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佩
摘 要:作為一門學習及運用英語語言的課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具體的語言學習過程逐步實現學科育人價值,無疑給身處一線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英語;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不是說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作為,需遵循客觀規律而為。高中英語教師的“無為而治”,就是在教學中踐行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為學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給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機會,避免不同形式的包辦代替。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說明“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是高中階段全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礎文化課程”。英語學習活動觀,就是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以語篇為依托,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促進語言、文化、思維融合發展的活動,幫助學生以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和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以及多種學習策略,獲取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發展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涵養內在精神,指向知行合一;使圍繞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逐步從基于語篇的學走向深入語篇和超越語篇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實現從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的轉化,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落到實處(王薔,2018)。所有學習活動的主體都是學生。踐行“無為而治”,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教師自身觀念的改變。學習不再是教師教了多少,而是學生學了多少,學得怎樣。作為教師,要轉變課堂角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教師自身觀念發生變化,教學模式才可能改變,從而帶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最終使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切實落地。這些都需要教師從觀念中認同學科核心素養在英語教學中的導向作用,不斷改進教學。
北大附中鄭燦老師分享的“教學事故”至今讓我內心還是很有觸動。她在課堂上分享了兩個外國人談論并情境演繹中國飲食習慣的一段視頻,也有學生上完這節課之后,向鄭老師表達了自己對于學英語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今天的課是我上過的最好的一堂課。感覺情感體驗特真實,真的有被觸動到……今天上課特有教育意義。終于明白自己為啥要學英語。”當教師真正意識到學科核心素養的用意時,才有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真實而深刻的情感體驗,英語就不再只是用來考試的冷冰冰的學科。同時,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也不是口號,更不是貼標簽,而是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內心生發觸動。
其次是教師研讀文本能力的提升。語篇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資源,教師深入研讀語篇,把握語篇的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本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回答好what,why,how這三個具體問題,推動深度教學。然而,對語篇深層意義和問題結構的解讀更取決于教師的教育背景、生活閱歷、認知方式,以及教師在語篇互動中所表現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因此每個語篇的解讀也就有了教師的創造性活動。這些都對教師自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語言和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無為而治”也有了根基。
再次是教師對學情的準確把握。對學情的準確把握不只是對學生自然情況的簡單羅列,如班級學生的英語水平、個性特征等,更是基于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的分析。在情境創設中注意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建立緊密聯系,要讓學生有新知識不新、舊知識不舊之感,學情的差異也促成了教學活動的靈活性。同時,每位學生的個性特征也應該通過課堂得到發展。教師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發展的需要,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創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情感和態度。“無為而治”就有了現實和具體的意義。
最后是教師對于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教科書雖仍是教學資源的核心,但一些補充資源的開發利用卻可以拓展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比如單元主題語篇的補充拓展,再比如原版閱讀校本課程的開發。在北京二中我聽取了一節原版小說閱讀課,授課王老師巧妙地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系。課堂上,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探究小說本身,同時延伸分享世界。當我看到學生在課堂上不斷地滋生國際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逐漸萌生的時候,我看到教師把“無為而治”在每位學生的身上留下印記。學生的語言感知、批判性思維能力不斷得到提升,他們是能夠真正成長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的。那個時候,哪里還需要老師貼身隨行?“無為而治”是可以守護學生終身發展的。
新課標常讀常新,“無為而治”路漫漫。新的認識,產生新的思考,促發新的行動。我將繼續在理論中琢磨,在實踐中探索。希望不遠的未來,我可以實現“無為而治”。
參考文獻:
[1]陳曦.老子的思想對新課標下語文教師的啟示[J].才智,2014(36):60-62.
[2]劉成祖.教師職業修養:無為而治,不言之教[J].新課程(教師),2009(6):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