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倫
摘? 要:賈樟柯的紀錄影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以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們“口述史”的方式展開了一場文學與歷史的“尋根”之旅,以文學名義重返歷史現場,用影像之思構筑起橫跨70年的作家個人心靈史、文學敘事與當代中國人精神圖譜的時代交響,抒發出對鄉土的深情眷戀和對理想的執著呼喚。
關鍵詞:賈樟柯;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文學名義;歷史現場;影像之思
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紀錄影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在2020年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舉行全球首映后,收獲掌聲無數,這是他時隔九年之后再次拍攝紀錄片,這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海上傳奇》(2010)的拍攝理念,讓作家們用“口述史”的方式重現個人生活、情感體驗,以文學名義重返歷史現場,用影像之思構筑起個人心靈史、文學敘事與當代中國人精神圖譜的時代交響。
一、作家“口述史”的歷史見證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緣起于賈樟柯2019年在故鄉山西汾陽賈家莊創辦的呂梁文學季。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數十位作家和評論家、學者齊聚賈家莊,舉行了為期八天的“流水席”式文化藝術活動。作家們圍繞“從鄉村出發的寫作”這一主題,通過演講、分享、朗讀等方式,向大眾分享自己的鄉村經驗,與當代讀者一起尋找鄉村記憶,思考和挖掘鄉村跟文學寫作之間的聯系。作家們的思想交流碰撞,當時就觸發了賈樟柯拍攝紀錄片的想法。這部紀錄影片最終選擇了有著豐富鄉村生活經驗或小鎮生活經驗的作家出場,分別是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賈平凹、出生于60年代的余華和出生于70年代的梁鴻。對導演賈樟柯而言,鄉土一直是他倍加珍視卻正在被人們遺忘的地方,他用電影來思考鄉土文化、留存鄉愁、對抗遺忘。
賈樟柯的紀錄片《二十四城記》和《海上傳奇》都采用了“口述史”的方式來回望敘述歷史,而《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再次顯示出他對“口述史”的偏愛。從電影紀錄片創作的角度出發,采用多機位拍攝口述者,不僅可以讓觀眾被作為歷史見證人的“口述”者鮮活的講述內容所吸引,而且能夠更加飽滿而富有質感地呈現敘述者生存的環境、狀態、情緒,在陌生而又新奇的體驗之中,走進歷史的深處。賈樟柯的《海上傳奇》通過對18位與上海有著密切關系的人物的口述記錄來呈現和見證大上海從19世紀30年代到21世紀前10年間的歷史變遷。《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則是以交響樂式的18個章節結構,通過賈平凹、余華、梁鴻三位作家“口述”個人生活史、心靈史,以及莫言、蘇童等當代作家的短暫出鏡,呈現出中國當代文學的橫截面,帶領觀眾重返曾經令人熱血沸騰的文學現場,重返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現場,在文學世界與作家現實生活的互動中,勾畫出一幅跨度長達70年的中國人的精神圖譜。為什么會選擇文學作為影片的主題?為何選擇作家作為“歷史的證人”?賈樟柯表示:“優秀的作家是優秀的信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什么,他們會在第一時間告訴大家。為什么他們的反應這么的迅速?因為文學是最古老、最便捷的表達方法,所以我們總是從文學中最早知道世界發生了什么?!盵1]
影片從文學角度著手,以山西汾陽賈家莊為起點,展開了一段文學與歷史的“尋根”之旅。賈家莊是曾經創作了膾炙人口的小說《呂梁英雄傳》的鄉土文學作家馬烽(1922-2004)常年工作和生活的村莊,也是賈樟柯的故鄉。馬烽的女兒帶著自豪感追憶了父親當年前往延安、書寫呂梁英雄的經歷。隨后轉到賈平凹、余華和梁鴻居住和生活過的陜西西安、浙江海鹽和河南鄧州。賈平凹回憶起因父親在“文革”期間被打倒所遭受的心靈創傷、自己在年輕時寫作找不到方向的時候,正是回到故鄉商洛的那段最快樂也最痛苦(因衛生條件差,感染上了乙肝)的時光,讓他找到了“站在商洛,或者說站在家鄉,來看中國來看整個世界”的寫作坐標系的原點和方向。這與賈樟柯拍電影時“站在故鄉汾陽看中國看世界”的動力和目標不謀而合。余華聲情并茂地敘述了自己小時候在夏天闖入太平間,躺到里面的水泥床上,覺得格外涼爽的奇妙經歷,對此還引用了海涅的詩句“死亡是涼爽的夜晚”,讓人忍俊不禁,而這句詩的上句是“活著是痛苦的白天”,可見這段鄉村記憶所引發的余華對生與死的獨特體悟,讓人不由聯想起他筆下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扎著的命途多舛的小人物。余華還提起自己初入文壇時屢遭退稿的艱難,終于一篇小說被《北京文學》選中后,編輯要求他把結尾改光明才能發表的故事。而女作家梁鴻面對鏡頭講述自己身在北京卻牽掛故鄉梁莊,用回歸、親近、思考來書寫鄉村的痛苦與幸福,當談及很早就生病臥床幾乎不說話的母親以及為家庭而犧牲自我的姐姐,梁鴻難過哽咽著無法繼續。對她而言,村莊、家庭就是她的精神原點。
影片中作家們的“口述史”在很強的私人性講述中富含著他們自身在時代和命運的裹挾下感受深刻的生命細節,這些細節卻又強烈地喚起人們對過去熟悉而陌生的文學記憶和歷史記憶,進而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賈樟柯有意突出這些作家曾經度過的艱難歲月以及從艱難中激發出來的旺盛文學生命力,傳遞出一種向上的力量。
二、鄉音召喚與理想的執著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著墨最多的作家是梁鴻。梁鴻的非虛構著作“梁莊三部曲”《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梁光正的光》被譽為是認識中國鄉土之現在與未來的醒目文學作品。賈樟柯先后在南陽幼師、鄧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村鎮梁莊村等梁鴻昔日學習生活的現場進行拍攝。梁鴻坐在昔日上課的座位上,走在村里的河邊……真摯而自然地講述自己的童年、少女時代和家庭,講述自己從北京回到故鄉梁莊寫作的原生動力和通過書寫重新深刻認識鄉村的責任。但是,賈樟柯并沒有讓片子停留在記錄梁鴻的講述上,他在影片的倒數第二個章節以神來之筆打破了作家“口述”的氛圍,自己現身采訪梁鴻14歲的兒子。導演讓這個00后的孩子做自我介紹。他用標準的普通話介紹了自己:“我在河南出生,在北京長大,在人大附中念書,我的愛好是物理……”介紹完,賈樟柯隨即拋來新的問題:“用河南話把你剛才的自我介紹再說一遍吧!”這個大男孩連連搖頭:“河南話我都忘了。”導演說:“沒事,試一下?!绷壶櫼苍阽R頭外教兒子說起了河南話。這召回鄉音的一教一學的過程,是男孩與自己母親的故鄉,也是與自己的血緣之根建立聯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