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引子范本教學是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出與之相關的閱讀文本,激發學生學習同類或相似作品的閱讀興趣,進而拓展閱讀空間,實現海量閱讀。在低年級選擇一組課文結合“繪本閱讀”進行集體閱讀的建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最終引導正處于閱讀萌芽階段的學生廣泛閱讀,養成閱讀習慣,達到學語文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引子范本;繪本閱讀;小學低段
統編版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指出: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僅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拓展閱讀量,怎么用力?語文素養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王榮生教授也適時提出把課文當作“引子”教,由節選引向長篇作品,由選篇引向整本書閱讀,引導學生更好地閱讀長篇作品或整本書。因此用“1”撬動學生海量閱讀成為語文課堂中的新型模式。
一、“引子”范本的由來
“雙線組元”的統編版讓每個單元有了一個主題。教師依據這一抓手去觸碰文本,去探索單元奧妙。在單元主題與單元主題要素的雙項探究下必能理清該單元學生讀什么,怎么讀。在此范本教學后才能引導學生去追尋與之相平行的讀物,用范本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去實踐課內外文本之間的相關相通之處。學生在學和悟中逐步提升自我的閱讀素養。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圍繞“伙伴”這個主題編排了《小公雞和小鴨子》《樹和喜鵲》《怎么都快樂》3篇課文,其中前兩篇是童話,后一篇是兒童詩。這些課文從不同角度表達了伙伴之間的情誼——互相幫助、快樂合作、友好共處,把生活中伙伴之間的相處通過生動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詩歌語言加以展現,每篇故事中的道理情感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朗讀和感受中細細品味。語文要素主題是“引導學生用聯系上下文的方式知道詞語的意思”。這樣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除了可以浸沒在童話的世界中體會美好的情操外,還可以通過閱讀來積累詞語。經過篇組閱讀,以童話文本作為引子,實現單元篇章的融合,由此構成“1”之外的閱讀模式——童話故事。學生在單元重組之后會對文本閱讀產生更多的期待,因此會以更大的熱情參與到實際的閱讀中,這為實際閱讀教學高效化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引子”閱讀的拓展
1.引童眼看童話
雜草、蚯蚓、蘑菇、筆、本子……就這樣的景物,孩子們,你們能想到什么?它們之間會有什么樣的故事發生呢?一本《蚯蚓的日記》不管是書的封面還是書名都吸引著孩子。封面上一只戴著帽子的蚯蚓蜷縮著身體、握著筆正在寫日記呢!它在記錄什么?它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呢?這勢必成為學生看到封面就想要探究的問題。學生有了閱讀期待,教師就可以將與文本相關的信息推向學生,給學生一個即為整體實為初步的感知。學生在教師的介紹中知悉此書是由兩位土生土長的美國紐約土著人朵琳·克羅寧和哈利·布里斯給他們帶來一只渾身充滿著美式幽默的蚯蚓。這樣的介紹讓學生不由得想走近這只美式蚯蚓。閱讀就這樣開始了……
這本非常有趣的圖畫書,以日記的形式,記錄和表達了小蚯蚓的日常生活及思考。從蚯蚓的角度看世界,記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朋友友誼的點滴。繪本中的小蚯蚓特別自信、樂觀,同時又活潑調皮,偶爾惡作劇,對未來有極大的自信心和個性的想法,讓學生看到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小男生”,他就像一個可愛、調皮的孩子一樣。同時,繪本在幽默詼諧的語調中,傳達有關不同生物和地球的相關知識,養成樂觀向上的態度及多元思考的習慣。通過這本繪本學生不僅可以知道蚯蚓的知識,還能在童話世界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2.引童心想童話
繪本閱讀既是學生的起步閱讀,又是教師教學中最有效的閱讀指導方式。但是繪本閱讀只是一種形象化的閱讀,抽象閱讀才是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主要來源。所以從形象到抽象,從閱讀到理解,從理解到感悟這一層層的提升就靠教師的點撥。在教師的點撥中引導學生閱讀體會。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一句話、每一幅圖、每一個篇章,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不同讀者就會有不同的遐想。童話世界在學生心中是可以解決任何問題的。
繪本的奧秘在于精美的插圖卻只配上簡短的語言,甚至有的都不算是一句話。當學生沒有全面關注角色時,教師可以這樣提醒:蚯蚓是沒手沒腳的,你想象過它將如何寫字、看書?你想象過倒立走的蚯蚓會出什么笑話?課堂上的它是怎么學習的?怎么完成美勞課的?如果它被蜜蜂蜇了,會怎么樣?……帶上這些問題的學生,必然會天馬行空從書中走出來,從一幅圖擴充為畫外音、畫中畫。這樣在繪本中留白到個性補白的過程讓學生逐步感受到繪本中那些逼真的畫面、簡短的文字、大大的標點,暗藏玄機。
3.引童意品童話
從文字到情感是閱讀的歸宿。《蚯蚓的日記》中每一篇日記都精彩到無法用語言來描繪它。作者的想象力之獨特、觀察力之細膩、情節之生動、細節之豐富,足以讓人驚嘆。單就這些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語言,能讓人無限品味。它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蘊藏著樂觀開朗、自信陽光的正能量。簡單的語言形式,暗藏著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畫面,值得教師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一番!
師: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蚯蚓?
師:面對自身的“缺點”,你們讀出它有什么樣的表現嗎?
師:它可能還會遇到什么事?它會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說?
師:如果你是它,你可能會怎么做?
師:你覺得此時它是怎么想的?你贊同它的做法嗎?你理解它的想法嗎?
師:你們喜歡它什么?你想對它說什么?
師:是啊,這種樂觀陽光的樣子,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原來,小小的蚯蚓,也是我們大大的榜樣。把你想到的、想說的試著寫下來!
即時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內心情感用文字表達出來。可以用一張小卡片,可以用幾個詞,可以用幾句話,可以和同學說說,可以找老師聊聊。教師在學生的整個閱讀過程中維持學生的閱讀熱情,彰顯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把閱讀實踐推向縱深處。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既感受到多種思維的碰撞,又點燃自身的閱讀新體驗。
4.引童筆畫童話
優秀的繪畫師讓文字變成一幅幅生動有趣的畫。這本“畫出來的書”讓大多數的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圖文共賞。學生通過文字知道講了一件什么事,通過畫面感受到人物的情緒、事件的推進過程。因此繪本就成為發達國家家庭首選的兒童讀物,國際上公認的最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
繪本不僅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讀文,還需要教師啟發孩子們細致觀察,而觀察就是語文能力之一。蚯蚓們長得都是一模一樣的,怎么能分辨出誰是弟弟、誰是姐姐呢?學生能發現繪畫大師給它們戴上紅帽子、黃發帶。這樣一來,學生就能知道戴紅帽子的是蚯蚓弟弟,戴黃發帶的是蚯蚓姐姐。心思細密的繪畫大師將地上的一攤水給蚯蚓姐姐當鏡子,這是多么巧妙之處,和蚯蚓的生活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了。畫中有想象,畫中有詼諧。蜘蛛都笑得滾到地上了。笑到地上的蜘蛛會是什么樣的呢?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像蜘蛛那樣笑一笑,像蚯蚓姐姐那樣在“鏡子”前扭一扭、美一美,一起感受繪本中的人物定位、性格特點。最經典的就是最后一張圖了,這猶如學生生活場景的再現。當做了錯事被爸爸媽媽批評時,在身邊的哥哥或姐姐是否有像圖中的蚯蚓姐姐一樣偷著樂呢?微微上翹的嘴角、月牙一般的笑眼都透露著蚯蚓姐姐的內心。這樣的細致觀察讓學生感同身受,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學生知道了文學作品源于生活,感受圖文共賞的樂趣。
三、引子閱讀的多元化
讀完了《蚯蚓的日記》,學生對蟲子的世界更感興趣了。教師再一次深度推廣閱讀其他蟲子系列讀物。《螢火蟲的日記》《蒼蠅的日記》《螳螂的日記》《蜘蛛的日記》《蝴蝶的日記》等,學生由一組學文到一本閱讀,最后到一系列閱讀,使得實際的閱讀朝著更加能動性的方向發展著。這樣的閱讀讓學生對童話這一主題有了更深更廣的體會。學生的閱讀是個性化的,面對實際閱讀素材,如何挖掘學生的情感源,將學生的閱讀訴求變成一種個性表達,教師可以這樣鼓勵學生繼續讀:
1.有意思地讀
你可以把你喜歡的片段用自己的方式讀一讀。角色朗讀、配音朗讀、和小伙伴合作朗讀、補白朗讀等。這樣的讀書你會發現不但有意思,還能讓你對書中的內容記得更牢。
2.有深度地想
對讀物中的某件事、某個人,你一定會有自己的看法。它為什么這么做?換作是我,我會怎么辦?帶上你的見解去讀書,你會成為一個有想法的人。
3.有畫面地寫
繪本里精美的插圖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幽默的語言想必給了你不少的啟發。你們可以學著繪本日記畫的樣子,續編蚯蚓的日常生活日記畫,也可以進行關于自己學習、生活的日記畫創作,這樣一定也是樂趣無窮!
4.有系統地理
知識梳理能讓你的閱讀變得更有價值。來,學著老師的思維導圖將自己看到的其他昆蟲日記的讀物做一份屬于自己的閱讀導圖,讓閱讀成為你積累知識的發源地。
引子范本教學正如葉圣陶老先生說的那樣,這是一個舉一反三的教學,學生的閱讀出發點將從這個“1”開始無限延伸,無限擴展。
參考文獻:
[1]游愛金.引子范本教學實現超文本閱讀[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8(11).
[2]陳佳.略談小學低段繪本閱讀與文本閱讀的銜接和轉化[J].小學教學研究,2014(1).
[3]顏琳.“引子課文”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9(8).
作者簡介:繆羽(1979—),女,福建福安人,漢族,寧德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