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蘭
摘 要:智障學生雖然心智不太健全,自我控制和調節能力較差,但他們作為社會一員,在道德發展上有著和正常人一樣的需要。從豐富道德體驗、強化道德認識、樹立道德追求的角度探討了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課堂;德育;智障學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的有機統一。語文是眾多學科中最利于德育滲透的學科之一,從某種程度上講知識傳播與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受到德育熏陶。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巧妙設計、合理編排,潤物于無聲。
一、發揮移情效應,豐富學生的道德體驗
教師要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智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模仿性和易于受暗示性,要想豐富他們的道德體驗,就必須使其認識指向鮮明的形象。通過對榜樣事跡的學習,教師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曉之以理,學生的道德體驗就能更持久、更鞏固。例如教學《身殘志堅的華海》一課,華海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自學文化知識、刻苦學醫、為病人解除痛苦的事跡深深地感染了學生。我激勵他們說:“華海雖然是殘疾人,但他通過刻苦學習掌握了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你們只要努力,一定也可以!”學生紛紛點頭。從華海身上,學生學到了身殘志堅、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有時我也會結合班級中的例子,比如××學生如何意志堅強,克服自身困難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學生親眼所見,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巧用遷移模式,強化學生的道德認識
智障學生由于感知分化較差,高級神經活動的惰性大,導致他們品德的形成過程較為緩慢,需要教師反復引導和強化。因此教師在知識遷移時,應將德育內容適當遷移,才能鞏固學生已有的道德認識,對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這種遷移,我認為有兩種方法,一是反向遷移。學生的品德是伴隨著認識過程產生和發展的,豐富學生的知識,樹立是非概念,讓學生能夠對事物的好壞、美丑、善惡進行鑒別和評價,才能強化他們正確的道德認識。教學《我不能忘掉祖國》一課時,在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強化之后,我在網上搜索暴力犯罪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破壞祖國安定和團結的行為多么可恥可惡,強化對學生的教育。
二是對比遷移。如《周總理的睡衣》一課,通過鄧奶奶幫周總理補睡衣的感人情景,教育學生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在講授這篇課文時,我細心搜集了學生生活中浪費的畫面,學完課文之后一一播放給學生看:放學了教室的燈還亮著;午餐時桌上、地上掉了許多飯菜;橡皮擦、練習本還沒用完就扔了……畫面還沒放完,許多學生的臉就紅了。這一強烈對比增強了學生的印象,他們的道德認識里加入了勤儉節約的美德。
三、抓住討論契機,使學生樹立向上的道德追求
學生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心理過程,當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已經建立起某種道德情感時,我們應該將他們的情感推向高潮,幫助他們樹立形成這種品質的愿望。有了愿望和追求,學生自然會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討論就是一種有效方式,因為學生之間的智力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深淺不一,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可以從中掌握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以及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利于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討論也能讓學生在自由發表意見的同時聽取別人的觀點,汲取他人的長處,從而深刻理解文本,產生向上的道德追求。
如教學《下雨了》時,學完課文之后讓學生討論:如果放學的時候下雨了,你帶了雨傘而同學小宇沒帶雨傘,你會怎么做?大部分學生都說“把傘借給他”。洪×卻在下面說:“我不借,我才不借呢?!蔽野阉衅饋?,啟發式地問:“為什么不愿意借?。课覀円蛘n文中的小寶學習啊?!薄拔野褌憬杞o他我就要淋雨了,要感冒的,再說我的傘借給他被弄壞了怎么辦?媽媽會罵的。”他的回答讓我陷入了思考:沒帶雨傘的人不用淋雨,帶傘的人卻要淋雨,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是一種太過高尚的情操,不用說這幫孩子,就是我們成人又有幾個能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但是如果默許了洪×的想法就違背了這堂課的初衷,勢必會對其他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如果一味地批評他又有一種唱高調的嫌疑。洪×本就有點自私,如果不適時予以引導,只怕會讓他產生錯誤的道德認識,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長。我決定剩下的時間不討論“借還是不借”,轉而討論“除了把傘借給他的方法之外,有沒有什么辦法既可以幫到同學又可以讓自己不淋到雨”。這下原本冷清的課堂熱鬧起來了。有的學生說先把他送回家自己再回去;有的說跟傳達室的趙阿姨借傘;還有的想出了讓老師打電話給他媽媽讓他媽媽來接的點子。洪×本來一直低著頭坐在那里,后來他也慢慢地舉起了手,說:“老師,我家離學校近,我回去再拿把傘借給他。”我相信這節課不但在學生的心里播下了助人為樂的種子,還讓他們樹立了要做好事,但要會做好事的觀念,又他們健康人格的完善具有重大意義。
作為培智語文教師,我們既要努力鉆研,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爭創最優課堂,也要時刻關注學生品德的發展,為他們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董守靜.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五卷)[C],2013.
[2]洪佳琳.《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解讀[J].現代特殊教育,2018(1).
[3]杜丙安.培智學校生活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5).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