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梅 劉萬春
摘 要:大連渤海高中走“厚德教育”特色建設與發展之路,以特色校本課程為支撐,以課堂為主渠道,從定位準確、體系完備、路徑清晰三個維度,建構了“一體四輪三體系”的厚德教育特色校本課程。
關鍵詞:特色;校本課程;維度
校本課程成為新課改的重點,也是學校特色發展、優質發展的支撐。校本課程是指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針對本學校實際、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及發展需求而確定的課程,而其構成主要有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評價等要素。
一、特色校本課程建構需要目標定位準確
經驗課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認為“課程最大流弊是與兒童生活不相溝通,學科科目相互聯系的中心點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這就要求教育通過研究成人的活動,識別各種社會需要,把它們轉化成課程目標,再進一步把這些目標轉化成學生的學習活動。“厚德教育”特色校本課程,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以活動為取向的課程,注意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學校以育人價值主導課程建構,是以全面發展為目標,定位準確科學,符合教育的本義。
“厚德教育”特色課程的總體目標為一個目標、一條主線、三全、三基地、六教育、六育人、四會與四種習慣。即整個課程要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貫穿“立德樹人”的一條主線,突出全員參與、全方位滲透、全過程體現,建立革命傳統教育、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三個教育基地,進行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心理健康與法制的六教育,狠抓課程、文化、活動、實踐、管理與協同六育人路徑,達到會做人、會學習、會生活、會勞動四會教育目的,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與勞動習慣,讓各層級的目標引領可持續發展。
二、特色校本課程建構需要結構體系完備
課程結構是指課程體系中所包含的各種原則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所形成的關系形態,是各類課程構成的有機的、完整的統一體。學校在實踐中探索,架構了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核心素養的以“基礎型課程”為主體,“拓展型課程、體驗型課程、興趣型課程及探索型課程”為四輪,“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為體系的“一體四輪三體系”的課程結構。
學校把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課程評價有機結合。基礎型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國家課程分為專門課程和其他課程,專門課程有政治思想課程和心理健康課程校本化,其他課程有語史地英學科校本化,數物化生音體美和信技校本化,依據學校制定的《國家(地方)課程校本化資源整合概覽》實施。在地方課程中合理安排省、市規定的課程校本化。作為拓展型課程的“厚德教育”特色校本課程是由高一的《論語》《禮儀與素養》《藍色渤海》、高二的《孟子》《古文觀止》《仁愛與素養》《藍色渤海》與高三的《誠信與素養》《心理導航》構成,采用“三段五環節”“批注式自主閱讀”、研究性學習等特色教學模式。體驗型課程,其宗旨是打造品牌文化——“海韻”文化節,感悟“十韻”魅力,以“傳承經典,提高素養”為主題,以活動體驗為途徑。興趣型和探索型課程,從文體藝美、社團、公益服務到評比等多角度、多層面建構,采取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學分評價和等級評價等特色評價方式,以德弘道、以德成品。
由于課程結構直接體現著育人的整體功能,所以特色校本課程的建構更要不斷地完善課程結構,構建新型的課程體系,發揮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
三、特色校本課程建構需要實施路徑清晰
首先,課堂育人的路徑。“厚德教育”特色建設支撐重在課程建設與實施,而主渠道在課堂教學,要有效地、充分地發揮課堂育人的功能,堅持把培養“厚德”優秀品質與必備能力融入教學育人全過程,將學科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教師回歸教育本義,編寫了《國家(地方)課程校本化資源整合概覽》,涵蓋了14個學科,結合學科核心素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貫穿、滲透、融合厚德教育特色,實現了知識傳授和厚德教育的有機統一。
其次,活動育人的路徑。學校堅持讀經典與特色活動相結合,特色主題與常規活動相結合,講渤海故事與傳統節日活動相結合,厚德教育與學習活動相結合以及學生活動規范管理與創新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精心設計,組織開展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教育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活動體驗過程與感悟,強化活動育人與實踐育人。
最后,文化育人的路徑。學校依托校園文化建設,將環境文化、樓宇文化、碑石文化、廳廊文化、班級文化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品牌文化統籌布局,著眼于學校文化建設總體布局的和諧統一,強化了文化育人,突出了以“厚德教育”為主線的學校文化的綠化、美化、人文化、品牌與教育化等功能。
參考文獻:
[1]熊禮才.新時代高中校本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J].湖北教育(政務宣傳),2019(6).
[2]陳衛東.提升學校課程建設質量的三個維度[J].教書育人,2018(14).
[3]石生俊.加強課程建設培育創新素養[J].中學科技,2016(9):24-2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