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婭



摘 要:高中化學選修模塊“物質結構與性質”的教學,在高三復習階段如何安排才更有效,具體怎樣實施教學,以多年的經驗,談談在高三復習中對該模塊內容的具體教學安排。
關鍵詞:物質結構與性質;復習;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物質結構與性質”是和“有機化學基礎”并列的選修模塊。在高三復習階段,怎樣才能達到復習效率的最大化,下面談談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整合高中化學知識,進行知識的重組
在一輪復習當中,筆者把“物質結構與性質”放在“元素周期表”和“有機化合物”兩個章節之間,承上啟下。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經過元素周期表的學習,學生可以熟練掌握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利用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構造原理,可以進一步理解副族和鑭系、錒系的出現。其二,進一步理解每一周期分別包含多少種元素,以及主族和副族元素的價電子數與族序數的變化規律。其三,通過“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的學習,利用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和雜化軌道理論,可以分析常見的有機物的分子構型,比如,乙烯中的兩個碳是sp2雜化,進而分子呈現平面形;乙炔中的兩個碳是sp雜化,最終分子呈現直線形。通過對課堂的精心設計、前后聯系,提高復習課的學習效率。
二、理清知識脈絡,構建知識網絡
該模塊知識可以分為以下三部分內容:第一,原子結構與性質。考綱要求:了解核外電子的能級分布,能表示常見元素核外電子的排布;了解核外電子運動狀態和電子躍遷;了解電離能、電負性和元素的性質。第二,分子結構與性質。考綱要求:了解共價鍵和鍵參數;能用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和雜化軌道理論推測常見的簡單分子或離子的空間結構;了解化學鍵、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的區別及其對物質性質的影響。第三,晶體結構與性質。考綱要求:理解離子鍵和金屬鍵;了解四種晶體的構成微粒,微粒間作用力的區別;能夠判斷不同類型晶體的物理性質變化規律。通過歸納該模塊的主要內容和考綱要求,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整體的認知,進一步提高復習效率。
三、研究高考真題,確定試題深度
以下對近三年全國二卷第35題所涉及的相關內容進行縱向比較。
通過近幾年高考真題的縱向和橫向對比,可以發現該模塊常見的考點基本是固定的,在此基礎上,晶胞結構則是每道結構題中的壓軸問題。在具體的復習課課堂上,怎樣提高學習效率?如何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錯?以下是筆者進行專項訓練的教學過程設計:
1.定時訓練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題目。根據題目(略),分別推出涉及的相關元素分別是:氫、碳、氧、鈉、鎂、鋁、銅。教師巡視,觀察同學們的解題情況。
2.小組討論分析,相互交流分享。分析題目中涉及的考點:鎂的電子排布式、鈉的焰色反應及其原因、從原子結構的角度解釋氧化銅轉化為氧化亞銅的原因等。教師對個別學生和小組進行指導,請學生講述解題過程,找學生板演化學用語,及時點評,加深印象。
3.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解決最關鍵的晶胞結構問題。銅與氮形成的某種化合物的晶胞結構如下圖所示,則該化合物的化學式為?氮原子的配位數為?若晶體密度為ρg·cm-3,則銅原子與氮原子最近的距離為?
針對晶胞結構,特別注意密度計算和長度單位的換算。在該晶胞當中,Cu有12×=3個,N有8×=1個,可得該化合物化學式為Cu3N;氮原子周圍離它最近且等距的銅,分別在以氮原子為原點的x、y、z三條軸上,即上下左右前后,共六個;根據密度公式ρ=M總/NA×V晶胞,可得ρ=(64×3+14)/NA×V晶胞,V晶胞=206/NA×ρ,對于常見的立方體晶胞,若設其棱長為a,V晶胞=a3,則題中所求銅原子與氮原子最近的距離為。
最后,通過專項訓練,使學生對前期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高三復習階段,教師更應該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學大綱,明確高考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高三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素珍.《物質結構與性質》和《有機化學基礎》模塊的教學時序對“有機物分子結構與性質”學習影響的研究[J].化學教學,2014(6).
[2]張六安.從高考新大綱看“物質結構與性質”選做題的備考策略[J].化學教學,2017(5).
[3]陳芳.《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高考總復習教學方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