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植于剪紙文化土壤
指尖上的非遺: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精美的剪紙可以直接張貼于門窗、墻壁、燈彩、彩扎之上作為裝飾,還可用于點綴禮品、嫁妝……象征著吉祥、喜慶。
浦江縣是“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浦江剪紙歷史悠久,是浙江省特色傳統手工藝品。浦江剪紙工藝精巧、取材廣泛,生活情趣濃厚,而且風格秀麗,裝飾性強,題材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并在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在整個剪紙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浦江豐厚的剪紙文化為杭坪鎮中心小學剪紙課程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杭坪鎮中心小學地處浦江西部山區,是一所寄宿制山區小學,開辦特色剪紙課程已有十多年時間了。
二、完善的剪紙教學設施
要建立剪紙拓展課程離不開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學校現建有剪紙工坊和剪紙傳承館。在剪紙工坊,學生可以盡情地“玩”剪紙、學習剪紙技法。低年級練習剪紙基本功,中高年級進行剪紙創作,人人動手玩剪紙。學校設有剪紙興趣班,那些興趣濃厚的學生在這里相互交流,感受剪紙的魅力。學校住校生在完成作業后,就可以去剪紙工坊玩剪紙,愛怎么剪,就怎么剪。
剪紙傳承館是學校的“藏寶庫”,藏品豐富,保存著來自全國各地的60多套剪紙校本教材,包括堪稱孤本的中華民國時期剪紙教材。學生和老師的優秀作品也會在這里展出。這是學校剪紙的“圣地”,學生都以自己的作品能夠收藏于傳承館為榮。在這些剪紙元素的浸潤中,剪紙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潛移默化地生長。
三、開拓數字化剪紙教學
在“互聯網+”時代,隨時隨地的網絡化教學成為常態,因此,剪紙網絡課程也是勢在必行。杭坪鎮中心小學憑借網絡平臺創建的一系列“剪紙微課”,36集《樓老師教剪紙》微課入選浙江省優秀微課,受到了許多校內外學生,還有社會人士的喜歡。學生只要打開電腦搜索,就能在網頁觀看教學視頻,下載許多美麗的剪紙圖案。這樣的網絡剪紙課程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剪紙課程也走出了學校課堂走向了社會。周末節假日,家長和學生可以一起看著微課程,一起學習剪紙,既促進了親子交流,又促進了剪紙文化的傳播。
四、培育剪紙課程師資力量
師資培養是剪紙課程建設的核心環節,一支精湛的剪紙教師隊伍能有力地促進校園剪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自學校開設剪紙課程以來,樓基洪校長、徐孫燕老師、李秀園老師、王劍霞老師、于青青老師等承擔了學校主要的剪紙教學任務。樓基洪校長作為浦江縣剪紙技藝非遺傳承人,不僅練就了一手高超的剪紙技藝,還對剪紙教學有著深入的研究。如今,在樓校長的帶領下,杭坪中小的老師們人人能剪紙,也培養了一大批熱愛剪紙的“小小傳承人”。
五、開展豐富的剪紙活動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剪紙活動是剪紙育人的另一載體,通過活動讓學生有展示交流的機會。學校把剪紙這項非遺活動帶進了周邊的村鎮。舉辦剪紙文化夏令營活動、參與杭坪省級非遺項目擺祭展示活動、參與美麗鄉村和文化禮堂建設、承辦剪紙師資培訓班、接待外國友人剪紙實踐體驗活動、聘請各地名家來校指導、舉辦主題剪紙比賽、參與各級剪紙交流和展示……在剪紙活動中,學生的動手能力、設計能力、交流能力等得到了發展,最重要的是學生收獲了剪紙滿滿的快樂。
六、積極創新剪紙方法
剪紙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陰陽刻、刺孔等。不過,通過將紙折疊、裁剪后形成重復圖案的這種折疊剪紙是剪紙技法中最基本的一種。折疊剪紙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取決于折疊的次數和角度,運用此方法剪制花卉時,可將紙折疊兩次或三次后開始剪,所得的花紋為四面或六面均齊的形狀。若剪制動物或人物,折疊一次剪后的形狀為左右對稱。折疊剪紙由于是對稱性強的紋樣,所以所得的圖形更具韻律感。學校正積極拓展剪紙方法,推陳出新,改進一些傳統的剪紙技法,讓剪紙更好玩,更貼近學生的喜好。
神奇的鏤空藝術在學生的手里重新燃起生機,經過多年的學習,該校的許多學生都成了小小非遺傳承人。這兩天,學校特地為吳若嬋、朱馨怡、石爍吉、薛詔寧、蔣曉慧這五位同學開辦專場剪紙展。五個孩子將自己平時的觀察與思考以及對剪紙藝術的追求融入小小的方寸之間,有的講述文明禮儀,有的傳遞家庭和睦,有的展示校園芬芳……他們都用自己的一雙巧手編制著藝術的夢想!
如今,學校堅持多年的剪紙教學活動,多次得到縣市省主要領導的點贊,吸引了來自省內外的百余所學校前來參觀交流。并且,近年來,學校屢次在縣、市、省乃至國家級剪紙比賽上摘金奪銀,獲獎人數多達百余人次。學校也先后被評為“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學校”“浙江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浙江省非遺傳承教學基地”。
作者簡介:徐孫燕(1993—),就職于浙江省浦江縣杭坪鎮中心小學,二級教師。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