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婷婷
摘要: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鞏固和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引導學生自覺利用課上所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加強課堂練習能夠為數學理論和知識應用建立溝通橋梁。在如今的新課改背景之下,數學課堂練習也需要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學生需求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保證課堂練習的安排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相適應,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發揮數學練習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
高效率的數學課堂建設和課堂練習存在著密切關系,而課堂練習也是數學教學當中尤為關鍵的環節,能夠促進學生對課上所學知識的消化吸收,避免學生陷入到知識的機械性學習當中。課堂練習能夠形成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以及檢驗,增進學生的數學理解和應用,進一步啟發和開拓學生的思維,但是重視和加強課堂練習并不是要推廣題海戰術,而是應用更加精準有效的練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約束。小學數學教師要立足教學實際,根據新課的要求優化課堂練習設計,讓學生的整個課堂學習活動精彩紛呈。
一、創設練習情境,激發練習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特點決定其在日常的學習活動當中常常無法集中注意力,而且在課堂上也表現得非常活潑好動。學生的特點對于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來說有優點也有不足,其中最為明顯的不足就是學生不能夠在參與數學練習過程當中集中注意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影響到課堂練習的效果。不過教師也可以利用好學生的優點,利用學生活潑好動以及對形象直觀事物感興趣的特點,在練習設置環節基于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安排生動直觀的練習情境,增加課堂練習對學生的吸引力,讓課堂練習活動得以有效推進。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于是教師在練習情境的設置方面,可以選擇學生在生活中的常見事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對學生的生活問題解答能力進行鍛煉。例如,在教學倍數和因數時,教師要避免直接把諸多練習題公布出來讓學生完成,而是結合學生愛玩好動的心理,設置一個玩倍數的游戲活動,讓游戲情境當中的課堂練習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一名同學先說出10以內的一個數字,接下來的學生說出數字的倍數,并以此類推,但是如果在說到數字時是3和5的倍數,又或是有3和5這兩個數字,就不能夠說出數字而是用拍手代替,說錯的要接受懲罰。游戲化的情境可以讓數學練習和數學情境完美交融,增加學生參與練習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
二、設置梯度練習,推動整體提升
小學時期的學生在學習和接受能力方面相對較低,同時在諸多方面也體現出了非常明顯的差異性,正是因為這些差異的存在,使得學生在數學學習當中的水平參差不齊。在數學練習的設計方面,如果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水平當中的差異,沒有任何分別的呈現一系列的練習題,要求學生完成會讓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不能順利完成而影響到學習信心,也會讓學習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無法接觸到更高層次的能力練習。要真正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保證數學課堂練習質量,就要利用層次化的練習方法,設置練習梯度,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使得每個層次學生都可以在練習中成長。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時,教師就可以在練習活動當中設置不同層次,劃分成必做題和選做題。其中的必做題只要是掌握了文章公式就可以輕松完成,難度較小,而選做題則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問題,恰當利益用一定運算法則來解題。如必做題:3.6 x36+3.6×64:74×0.26+26×0.26;2.5x( 50+0.4);選做題:25x10.5;5.8x99.
三、注意開放練習,促進全面發展
數學課堂應該是一個指向學生綜合成長的課堂,要了解學生的個性,推動學生個性發展延伸學生的學習和拓展空間,培育學生創新思維與綜合能力。根據這樣的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練習的設置上要堅持開放性原則,設置大量開放性強的練習題,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理論知識,同時增強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合理應用能力,啟發學生開拓思維,提高思考深度和歸納總結能力,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開放性的課堂練習也要打破教學形式上的約束,可以不再是讓學生直接做題,而是讓學生拓展操作,使得學生在這樣的趣味性和開放性練習當中鍛煉實操能力,增強想象力,拓展創新思維,實現能力層次的一次飛躍。例如,在教學線與角時,教師就可以設置一個實踐操作形式的課堂練習:每位學生利用三個橡膠棒完成操作要求,結合自身想象擺出圖形,并且記錄下所擺圖形總共有多少個角。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思路,也會得到不同的圖形與角,這是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鍛煉,也可以讓學生在彼此交流當中取長補短。
數學學科包含著大量具備抽象性與邏輯性的內容,這也是目前學生在數學掌握上的難點,如果不能夠妥善處理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就會讓學生滋生抵觸與厭學情緒,進一步影響學生對重要數學知識點的把握。課堂練習是幫助學生鞏固和理解這部分內容的有效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開拓思路,增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因此能夠讓學生在面對這些抽象復雜難題時改變角度,在練習當中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