對象,借助幼兒編程科學合理地設計科學活動,力爭在真實的生活中尋找問題,然后嘗試借助編程去改變它,而不是在電腦屏幕上完成一項又一項的任務。因此,在科學活動中,幼兒編程的運用就成為目前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幼兒編程在科學活動中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科學活動中,材料的選擇、投放、師幼互動等都需要考慮很多的細節問題,比如:材料的選擇是否合適;一個枯燥的科學活動如何產生有效的師幼互動;幼兒如何在一定的時間內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能持續進行探索等。隨著時代的進步,幼兒的生活經驗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科學活動已不能滿足新時代的幼兒需要。幼兒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外面,常常能看見全自動的機器或者感應器等,并且很感興趣,而幼兒對編程的概念幾乎少有,同時家長們也十分看重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讓幼兒緊跟時代步伐,在科學活動中融入編程內容,能讓幼兒在學齡前階段更好地感受編程帶來的便利。
二、教師對幼兒編程在科學活動中的運用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女教師比例高,對編程知識的掌握較缺乏,在傳統的科學活動中融入幼兒編程,等于給教師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教師對科學活動的年齡段把握不明確;教師對本班幼兒編程的經驗掌握度不夠;如何在科學活動中融入幼兒編程更加有效;如何對幼兒進行編程的引導,而非教怎么玩等?;谶@些問題展開幼兒編程在科學活動中的運用研究,為幼兒的科學教育添加新的色彩,為幼兒編程奠定基礎,從而進一步促進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及科學品質的培養。
三、幼兒編程在科學活動中的運用策略
(一)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及生活經驗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及班級幼兒對編程的現有經驗明確年齡特點,確保選擇的內容適合本班幼兒并且貼近幼兒生活經驗,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在科學活動中,編程的運用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具體情況開展。小班主要關注材料投放的數量,注重情境以及幼兒的體驗過程。編程中能不能拼搭好不是關鍵的,只需讓幼兒聽聽聲音,動手按按按鈕,讓他們嘗試在平板電腦上連接等,幫助他們進一步發展感知覺并為下一次完成編程奠定基礎。中班幼兒老師可協助幼兒完成一些基本的搭建,幼兒進行簡單的編程連接。以倫敦橋為例:幼兒通過程序中某一個程序的設定,就能改變倫敦橋的運行程序,無論倫敦橋在幼兒手中如何運行,但在活動中已經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他們的探索欲望。而大班的幼兒在已有編程經驗的基礎上,需要想方設法通過編程來解決科學活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例如:距離的測量、植物的自動澆水裝置、精準的時間及圖形等。
(二)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性
在借助編程創設科學活動內容時,也要重視幼兒的個體差異性。例如:用紙牌搭建地震模擬器,如何又高又穩?針對不同能力的幼兒,教師提供的材料數量和材質也都不同。高的評判標準很好控制,但是穩對于幼兒很難人為去控制,只能借助一些科學的儀器,使用編程制作出來的機器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人工智能的介入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們在科學活動中的技術問題,并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個別幼兒解決不同層面的問題。
(三)重視活動的趣味性
編程對幼兒來說是個很抽象、很難理解的內容。因此,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時,就要考慮如何讓編程更有趣味性。最受大班幼兒喜歡的便是能通過控制動起來的賽車。如果幼兒需要啟動這輛賽車或者想和同伴進行一場比賽,那么就需要開動腦筋進行簡單的編程。在開一開和比一比的過程中,大班幼兒會放置障礙物、設置游戲規則等。
(四)注重大班幼兒的幼小銜接滲透
編程在大班年齡段的使用最為頻繁,但對于大班幼兒,他們不僅僅是玩,在玩的同時教師也要給予幼兒幼小銜接的意識。大班幼兒能在探索的同時借助編程進行準確的觀察和記錄,在操作記錄紙上教師要引導幼兒用前書寫的方式記錄、探索、發現。幼兒愿意不斷嘗試,不怕失敗,在潛移默化中也養成了愛動腦筋、好奇好問的科學探索精神。
(五)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在個別化科學活動的探索過程中,材料并不是提供得越多越好,而是根據幼兒的需要動態調整材料,以支持幼兒的探索。以大班ETC創設活動為例,一開始所用的材料也比較簡單,只有小顆粒樂高積木、舵機和距離傳感器。ETC收費站的外形搭建并不困難,一個門框加兩根裝在舵機上的欄桿即可。但是經過幾次嘗試,最終用計時器設定舵機抬起的時間,就能控制車子順利通過。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經過嘗試會反復出現難以解決的情況及問題,因此在科學活動中投放各種層次的材料對編程起步階段的幼兒是必不可少的,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及想法更換材料。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培養幼兒勇于挑戰、不怕失敗的科學品質。
在科學活動下幼兒的編程運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師在創設活動時就要考慮幼兒編程相對應的年齡特點及生活經驗、趣味性及層次性,在幼兒“玩”的過程中幫助幼兒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科學品質。
參考文獻:
[1]李昊璞.幼兒編程實行的分析研究與改進[J].電子測試,2019(20).
[2]田慧.淺談在幼兒教育中如何開展科學教育活動[J].內蒙古教育,2019(26).
[3]鐘琦,胡水星.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整合應用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6).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