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近年來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學校教育中各學科的教學工作也逐漸走向了數字化和信息化。對于英語學科的教學而言,微課等形式的信息化數字教學方式已經成為英語教學的主體,英語教學正在向著更加自由化和高效化的方向發展。雖然英語教學與以往相比有明顯的改善,但是長期的實踐改革仍然沒有改變英語教學中的“學用分離”現象。如果不能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統一,那么英語教學將永遠無法實現學生綜合學科意識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不僅不能起到幫助作用,反而還可能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學校和老師應該積極學習并嘗試更多新興的教學技術和方法,從而使英語教學有效發展。
【關鍵詞】數字信息化教學;英語教學;高職英語;產出導向法
【作者簡介】張書華(1985-),女,漢族,安徽濉溪人,萬博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學和外語教學。
【基金項目】2019年度 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產出導向法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信息化教學應用研究,項目編號:SK2019A0887。
對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產生直接影響的就是任課老師的教學,任課老師的教學既向學生傳達了教學理念和教學需求,也總結了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反饋。為了探求更適合學生群體的信息化英語教學方式,任課老師需要更為積極的學習新興的教學方法,不斷完善自身教學方法的不足,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整體發展。“產出導向法”是近年來伴隨著社會市場人才需求變化而提出的一種教學理念,在經過不斷的實踐完善之后,產出導向法可以基本解決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在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理論與實踐難以結合的問題。此外,基于產出導向法而實現的英語教學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刻意識到英語學習的根本目標,從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一、產出導向法概述
1.產出導向法的理論概念和教學理念。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論主要包括全人教育、學習中心說和“學用一體說”三個主要方面。
全人教育說的側重點是強調人文性,其認為對于語言的教育不能單純按照學科性發展,而是要時刻跟人的全面發展相結合,英語教學不但要完成英語作為語言工具的功能性,而且要突出對于學生全面發展意識的貫徹培養。
學習中心說指的是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老師要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教學的有效性,重視起每個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系和教學活動的設計,使其真正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學習中心說的重點突出的是有效化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對于改變我國傳統的“填鴨式”單向傳輸教學模式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這不僅改變了我國英語教學長久以來的錯誤觀念,還使得學生的外語學習意識得到了強化和提高。然而學習中心說的理論卻忽視了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被不斷邊緣化,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到了老師的引導作用卻沒有重視到老師的專業性作用。學習中心說的重點是提倡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學用一體說”的理論講求對于語言的學習和使用的結合,也就是說在學習英語時,輸入性的聽、讀部分要與輸出性地說、寫部分進行充分的結合,實現語言知識輸入與輸出的協調統一,才能夠實現語言教學的真正深入?!皩W用一體說”的理論旨在改變我國英語傳統教學的課本中心、單向輸入的教學方式,將老師的單向教學轉變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實現外語的學習和運用,使高職英語教學時刻為學生實際英語運用能力的提高而服務。
2.產出導向法的特殊教學假設機制。產出導向法的教學體系中有一項特殊的教學假設機制,這一教學假設機制分為三個子假設,分別是輸出性質的驅動假設、輸入性質的促成假設和選擇性的學習假設三個部分。三個子假設的提出都意在促進并深入英語專業課程的改革。輸出性的驅動假設認為,輸出才是外語能力掌握的主要表現,是英語能力發展的內驅動力,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學習要符合社會職場的需求。然而在不斷地教學實踐過程中,輸出性的驅動假設并不能明確指出外語學習中“輸入”的作用,因此在經過更深入全面的教學研究之后,輸入性的促成假設和選擇性的學習假設被提出,實現了輸出理論與輸入理論的統一,將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提升到促進學生英語產出能力與產出成果相平衡的階段。
二、信息化教學背景概述
信息化教學改革需要從大數據時代這一整體出發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有效判斷信息化教學的整體發展背景和發展動向。
1.基于大數據時代發展而產生的信息化教學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世界正在完全步入大數據的時代。大數據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的大數據只是九牛一毛。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勢必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人類社會的組建方式以及人們的認知理解也會帶來很大的變化。信息化教學改革就是在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前提下產生的,在大數據時代的影響下,人們的學習、生產和生活都利用到了計算機技術,計算機電子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力,任何領域想要在發展速度逐漸加快的大數據時代始終不被淘汰,就需要將領域發展與計算機技術進行融合。在教育教學領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誕生了信息化教學的改革需求。信息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基于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信息網絡平臺展開,其中多媒體網絡資源庫和微課視頻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校教育的自由度,使教學更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2.大數據時代影響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分析。信息化教學沖刷了傳統的教學觀念。大數據是未來長遠發展的根基,只有充分把握大數據,才能不斷增強競爭力,從而在未來的發展中掌握主動權。正是由于大數據的發展,使得大規模的在線互動教育平臺成為教育教學的主流,教育教學改革逐漸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在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線上和線下學習高度結合,預習考察和教學評估互相結合,使得傳統教學觀念的不足得以改善,信息化的嶄新教學方式也對傳統的教學體制和教學觀念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對于人們教學觀念的更新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大數據的發展引起了教學模式的變革。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老師展開教育教學的途徑不再僅僅限于課堂,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在線授課方式成了知識傳播的一種重要途徑。相比于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而言,線上的教學克服了時空的限制,讓老師可以更高效地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實現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三、基于產出導向法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信息化教學應用
1.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分析。根據產出導向法的理論體系分析,基于產出導向法而展開的英語教學需要掌握三個基本的過程:驅動、促成和評價。這三者不僅是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教學基本流程,也是最關鍵的核心部分。由于高職院校的英語學習實踐要求較強,因此主要為聽、說教學結合的形式,聽為理論知識的輸入部分,說為學習成果實踐的表達部分。在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課程教學當中,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平臺作為教學輔助,將英語教學分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鞏固三個階段,只有正確把握這三個教學階段,對應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夠真正將產出導向法融入英語教學當中,實現有效的教學改革。
2.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英語教學過程。在高職英語教學的實際教學展開過程中,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也是十分多種多樣的。但是無論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多元性如何,在展開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都需要遵循課前老師針對性備課、學生自主預習,課上按照教學目標逐步深入的進行課程教學,課后再利用相關的實踐活動或者作業進行課堂教學鞏固的過程。
在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中,老師很難對學生的聽力和口語水平進行實際全面的考察,這會導致英語教學沒有針對性,對于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但是在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模式融合之后,老師可以設計出一些生活化的實際社交場景和話題,引導學生進行口語練習,從而實現開口說英語的基礎練習,同時老師也可以在“驅動”部分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準確了解到學生的口語能力和發音特點,從而使后續的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而且,在生活化的場景和話題中引入英語教學,可以使學生在保持高昂學習興趣的情況下迅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有利于課程教學的深入。在對學生的口語和聽力水平做到考察和掌握之后,老師就可以對網絡教學平臺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進行選擇,利用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庫來完善課堂教學的設計,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在對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模式進行實際應用展開時,老師需要明確并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積極引導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課堂教學從老師或者學生轉移到課堂學習的本體,在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模式過程中將驅動、促成以及評價這三個環節切實打造為情景教學、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結合的形式,突出高職院校的教學體制和教學特色,將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深入貫徹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出高職教育的人性化特色。
四、結語
將電子信息技術充分融合到高職英語的基層教學當中,可以最有效地實現職業教育的信息化和現代化,也能夠使高職教學與國家的人才培養戰略更為契合,能夠時刻掌握社會市場的人才需求動向,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綜合性技術人才?;诋a出導向法而深入的英語教學改革是在信息化英語教學的基礎上實現的更深入的教學改革,產出導向法的融合使得英語教學可以更加循序漸進地實現教學目標,也不斷強調了“學用結合”的重要性,可以將高職英語課堂的理論教學與實踐練習進行緊密的結合,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意識以及高職英語教學的輸出能力,對于高職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改革與教學體制深入都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黃浩平,張丹.國內產出導向法研究綜述[J].高教論壇,2020(06): 113-116.
[2]羅晴.“產出導向法”理論視域下英語專業筆譯課教學模式研究[J].林區教學,2020(06):58-61.
[3]李妍慧.基于產出導向法OBE教學模式的《口語(演講)》課程設計研究[J].國際公關,2020(06):97+99.
[4]倪明明.“產出導向法”視閾下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0):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