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萍
摘 要:方塊字,也就是漢字,是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中的主要學習內容。小學低段,識字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內容,也是為學生今后語文學習打基礎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低段如何進行有效的識字教學,就成為了語文教育工作者都要考慮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對趣味性識字在小學語文低段教學中的滲透進行分析,探究其運用策略,從而實現識字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識字教學;小學語文低段;趣味性
小學生受年齡的影響,在小學低段期間,自身的認知規律在注意力、邏輯思維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學習能力相對而言也比較弱。這樣的情況,就讓識字成為比較難的教學內容,再加上一些教師教學方法不恰當,不能利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識字的興趣,造成了學生對漢字錯誤的理解,總寫錯字;記憶不牢靠,提筆忘字。因此,教師要改變這樣的識字現狀,把趣味性滲透在識字教學中,從而實現識字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轉變教學觀念,運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
現如今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中存在一些困難,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和教學方法單一。教師在教學觀念上對識字教學不夠重視,教學方法也只是把課文中的生字以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反復練習,讓學生在機械的練習中尋求對生字的記憶。大量重復的生字練習,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還讓學生在這種枯燥的練習中失去了對識字的學習興趣。趣味性識字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促進識字教學的深入和順利開展,提高學生識字學習的效率,還可以充分激起學生識字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例如:教師以各種猜謎的小游戲等形式對學生進行了識字教學,如,“耿”字,設計謎題“大火燒到了耳朵旁”;“名”字謎題“一口把多咬去半截”;“莖”字謎題,“荒野小徑無人路過草叢生”等。
二、加強學生對生活場景的聯想,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漢字是象形文字的一種,是人們根據山川河流、草木日月的觀察整理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字,從古至今不斷地變化與傳揚。因此,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要多把識字教學與生活相聯系,對每一個漢字在生活中的意義都進行深度發掘,讓學生對漢字“知其意,組其詞,造其句,記其形”。例如:識字課《春夏秋冬》,教材中都配有每個季節的特色圖片,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學生看到后能夠馬上聯想到實際生活中四季變化的場景。教師也要用富有詩意的語言解讀教材中關于“春”的場景,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場景,如:“春風吹來,青草微動,柳樹的嫩芽才剛剛冒出,就有飛鳥落在上面”。這些都是學生在春天經常看到的場景,在書寫“春”時,腦海里立馬會浮現課堂中教師勾勒出的畫面,隨之就會想到有關“春”的詞語,加深對“春”字的理解和運用。
三、以“說寫”助學生識字,增加練習的趣味性
學生在寫生字時,大多都是機械、重復地寫,把家庭作業當成一種任務或者負擔。以“說寫”的形式進行生字練習,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寫生字就可以變成學生再次深入了解漢字的一個過程,因此,教師在學生進行生字練寫的過程中,要對學生提出“說寫”的要求,增加練習的趣味性。例如:學生在書寫漢字“橋”時,在寫的過程中,說出橋的筆畫順序,并在書寫完后進行組詞造句:“橫、豎、撇、點、撇、橫、撇、捺、撇、豎,橋,橋梁的橋,造句:前面有一孔石橋”。這樣,不僅可以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強化學生的寫字訓練,同時,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橋”的字形和意思,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有效性。
四、注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語文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時遇到了困難,總會先“想一想”,學生的這種“想”,就是語文思維能力,學生在想的過程中,通過問題的分析、判斷、概括、比較、總結等一系列的復雜過程,對遇到的困難產生新的認知和解決的方法。小學生正處在思維能力發展的起始階段,是重要的階段。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讓學生遇到問題時先“想一想”,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例如,漢字在結構上有一些相同之處,找、打、撲、撿等帶提手旁的漢字都和手的動作有關,學生在發現這些規律時,一定會進行想一想,其他偏旁部首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學生在探知規律的過程中,不僅增加了對識字學習的興趣,還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也實現了“授人以漁”的教學目的。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識字是一個較長的教學過程,學生的識字能力也并非朝夕之間就能夠得到提高,只有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轉變識字的教學觀念,重視趣味性識字教學,并運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對生活場景的聯想,讓學生在“說寫”的過程中進行識字練習,同時,識字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想一想”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趣味性,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楊.小學語文識字寫字的“語言游戲化”教學模式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7.
[2]朱騏.基于理趣的小學寫字教學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