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華
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新課標”)提出的學科任務導向型考試命題框架,將更加有效地評價與考查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試題命制中把握好情境維度、任務維度、內容維度、行為維度,為教師明確了教學指向,即生活教學、深度學習、議題式教學、活動教學。
關鍵詞:新課標;試題命制維度;教學指向
2017新課標指出,所謂學科任務導向型考試命題框架,是指“以學科任務導向為標志,由關鍵行為表現(xiàn)、學科任務、評價情境和學科內容等四個維度構成,目的在于有效測試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真實發(fā)展水平。”“基于該框架命制的高質量試題為我們明確了教學指向,現(xiàn)以2019年江蘇高考政治命題為例,探究實施路徑。
一、情境維度的教學指向:生活教學
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長遠目標在于,學生能夠運用學科內容應對各種復雜的社會生活情境。試題命制所選擇的評價情境,應該能讓學生愿意說真話,愿意真實展現(xiàn)自己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2017新課標指出:“學科內容也只有與具體的問題情境相融合,才能體現(xiàn)出它的素養(yǎng)意義,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價值觀念、品格和能力。”因此情境素材應源于學生熟悉或能夠理解的、具有一定影響力和新鮮度的真實生活,并對所選情境素材進行必要的再構,在基于事實的前提下增加或刪減,以更好地契合試題設問需要。
以2019江蘇高考政治卷第34題為例,皮影戲、剪紙、微雕等傳統(tǒng)手工藝,既有同學們熟悉的兒時記憶,又沒有落入俗套聊傳統(tǒng)手工藝的經濟價值,這一來自生活的情境素材,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真實的情境中感悟,成功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手工藝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對此,我們是否需要對其進行“扶持和保護”?很顯然,命題者對情境素材進行了更好的建構,以引導學生挖掘素材背后的文化價值,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從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是教育發(fā)展的基本趨向,我們的教學要能夠“指向生活”,巧妙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挖掘政治知識的生活內涵。例如,在《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以“文明養(yǎng)犬”為議題情境,設置一系列子議題:(1)面對惡犬傷人事件,我們要通過何種方式表達想法?(2)對“文明養(yǎng)犬靠自覺還是靠管理”進行辨析理解。(3)你若作為組織者召開社區(qū)聽證會,為文明養(yǎng)犬征集意見和建議,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這些子議題的設置借助具體的生活事例,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讓學生感悟所學知識的真正價值所在。
二、任務維度的教學指向:深度學習
2017新課標界定了四種類別的基本學科任務:描述與分類(是什么)、解釋與論證(為什么)、預測與選擇(怎樣做)、辨析與評價(應該怎么做)。依托所選情境素材,從不同角度創(chuàng)設不同層次的問題,增強學生獲取信息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fā)揮學科任務的育人功能。因此在命題時,我們應盡量避免課本知識的簡單機械呈現(xiàn),學生死記硬背的能力再強,也不能說明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有多高。若能在設問中呈現(xiàn)遞進關系,則更利于從解答結果反映學生的課本基礎知識、學科基本觀念、學習研究方法、思維方式和品質等特征,從而全面考查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以2019江蘇高考政治卷第35題為例,就學科任務而言,第(1)問要求說明中國重視在聯(lián)合國維護發(fā)展中國家的權益的原因,屬于“解釋與論證”類別,要求學生運用聯(lián)合國的性質、作用、中國與聯(lián)合國的關系等知識點,對材料進行解釋和論證。第(2)問要求探討中國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共建命運共同體的措施,屬于“預測與選擇”類別,要求學生運用中國與國際組織、中國與發(fā)展中國家等知識對題中設問進行預測。命題者在選擇學科任務時巧妙地選擇不同層級、不同類別,避免重復,將理論與實踐、學科與邏輯密切結合。
深度學習是一種揭示事物本質或實質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站在不同視角,選取不同素材,表達不同見解,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擺脫應試設問對學生的思維限制,探索具有實踐性的開放型設問,“指向深度學習”。例如,在“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設置如下子議題:(1)個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有哪些?(2)按要素分配體制機制的利弊辨析。(3)以小組為單位撰寫一份“如何從個人收入分配中提升人民獲得感”的可行性報告。相對傳統(tǒng)的應試設問,這些議題更需要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發(fā)散思維,以準確呈現(xiàn)學科內容。
三、內容維度的教學指向:議題式教學
2017新課標指出,學科任務導向型考試命題框架要求我們根據(jù)學科內容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按照課程內容要求與學業(yè)質量標準,梳理相關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明確內在結構,確定考查形式。零散化、碎片化的學科知識與技能學習,不可能讓學生真正實現(xiàn)解決真實、復雜的問題情境,更不可能體現(xiàn)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因此在試題命制的過程中,我們要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試題情境,統(tǒng)籌試題涉及的主要內容和相關知識,以提高命題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如2019江蘇高考政治卷第8題,以“放管服改革”為試題背景,考查學生對“宏觀調控”“市場配置資源”“民營經濟”等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再如第11題,以“增值稅稅率調整”為試題背景,考查學生閱讀圖表、獲取信息的能力,將“價格與供求的關系”完美糅合進材料之中。再如第32題,以“網(wǎng)紅老字號”為試題背景,考查學生對“創(chuàng)新的作用”“辯證否定觀”和“矛盾”等知識點的解讀和運用。高考試題的命制無不費勁“心機”謀篇布局,營造有意義、有目的、有情趣的價值引領。
就目前而言,議題式教學能夠以“議”的方式,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指引、策略探究和發(fā)現(xiàn)陳述等方式展示學生通過活動實現(xiàn)的對學科內容的學習與落實。例如,在“我國的分配制度”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以“北聯(lián)村油菜花經濟”為情境設置一系列議題,事實證明,以家鄉(xiāng)人、家鄉(xiāng)景、家鄉(xiāng)事為議題背景,更能涵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學科素養(yǎng)。在“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以“港珠澳大橋”為情境設置議題,把社會時政、熱點事件引入課堂,讓學生真實感受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政治認同悄無聲息地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四、行為維度的教學指向:活動教學
2017新課標指出,學科任務導向型考試命題框架要求我們“建構評價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的行為表現(xiàn)指標體系”。學生的關鍵行為表現(xiàn)是通過解題過程和答案生成來體現(xiàn)的,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讀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識和材料準確匹配的能力、文字表達的能力等,都能夠有效反映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在命題時,我們要注重體現(xiàn)這些零散卻豐富的能力考查,著重評估學生解決情境問題的過程與結果,以測評學生是否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身素養(yǎng),從而引導其從容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
以2019江蘇高考卷第37題為例,第(1)(2)問雖然指出“知識產權保護”這一時政背景,但學生若不能有效提取信息“專利”“開放發(fā)展”“全國人大”等,作答過程將無話可說,抑或泛泛而談,答案的呈現(xiàn)也必將拘謹而單調或空洞而乏味。第(3)問以“加強知識產權教育,增強知識產權觀念”為主題寫一份建議書,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需要學生克服思維的單一性,做到以不變應萬變。無論是對材料信息的有效篩選,還是對自身修養(yǎng)的主動內化,都離不開閱讀、思考、整合等綜合活動的過程。
活動教學是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當?shù)慕虒W情境,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參與閱讀、討論、游戲、學具操作等去獲取知識,以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謀求學生和諧發(fā)展的教學方式。例如,在“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設置如下議題:(1)請你搜集2019年香港修例事件相關信息,匯總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2)辨析:針對“修例”,香港爆發(fā)了大游行“不合作運動”,因此,政治自由就是人們可以無拘無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3)將學生分為四小組,分別走訪市民和政府代表,為如何維護香港繁榮穩(wěn)定列出采訪提綱。在此學習過程中,學生將參與課前搜集、課前調查、課堂討論等一系列活動,真正做到走出課堂,走進社會。
綜上所述,新課標試題命制的四個維度指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能夠有效融入生活教學、深度教學、議題式教學和活動教學,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實效,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程特有的育人功能。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