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黃超 陳鵬
摘要:百萬擴招背景下,高職生人數急劇增加,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也隨之加大。創業作為就業的一種形式,可以有效緩解高職生的就業競爭壓力。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高職生創業的先決條件之一。提升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可以緩解高職生就業壓力、實現高職生人生理想、提升高職生整體素質,但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受到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和學校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制約。可以從創造成功的積極體驗、進行合理的歸因訓練、確定合理的行為預期入手,提升高職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
關鍵詞: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11-0074-06
2019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如此大規模的擴招,目的在于“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通過“組合拳”切實有效地解決當前特定群體的就業難題,高職擴招就是其中的一個大招[1]。根據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統計,2018年我國高職(專科)招生368.83萬人,占普通本專科人數的46.63%[2]。而2019年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100萬,會直接導致高職招生人數超過本科招生人數。這一方面會提高退役軍人、下崗工人等特定群體的整體素質,有助于增加其就業競爭力,但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大規模擴招會大量增加市場技能型人才的供給,導致就業市場供大于求,這無疑會加大整個高職群體的就業難度。自主創業作為就業的一種重要形式,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手段,以創業促就業,可以幫助高職生實現職業理想。創業自我效能感作為潛在創業者的關鍵先決條件之一,能較好地預測創業行為及其創業績效[3],深入探究高職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對于緩解當前高職生就業壓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我國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的現實出發,探求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路徑。
一、創業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效驗的主體判斷,不是憑空做出的,而是要以一定的經驗或信息為依據[4]。通常來說,自我效能感可以分為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具體自我效能感,前者是一種總體信念,是對自我能力的主觀感知,不是一種穩定的領域指向,是籠統抽象地形容一個人的特性品質;而后者是一種穩定的領域指向,是對于特定領域完成任務的信念。一般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一種穩定的個性特質,它的形成與發展有賴于個體在不同任務領域中的經驗積累(具體自我效能感),因為個體在某領域所建立起來的自我效能感,會在一定程度上遷移到另一個任務領域[5]。但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一種籠統的抽象概念,對于一般任務行為結果的預測可能更有效,但對于具體領域行為結果的預測效果不佳。由于活動領域的差異性,要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預測效果,都需要針對特定領域而言[6]。目前,許多學者將自我效能感引用到多個研究領域,如科研自我效能感[7]、社會自我效能感[8]等等。
創業是一種具有較高風險的個體活動,創業者的認知結構在創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創業者認知結構背后的深層次信念因素是創業的關鍵要素之一[9]。自我效能感作為隱藏在創業背后的深層次信念因素, 是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影響創業的全過程,包括創業前的創業意向,也包括創業后的創業堅持[10]。而影響創業的自我效能感既是創業者對于自身處理一般事物的的主觀判斷(一般自我效能感),也是對于自身能否勝任創業各項工作的信念強度(創業自我效能感)。缺乏自我效能感,即使具有一定的創業知識和技能儲備,也很難具有創業行為。
創業自我效能感是針對創業者行為屬性的具體自我效能感,其概念也由自我效能感引申而來,是指個體相信自身能夠勝任并且完成創業中各項事務的信念強度[11],它是影響創業者創業意向[12]、創業行為[13]、以及成為一名真正創業者的可能性[14]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國內外學者對于創業自我效能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內涵[15]、結構特征[16]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根據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動機主要受到個人認知、環境以及行為結果的共同作用,而創業自我效能感反映的是創業者對于創業的動機強度以及創業成功的自信程度,因此,個人認知、環境、行為結果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創業自我效能感產生影響,其主要表現在家庭因素(包括情緒喚醒、替代經驗等)、社會環境(包括情境條件等)以及學校教育(包括直接經驗、言語勸說等)等方面。提高高職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是高校創新創業課程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支點,有利于改善高職生的創業行為,緩解當前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的高職生就業壓力。
二、提升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之必要性
(一)緩解高職生就業壓力
2012年以后,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開始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從“量”向“質”轉化。在促進供給側改革、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加渴望招聘到高素質人才。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職業教育在社會上并沒有被看成是一種類型教育,而被誤認為是一種為學困生準備的次等教育。因此,在招聘的過程中,一方面是企業更加青睞于本科生以及更高學歷的人才而排斥高職生,另一方面,由于市場就業競爭壓力的增加,本科畢業生開始降低求職標準,這就導致原本屬于高職生的就業市場被本科生擠壓,而高職生只能從事一些低端產業鏈的工作。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指出,2017屆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高達42%,遠遠高于2017屆本科院校畢業生23%的離職率。這表明高職高專畢業生對自己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并不滿意,但出于就業壓力,畢業后只能暫時從事低端產業鏈工作。2019年3月,為了解決農民工、下崗職工、退役軍人等特定群體的就業問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2019年高職要大規模擴招100萬人。毫無疑問,這對于解決農民工等特定群體的就業會產生重大利好,有助于解決特定群體的工作問題。但在高職生勞動力需求市場沒有大規模擴大之前,高職生供給側大規模增加會直接加大高職生的就業壓力,使得在三年后畢業的高職生仍然面臨著很大的失業風險。而創業作為一種工作勞動方式,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增加社會就業率,緩解高職生就業壓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創業自我效能感作為創業成功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對于成功創業會產生巨大影響。
(二)實現高職生人生理想
創業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在創業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挑戰。實現創業成功,不僅需要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良好的協調溝通能力,更需要具有對創業成功堅定信念的心理素質。較高的創業自我效能感能夠為創業者提供強大的心理暗示,幫助創業者在面對困境時依然能夠維持飽滿的創業熱情,以全力以赴的態度從事到創業的各項工作中。以高創業自我效能感為基礎的創業堅持,會在創業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創業困境中,也不會因為一時的困難而沮喪,反而會更加堅定自身創業的理想信念。傳統觀念中,高職生與本科生相比會有“低人一等”的錯誤觀念,在求職的過程中也會受到歧視,而創業會最大限度消除這種歧視。高職生的創業過程是自身價值的證明過程,是實現人生理想的有效途徑。對于高創業自我效能感的人在創業中感受到的并不是創業的苦楚與疲憊,而是實現人生理想的樂趣。同時,創業成功給高職生帶來的經濟收益也是高職生未來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表明,2017屆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半年后自主創業人群的平均月收入為4 880元,大幅度高于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半年后就業人群平均月收入(3 860元),甚至高于本科院校畢業生半年后就業人群的平均月收入(4 774元),這無疑會提高高職生未來生活的幸福指數。
(三)提升高職生整體素質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 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7]。由此可見,職業教育并不是一種教育層次,而是一種教育類型。但在現實生活中,職業教育并沒有被視為一種教育類型,而是被視為一種給學困生提供求學機會的低層次的教育。因此,高職院校在招生錄取時對于優秀生源的吸引力明顯低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在整體素質上也確實會低于本科院校,而在招生方面,高職院校的“兜底”地位短時間內并不會得到改變。因此,必須從高職生本身入手提升高職生的整體素質,實現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的目標。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高職生整個群體精神面貌的革新,使高職生在創業的綜合實踐中鍛煉本領,提高能力,還可以在社會上為高職生營造出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良好形象,對于改善職業教育在社會中的不利地位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增加高職生創業成功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職業院校,形成良性循環,從而提升高職生整體素質。
三、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現狀分析
(一)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整體不高
受傳統“學而優則仕”等觀念的影響,我國民眾通常對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者充滿不屑,甚至鄙視,作為主要從事技術技能工作的高職生在社會上不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再加上我國現行的高職招生考試制度,導致只有高考分數低的學生才選擇高職院校,高職教育也成為了“差生教育”的代名詞。這種社會標簽化的學歷歧視使得“羅森塔爾效應”也開始在高職生中發生作用,社會對于高職生的低期望致使高職生自我效能感整體不高。而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政府、社會組織則將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更多地投向本科教育中,這種社會資源和社會聲譽的嚴重傾斜,使得高職生在思維深處感受到的是自己在能力上對于本科生的絕對劣勢。根據歸因理論,如果高職生將這種社會資源與社會聲譽的傾斜歸因于自身內部的穩定的能力不足問題,從控制性的角度來說這屬于不受自身控制的影響因素,由此導致高職生對自身的認同度較低,一般自我效能感不強。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創業自我效能感是相互的,高職生將這種低自我效能感移情到創業領域,則會導致高職生對于自身創業成功的自信也不強。有研究者通過實踐調研發現,高職生創業目標較為模糊,創業熱情也難以維持,在創業自我效能感上整體水平不高[18]。
(二)創業自我效能感隨年級升高而變化
曲曉輝認為,剛入學的一年級高職生具有較高的創業熱情,而隨著年級的增加,創業熱情開始下降,尤其是面臨就業的三年級高職生,在創業熱情方面顯著低于一年級高職生[19]。但崔文琴認為,隨著自身學習和工作經驗的增加,大三學生在創業效能感方面要顯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學生[20]。兩個研究結果的不同可能受到樣本數量、專業等方面的影響,但兩個研究結論都表明了隨著年級的增加,高職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都發生了轉變。創業是一種有意識有計劃的行為[21],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改變,一定是受到創業認知的影響而做出的情緒情感體驗的轉變,而這一定程度上是高職生對于創業認知歸因的結果,從直接經驗或者替代經驗中尋求對于創業的重新認知,從而影響到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隨著年級的增加,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無論是提升還是降低都是值得深思的,對于創業自我效能感提升的高職生而言,其對創業的重新認知可能歸因于創業成功經驗的激勵,而對于創業自我效能感降低的高職生而言,創業教育的缺失或許是其放棄創業的主要因素。
(三)男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
性別對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女生雖然在就業方面面臨著比男生更為嚴峻的挑戰,但這并沒有促使女生將未來前途寄于創業來解決自身就業難的問題。相反,一方面,很多女生根據以往替代經驗或者自身直接創業經驗,認為女生在創業方面仍然要比男生面臨更多的外部挑戰,創業成功的可能性不高。女生將這種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歸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而自身又沒有足夠能力改變這種相對穩定的不公平環境,使女生產生退縮心理,導致創業自我效能感較低。另一方面,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女生更熱衷于找到一份輕松、穩定的工作,而對工資水平要求也相對較低。這種安穩、依賴的心理使得女生的創業動機和創業意圖不足,而創業動機和創業意圖又嚴重影響著創業自我效能感,這導致了女生在創業自我效能感方面表現不足。其實,在西方發達國家,女性的創業成功率更高。在美國,女性開辦企業約為男性的三倍,并且從成功率來看,女性要明顯高于男性[22]。因此,從性別上來看,我國女性創業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四、影響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克魯格(Krueger)等人的研究表明,創業家庭的孩子相較于未創業家庭的孩子在未來創業方面更有信心,具有更高的創業自我效能感[23]。創業家庭的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接收到較多的創業知識,甚至有一定的創業體驗,這對于孩子的職業觀會產生重大影響,使其具有較強的創業知覺性,未來創業的可能性也明顯大于未創業家庭的孩子。同時,創業家庭的孩子能夠獲得較好的創業資源,而創業資源與創業動機之間呈現顯著相關性[24],個體擁有更好的資源水平,對創業認知的可行性會產生積極的正向影響,也會增加其創業自我效能感。家庭的支持對高職生而言至關重要,尤其在創業初期面臨許多復雜不確定性情況時,需要承擔創業后的失敗風險,此時家庭成員的支持與幫助對其創業自我效能感提升具有顯著作用。但受我國傳統“學而優則仕”等觀念的影響,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子女找到一個穩定的“鐵飯碗”,在沒有感知到實際收益之前,一般家長都對子女創業持否定態度。鐘云華等學者認為,大學生在面對創業的復雜性與風險性時,往往會轉向自己最親密的家庭成員的支持,如果不能獲得足夠的家庭支持,創業者會產生畏懼、放棄的心理;如果能獲得足夠家庭支持,大學生對于自身創業會有更多的信心和決心,創業自我效能感則較強[25]。
(二)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對于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有著廣泛的影響,盡管中國正在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但對于高職生相應的社會支撐體系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通過社會支撐體系的保障,高職生可以在創業中獲得優質的資源,從而增強個體創業的安全感、消除對失敗的恐懼,以此提升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除了社會對于高職生創業保障體系的缺乏之外,社會文化中對于高職生能力的質疑也是阻礙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影響因素。在傳統社會文化中,高職生被當做一種學困生,其能力水平受到社會質疑,在創業中也很難自主得到較好社會資源,使得自主創業的高職生更多感受到社會殘酷的競爭力,從而產生自我懷疑,嚴重影響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創業成功離不開社會的支撐,創業不僅需要政府、教育機構和民間組織的聯合支援,尤其是創業早期必要的創業意識教育和創業技能培養,也需要全社會給予高職生創業者更多的理解和關愛,避免形成高職生能力差的刻板印象,尊重高職生自主創業的付出。
(三)學校因素
教育是有目的的影響人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創業作為一種有計劃有意識的行為,毫無疑問會受到教育的深刻影響。從教師角度來說,由于多年的教育經驗感知到的是多數學生創業失敗后生活的艱辛,從而錯誤地認為真正的創業教育只是針對極少數家境殷實、思維活躍、專業技能強的學生而言的,而絕大多數學生應該從事穩定的職業,創業在現實中具有太多不適用性。而學生在這種環境的耳濡目染之下,對創業結果產生畏懼之心,極大降低了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缺失也嚴重影響著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創業課程來影響創業意向[26]。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合理,與其他專業課程和實訓課程相脫節,不能有機結合;再加上教師在教學中對創業教育認知不清晰,教學內容長期一成不變、不能很好適應時代發展;創業教育形同虛設,學生的創業意愿和創業熱情不能被有效激發,從而影響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另外,教師和同學的支持會促使高職生主動思考和學習,創業自信、創業動機也都能夠得到加強。
五、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路徑
(一)創造成功的積極體驗
一般而言,自我效能感受直接經驗、替代經驗、言語勸導以及情緒喚醒等因素的影響,而直接經驗和替代經驗為人們提供了最直觀的結果體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也最大。因此,提升創業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為高職生提供直接成功的創業經驗,以及其他高職生群體的創業成功經驗。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積極地為學生提供各種創業便利和資源支持,營造寬松的校園創業環境。例如,學校可以在校園內為學生提供長期的創業跳蚤市場,或者根據市場需求向學生發布創業指南,建立專門的學校創業指導中心,安排創業指導專家為有意愿創業的學生提供專業創業指導,盡力為學生創業成功提供保障,從而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創業成功體驗,提高創業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積極追蹤高職生的創業歷程,收集高職生創業的成功案例和經驗,在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成功替代經驗,樹立創業典型和榜樣,堅定高職生創業成功的信念和信心。
(二)進行合理的歸因訓練
歸因理論指出,人們對行為結果的不同歸因會對未來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對行為結果合理的歸因會增加個人自我效能感,從而產生積極的效果,而不合理的歸因則會影響未來行為的轉變,從而產生不良后果。處于青春期的高職生在心理發育上還未完全成熟,缺乏獨立準確的判斷能力,在進行自我歸因時往往會出現片面性和盲目性的特征,因此必須要對高職生進行合理的歸因訓練,以增強其自我效能感。
在高職生的專業教育中,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讓學生參與某一項目的實施全過程以模擬創業過程,積累創業經驗,而教師全程監控學生,并對學生取得的成功盡量給予內部的穩定的評價,以增強學生對自我的認可,而對學生在實施過程中的不足給予外部的不穩定的評價,以減少學生由此而產生的內疚感、自卑感等消極的情緒情感體驗。比如,對女生在創業中遇到困難時,家庭、學校和社會要給予足夠的關愛和包容,提供一定的創業資源,并且引導她們找出失敗的原因,激發斗志,促使產生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合理的歸因訓練對高職生而言至關重要,高職生由于在高中時學習成績不理想,往往被當做是一種學困生而不被重視,再加上高考失敗被迫選擇職業院校對于高職生的自信心理產生一定影響,在面對失敗時可能會歸因于自身天資不夠或能力不足等內部因素而產生自我懷疑,使高職生喪失了開始創業或者維持創業的信心和勇氣,這就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共同參與對高職生的歸因訓練,幫助其提升創業自我效能感。
(三)確定合理的行為預期
人們對因果關系進行歸因后,會對行為結果產生新的行為預期,這種行為預期會影響未來的行為選擇,從而影響到新的行為結果。一旦這種行為預期超出正常范圍之內,必然會影響到人們行為結果的異化,與預期行為結果相悖,從而使人們產生一種不滿足甚至失敗感,影響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因此,在進行創業教育中,幫助高職生確定合理的創業結果預期,有助于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在確定合理的創業結果預期時,應該保持外在歸因和內在歸因的一致性,即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先前創業結果的歸因應盡量與高職生對創業結果的歸因保持一致,避免發生歸因沖突,導致高職生內在歸因的紊亂。但這并不是對高職生不合理的歸因放任不管,而是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擴大歸因信息來源等方式,以全面可靠的信息來源作為歸因的證據支持,從而建立正確的歸因,形成合理的創業結果預期。
參考文獻:
[1]匡瑛,石偉平.論高職百萬擴招的政策意圖、內涵實質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9(5):92-96.
[2]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數說新時代職業教育[EB/OL].(2019-02-19).http://www.moe.gov.cn/fbh/liv
e/2019/50294/sfcl/201902/t20190219_370017.html.
[3]韓力爭,傅宏.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結構的扎根理論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4):88-92.
[4]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論評述[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1):60-63.
[5]陸昌勤,凌文輇,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4(5):586-592.
[6]張鼎昆,方俐洛,凌文輇.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研究現狀[J].心理學動態,1999(1):39-43,11.
[7]劉成科,孔燕,陳艷艷.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內涵、測量及其影響[J].科技管理研究,2019(20):144-149.
[8]顧佳旎,孟慧,范津硯.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結構、測量及其作用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4(11):1791-1800.
[9]KRUEGER N F. What Lies Beneath? The experiential essence of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7(1):123-138.
[10][12][15]BOYD N G, VOZIKIS G S.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ac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4(4):63-77.
[11]SCHERER R F, ADAMS J S, CARLEY S S, et al.Role model performance effects on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career preferen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89(1):53-71.
[13]丁明磊,王云峰,吳曉丹.創業自我效能與企業家認知及創業行為關系研究[J].商業研究,2008(11):139-142.
[14]CHEN C C, GREENE P G, CRICK A. 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4):295-316.
[16]JILL K, ROBERT S D. Measure for measure: Modeling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onto instrumental tasks within the new venture creation proces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2005(2):39-47.
[17]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2019-02-13).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18]陳小容.基于目標設定的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重慶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調研[J].職業技術教育,2016(8):67-70.
[19]曲曉輝,柳艷娜.高職生創業心態調查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2(5):55-56,62.
[20]崔文琴.高職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的現狀調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30):174-175,177.
[21]BIRD B.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442-453.
[22]韓力爭.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結構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122.
[23]KRUEGER N F, CARSRUD A L.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3(4):315-330.
[24]王玉帥.創業動機影響因素分析[D].南昌:南昌大學,2008:116-117.
[25]鐘云華,吳立保,夏姣.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及其激發對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6(2):86-90.
[26]ZHAO Hao, SEIBERT S E, HILLS G L.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6):1265-1272.
(責任編輯:張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