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雪
摘 要:為了全面貫徹落實新的課程標準,教師需要堅持把立德樹人融入文化知識教育中,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然而在教學中存在不少“重教輕育”的現象。很多老師認為德育工作應該是班主任老師或政治、歷史老師的事,還有部分老師抓不住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點。事實上,加強學校德育并不是某一科老師的事,德育也不是孤立的,它滲透于各個學科,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參與。而課堂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戰(zhàn)場,是德育的主渠道。主要闡述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
關鍵詞:德育;滲透;小學數學;課堂
小學生接受的教育不多,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們的思想這個時候最純潔美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沒有形成。因此,在小學階段進行德育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在傳授數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德育。只傳授給學生知識、做題技巧等,不能完全展現數學課堂的魅力,更無法滿足當今學校教育的育人要求。那么怎樣在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呢?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加強言傳身教,以榜樣的力量引領學生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自己做好了,那么即使不刻意對學生要求什么,學生也會自覺地遵從老師,但是如果教師自身言行不令人尊敬,那么即使他有什么規(guī)定,學生也不會遵從。言傳身教對于學生的影響很深遠,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喜歡效仿老師。平時老師自己也經常說,每個班的學生身上都有他們班主任的影子。這句話其實很有道理,班主任是跟自己班學生接觸最多的,其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學生。不管是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都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身教為先。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兼班主任,在工作中,我始終嚴格要求自己,無論課上課下,都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言行合一。
案例:我們平時要求學生穿校服,保持干凈整潔。我自己也會做到穿工作服,戴好校徽、絲巾。記得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班有個小男孩穿的不是校服褲子,而是一條特別顯眼的綠褲子。這個孩子剛進教室就吸引了所有同學的目光。孩子在門口站定,看看老師,看看同學,自己主動承認了錯誤,孩子當時的原話是:對不起大家,我沒有穿校服,站在老師和同學之間顯得不好看,我下次不會這樣了。當時我就追問了一句:同學們,為什么這樣顯得不太好看。孩子們說:因為我們都穿著校服,老師也穿著工作服啊。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言傳身教遠比我想象得“厲害”,它是最有力的理由。又如我們要求學生,若沒有特殊情況,必須在正式上課之前做好課前準備。而教師自己也必須以身作則。這樣的話,學生看見老師早早地來了,也會刻意提高準備的速度。這樣也有利于師生一起快速進入課堂,保證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在要求學生時,自己首先得做到。我們在講臺上的站姿、在黑板上的書寫、語言的表達等,學生都能看得見。從老師身上,學生會感受到什么該做,什么不應該做。教師本身在課堂上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隱蔽的教育,因此我們要加強自身的德育修養(yǎng),做好學生的榜樣。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數學教材,主要還是以專業(yè)知識為主。德育內容呈現得不明顯,這時我們需要一雙善于發(fā)現“德育美”的眼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滲透德育。下面以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材為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滲透德育
對于小學課本,新知的學習主要以主題圖的形式呈現。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比較活潑好動,直接上來就觀察主題圖的話,不容易快速融入課堂的學習。教師這個時候可以以主題圖為載體,編出動聽的故事,在故事中滲透德育,讓學生在潤物無聲中感受到德育的魅力。
案例:一年級上第一課“數一數”,教師可以根據“美麗的校園”情境圖編故事。我們可以贊美美麗干凈的校園,適時對學生進行愛護環(huán)境的教育;在講到同學們進入學校時可以強調“按時有序地進入學校”;在講學生給老師敬禮時可以說:“看,同學們多么懂禮貌啊,見到老師主動問好”;講到國旗時,可以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他們能在故事中感受到德育美,美在校園,美在人心。
教材中類似這樣的情境圖還有很多,只要我們善于觀察,結合實際,不斷豐富自己的德育知識,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就能站在一定高度挖掘出數學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如“七巧板的發(fā)明”,“乘法口訣”的歷史,“古代的計時工具”的介紹,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我們應該利用閑暇之余,多走出去學習,學習新技術,學習新知識,多閱讀,提升個人德育修養(yǎng)。這樣等要用的時候,才能不慌不忙。
2.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
德育的素材并不只存在于情境圖中,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也無處不在。它可能存在于我們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在講某個知識點的時候,或是總結課堂內容的時候,都可以插入德育內容。
案例1:“分類與整理”這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實踐,對自己的文具用品進行分類,再通過與沒有進行分類整理的學生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分類整理帶來的整潔美。我們可以聯系到實際生活中的垃圾分類,讓學生擁有環(huán)保意識,不隨便制造垃圾,扔垃圾時按類劃分,做到愛護環(huán)境。
案例2:在“認識人民幣”這一課中,人民幣上有很多圖案。所有人民幣上都有我們的國徽,它代表我們偉大的祖國;有些是不同名族人物的頭像,這代表著各民族團結一致;有些是我們偉大領袖的頭像,這要求我們學習偉人的精神。因此在讓學生觀察人民幣時,我們應教育學生愛護人民幣,不在上面亂涂亂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聯系現實生活,滲透德育
數學來源于生活,且應用于生活。讓德育在數學生活化的關聯中,找尋契機,進行滲透。并不只有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中能滲透,比如在我們的習題講解中也可以適時滲透德育。教材在習題的編寫上很多也來源于生活。
案例1:一年級上冊教材第62頁的練習十三第2題“火箭發(fā)射前倒計時數數”,這就是咱們的科學在發(fā)射火箭時的真實情景,教師可以在PPT上播放此情景,讓學生一起倒數,切實感受一下火箭發(fā)射時的那種民族自豪感,這樣教師不僅教授了知識,還能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學、愛科學的興趣,使其更能好好學習,課堂效率自然更高。
案例2:在教材93頁做一做“小明的一天”,這也可能是學生周末在家的一天,在學生做完后,也可以讓孩子們主動分享自己的一天,表揚時間安排合理的孩子,其實這也是在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應該合理安排時間。
選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進行德育,不僅能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還能讓學生在無形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三、巧用教材的“綜合實踐課”進行德育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綜合與實踐”這一學習領域,這既是適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數學教育改革的必然。然而在我們現在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對這塊內容處理得不到位,綜合實踐課堂不能僅僅限于知識的學習,這種課堂應該更開放。綜合實踐課一般活動居多,教師可以利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教會學生怎么與人溝通、團結協(xié)作、互相幫助等。這樣不僅能深化知識的理解,還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使其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案例:一年級下上冊中的“數學樂園”,活動以“下棋”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和經驗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小精靈的兩段對話揭示了游戲活動的要求,讓學生感受到不管我們做什么事,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游戲活動,都要按規(guī)則去做,這樣才能保證有序。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提醒學生生活中也有很多規(guī)則必須遵守,如交通規(guī)則、學校規(guī)章制度等。
四、在作業(yè)中滲透德育
數學的學習離不開做作業(yè),但傳統(tǒng)形式的作業(yè),目的比較單一,基本就是做題鞏固所學知識,不能使育人效果最佳化。除了傳統(tǒng)的作業(yè),教師可以適當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業(yè),使學生在生活中就對所學知識加以運用,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也能服務于生活。
案例:在一年級下冊學習“分類與整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后對自己家的垃圾按多種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切實感受到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一樣。這種作業(yè),既能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效果,又能讓學生樹立環(huán)保意識,養(yǎng)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為了滿足新課改的要求,也為了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耍跀祵W課堂中滲入德育至關重要。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摒棄“重德輕智”的觀點,找尋合適的契機,進行德育。這樣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使數學課堂不僅僅是枯燥的學習知識,還更具生活、人文氣息。德育在數學課堂的滲入有多種渠道,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數學的美。
參考文獻:
[1]洪艷.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N].西藏日報(漢),2015.
[2]常艷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2.
[3]郝永東.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S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