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瑩 宮俊梅 邢麗微
摘要: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學校、企業合作辦學,但從具體實施情況看校企合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以校企合作為背景分析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并結合當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提出培養會計學應用型人才的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會計專業;人才培養
2010年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任務和措施。2018年由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指出校企合作應確立的一些事項。近年來校企合作作為新興的人才培養方式受到了國內一些學者的關注,但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培養體系,如何深化校企合作還有待進一步細化。
一、推進校企合作、培養會計學專業人才必要性
1.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當前企業在聘任會計學畢業生時,不再簡單的看誰的證書多、成績高,更為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對于業務的處理、軟件的操作和稅務人員的溝通等,因此通過校企合作培養會計學人才更有助于會計學專業學生適應市場需求,在日漸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2.促進教學模式改革,提高應用型人才質量
學校需要將課程體系、學科架構、人才培養方案等重新整理成適合企業、社會需求的培養模式,促進學科建設與市場化需求有效銜接,有利于提高應用型人才質量;校企合作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理論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開拓思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素質培養和能力培養相結合,提升學生綜合實力。
3.促進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為適應市場化需求,一些應用型高校正在探索適合自身的辦學特色。校企合作能夠引導部分高校明確辦學定位,根據社會需求明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向,通過校企資源的優勢互補,保障教學方向的合理性、前瞻性,從整體上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
二、校企合作下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起步晚,法律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
德國采用“雙元制”校企合作方式,學校和企業對于理論和實踐時間按照1:2分配,政府通過稅收等政策引導促進校企合作的有效實施;美國采用“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方式,學校和企業共同管理學生學習和實踐,按照1:1進行考察;英國采用“三明治”校企合作方式,通過企業實習、學校學習、企業實習或學校學習、企業實習、學校學習方式進行教育;日本由“產學官”模式發展為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社會共建的校企合作方式。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發展比較成熟,成為校企合作研究和借鑒的典范。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式起步晚,發展比較緩慢,雖然有關政策就學校和企業方面的合作已提出一些基本要求,但目前尚未有規范性的法律法規引導、促進校企合作,也沒有關于解決雙方矛盾和糾紛的確切司法解釋,因此為滿足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相關法律法規需要不斷完善。
2.會計學課程體系亟待改進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云計算、財務共享等已融入會計領域,會計記賬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企業不僅需要會計人員進行簡單會計處理,同時要求會計人員能夠看懂數據,利用數據能夠進行有效分析、反饋、協調企業內外多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
現實中多數學校雖然都實施了“理論+實踐”的培養模式,但多數會計專業的理論課程限于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專業知識。雖然受新冠狀肺炎影響,多數學校采用的網上教學方式,但仍僅限于關于企業會計準則的理論演練,關于企業實操的課程設置比較少,無法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踐性、創新型;實踐課程部分也僅限于傳統行業的手工記賬、金蝶或用友等軟件操作,還未能夠將現代化的數據處理方法完全融入到課程體系設置中,不能滿足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3.教師專業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會計是一個重視實踐的行業,而會計方面的日常教學多數注重理論,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認為理論扎實是實踐深入的必備條件,再加上教師精力有限,難以保證教學效果中的理論和實踐統一。從一些學校會計學教師的整體水平看,“雙師型”教師所占會計教師的整體優勢并沒得到凸顯,高校教師部分是“校對?!便暯樱陨韺嵺`經驗不夠豐富,缺乏一定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實踐較少,因而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不強。
4.校企合作限于形式
目前一些學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實習成績作為評定學生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考察指標,因此校企合作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紐帶。但從具體實習情況來看,部分實習單位由于需要的會計人員比較少,校企合作目前還無法真正做到所有同學專業對口,即便專業對口,由于在校生缺乏經驗或限于企業秘密,學生還無法真正深入企業內部得到鍛煉。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
1.完善相關法律政策
(1)強化約束機制,保障各方權益。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政策,通過相關法律明確校、企、生三方權責,保障三方的權利與義務,作為中間人保障雙方權利、規范雙方行為、協調雙方分歧,在法律條文中認可企業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鼓勵企業參與合作,將企業的自由性與教育的規范性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資金支持、稅收減免等政策傾斜,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實現引企入校,促進校企合作。
(2)政府加強引導,開展有效監督。政府要成為校企合作的協助者,對于雙方之間產生的信息不暢、溝通不及時、有誤解時應積極介入,充分利用宏觀手段為雙方合作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同時監督、反饋不斷完善法律。
2.完善課程體系
(1)校內課程改革。學校應充分了解當前社會對會計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及時捕捉最新政策動態,重新審視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的設置,本著“重基礎、寬口徑”理念多方面提升在校生的基礎能力,適當調整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各方面的比重,緊密結合現實社會需求,對于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是否開設、前后銜接仔細研究,對于教材的選擇、教學內容適當優化,轉變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將大數據處理和會計教育緊密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對實踐案例的興趣,提高分析、應用和處理財務問題的能力,突出會計專業特色優勢。
(2)校外聯合企業。學校除了設置關于會計方面的基礎課程,如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課程外,還應“引企入校”,聯合校外導師,由企業根據當前社會化需求反映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制定關于實踐課的內容,同時由學校和企業通過定期考察學生的實踐情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確定關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評價標準,及時調整理論學時和實踐操作時間。
(3)雙方共同設立研究機構。會計的專業性、實踐性較強,要打造會計專業的特色同時提高會計人才的應用實踐能力,必要時校企雙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共建實踐項目,由校內導師引導、校外導師指導,帶領學生了解企業日常經營流程,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
3.以校企合作為依托,加強雙師隊伍建設
高校應不斷更新教學設施,如增購會計專業軟件,加強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為師生提供優質軟環境;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在評職、考核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順應校企合作的市場化需求。
會計行業的相關法規每年都有一定的變化,作為知識的輸出者,教師在校內應緊密關注行業動態,擴寬專業視角、增強專業能力,通過參加會計方面學術會議、學者講座等,廣泛吸取國內外先進理論,將會計前沿、最新動態反饋給學生。教師在校外掛職鍛煉應結合企業文化、行業規章、崗位需求、技能要求,深化實踐技能,汲取實踐成果,促進“教—學—做”緊密結合,提升職業素養和會計專業能力。
4.企業和學校深度合作,有針對性培養學生
(1)定向培養學生?,F階段部分企業需要會計的數量不能滿足學生實踐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學??梢杂薪Y合市場人才需求方面定向培養學生,如通過“3+1”培養方式,即3年校內理論學習和1年企業實踐;或者根據企業實際需要“訂單式”培養,由校企協商確定用人協議,雙方利用各自資源優勢共同培養,讓學生在“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過程中不斷成長。
(2)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為深化校企合作,學校不僅應將企業“引進來”同時還應注意與市場接軌,讓學生“走出去”,將在校會計學生派往各處企業,了解各行業企業的運作流程,并運用會計專業知識進行相關操作。
學校應深入企業調查,多方聯系符合會計方向的實習單位,在學生實習期間有針對的對學生提供相關指導,定期派專業教師現場調研,結合企業導師對學生的實習表現,根據學生工作表現、工作能力、職業素養、出勤等方面,進行考核和反饋,不斷為學生實踐提供優質的鍛煉機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校應根據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情況、結合學校自身特點、根據會計專業特色、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全方位、多角度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和實施方案,從行業、學校、專業、企業多維度綜合考慮各方面需求,既重視包括教師、學生、硬件等方面的內部建設,又要發揮各方優勢與企業深度合作,協力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促進學校和企業雙贏。對于學校來說,培養的會計應用人才需要輸送到企業融入社會去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對于企業來說,將符合企業需求的會計人才納入到企業滿足企業成長需求,也為社會創造了財富。因此校企聯動,深化教育部門與產業部門之間協調發展,才能更有效的發揮長效機制。
課題名稱:
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校企合作視閾下地方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課題批準號:JGJX2020D288)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應用型本科院?!敦攧展芾怼氛n程信息交互式案例教學改革與實踐(課題批準號:JGJX2020D28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亓芳.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綠色環保建材,2020(06):189+191.
[2]王穎,陳星宇.產教融合視野下實踐課程體系改革探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0(10):195-196.
[3]王揚,路萍.校企聯盟視角下民辦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0):14-15.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