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需要培養(yǎng)更多技術技能型人才。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嫻熟的技能,也需要有優(yōu)良的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離不開通識教育。為了解學生對于當前學院引進的課程資源、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滿意度、學生學習時間與學習收獲等基本情況,本文對學院2019級學生做了網絡通識選修課滿意度調查分析,預根據分析結果對如何推進與完善學院網絡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及實施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通識教育 ?職業(yè)教育 ?網絡通識 ?選修課 ?滿意度
【課題】本文系四川護理職業(yè)學院“網絡通識課程滿意度調查及分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 2019RWSY10。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5-0088-02
前言
通識教育源于古希臘的(general education)“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思想,它是一種非職業(yè)性、非專業(yè)性的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即培養(yǎng)對不同學科有所認識、知識淵博、情趣高雅、能獨立思考的健全公民。通識教育在我國本科院校很早就在進行。近年來,國家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大國工匠,在《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guī)范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其中德技并修中的德就是要從通識教育中培養(yǎng)。目前高職院校中,由于師資問題,只能以網絡課的形式開展通識教育,當然,這也是時代趨勢,在“互聯(lián)網+教育”的時代,網絡通識課程將是很多高職院校今后的常態(tài)化教育工作,但是專業(yè)不同,在選擇課程的時候側重點肯定不同,各院校應本著人才培養(yǎng)方案,積極整合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針對性地開展通識教育。
1.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通識教育,本人認為可以作為教育的基礎,給學生多方面的知識灌輸。在我國,自從文理分科后,很多文科學生不了解科學,很多理科學生對“之乎者也”不了解,因此通識教育可以均衡文理,也為中國的經典傳統(tǒng)文化傳播做出很大的貢獻,同時通識課程還有議題方面的課程,給學生很多選擇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個性選擇課程,提升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本人所在的學校引進的網絡通識教育課程中的綜合素養(yǎng)分為6大模塊,文明起源與歷史演變、人類思想與自我認知、文學修養(yǎng)與藝術鑒賞、科學發(fā)現與技術革新、經濟活動與社會管理、國學經典與文化傳承,意在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創(chuàng)新精神,學習能力,思考能力、人際交往、溝通表達、團隊協(xié)作、組織領導、職業(yè)規(guī)劃等核心素養(yǎng)。通識教育,主要意在擴展學生的綜合知識,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不分專業(yè),貫穿整個高等教育過程,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訓練,更好地適應社會,為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奠定基礎;而職業(yè)教育則為專業(yè)性教育,意在培養(yǎng)專門從事某種職業(yè)的技能教育,教育的內容比較狹窄,僅限于專門人才所需要的專業(yè)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學生要找工作,肯定要有某種技能,但是光有技能,綜合能力不強,用人單位也不滿意。因此,職業(yè)教育和通識教育雖然有區(qū)別,但是聯(lián)系也很緊密。職業(yè)教育應該是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進行或者是兩者同時進行的。
1.1通識教育是職業(yè)教育的基礎
通識教育旨在消除單純專業(yè)教育所帶來的狹隘性和功利性,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廣博專業(yè)知識與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人才,是一種促進人才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中提到:“大學期內,通專雖應兼顧,而重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他還曾提出大學教育應“通識為本,專識為末”。學生進入大學,第一年基本學習的是專業(yè)基礎知識及一些文化必修課,其中道德理性等課程就屬于通識教育。而在專業(yè)知識學習的同時,增加藝術鑒賞、國學經典等選修課程,就是為了拓寬學生知識的廣度,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學生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對于職業(yè)教育中的專業(yè)技能知識的掌握有很大的幫助。《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中哈佛大學的校長科南特指出,單單獲得知識、發(fā)展專門技能和專門能力并不能為理解奠定寬厚的基礎,而理解恰恰是維護我們文明的基本因素。
1.2通識教育能提升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很多人在利益驅使之下,都會丟失道德,對于職業(yè)院校的學生,特別涉及一些與人類生命活動息息相關的職業(yè),加強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勢在必行,必須加強學生的人文教育。比如醫(yī)學,醫(yī)者仁心,在學生學習技能之前,我們要先給學生灌輸作為醫(yī)護工作者,應該具備的職業(yè)道德,救死扶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增強社會責任感,這遠遠比僅僅教會學生技能更為重要。通識教育中的人類思想及文化傳承部分就有涉及,同時在學生職業(yè)認同感、醫(yī)患溝通能力方面通識課程也有涉及。
1.3通識教育出于學情的需要
目前來說,很多職業(yè)院校的學生絕大部分在高中或初中階段成績都處于中下水平,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等不是高考主要科目的學科基本不學,語文數學英語知識也沒有掌握牢固,更不要提及學科體系的建立;大部分學生都是老師拉著學,家長督促學,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差。現在的年輕人自我意識都比較強,漠視社會和他人,還很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容易急功利近。這類學生在學習技能方面或許沒有問題,但是從學生的發(fā)展來看,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的技術革命,這些都需要通識教育來彌補。
1.4通識教育能增強民族自豪感
通識教育課程中涉及我國的人文地理歷史藝術等多方面讓我們國人驕傲的方面,學生通過對這些知識的了解,了解祖國的歷史,祖國的河流山川,祖國的瑰寶,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學習上會更加努力,同時還會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這樣學生在首先成為一位合格的社會公民的基礎上再學習技能,成為職業(yè)操作者。
通識教育在職業(yè)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職業(yè)院校在給學生選擇通識課程的時候,不是給學生多開一些,學生的選擇面大一些就完了,要考慮到學生的專業(yè),慎重選擇課程,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課程的設置,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另外,專業(yè)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有識地灌輸人文方面的知識,如果學生感覺到自身通識知識的缺乏,他們會認為這些知識和專業(yè)知識息息相關,對待通識課程的態(tài)度就會轉變。學校還可以舉辦一些知識競賽等,增加學生學習通識課程的動力,有效的進行學習,還有利于學風的建設。學生作為網絡通識教育的重要主體,他們對網絡通識課程的滿意度直接影響著他們參與通識教育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影響著通識教育的實施效果。通過對作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對網絡通識教育課程學習的滿意度調查,預分析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如何推進與完善學院網絡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及實施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2.網絡通識選修課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問卷星,無記名結構化問卷方式,共設計了20個客觀題目,了解學生學習網絡通識課程的時間、地點及對學院開設的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基礎、職業(yè)生涯提升、公共關系禮儀實物、如何高效學習等12門網絡通識選修課的滿意度。調查對象為部分2019級在校并參加選修課學習的學生,涉及護理、藥學、康復治療技術、醫(yī)學檢驗技術4個專業(yè)的學生,共收到982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100%。
2.1學生學習網絡課程的時間和地點
學生自主學習性提高,93.99%的學生網絡通識課學習的地點都是寢室,43.99%的學生利用平時沒課或周末的上下午學習,49.9%的學生是晚上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靈活安排學習時間,完全突破了學習在時間、地點上的種種限制,使自己真正掌握了學習的自主權。
2.2學生選擇通識選修課時主要考慮的因素
學生在選擇網絡通識課時主要還是要考慮對這門課的課程內容是否感興趣,對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是否有幫助,希望通過學習該門課程開拓知識面,而對課程任務量大小、熱門程度關注度不高。63.54%的學生在選擇通識選修課時更傾向于優(yōu)先選擇專業(yè)相關課程。在上學期學院給學生開設的網絡選修課程中,81.77%的學生選擇了大學生防艾健康教育,這說明學生在選課的時候還是考慮到了專業(yè)及形勢。
2.3學習網絡通識課程收獲頗多
學生對網絡通識課程比較滿意,82.48%的同學認為通過網絡學習的最大收獲是能夠獲取到更廣博的知識,開闊視野,激發(fā)學習興趣,組織、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有所提升,能結合所學的內容進行自我思考,提高了跨學科的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了更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會傾聽他人意見也提高了溝通的能力,足不出戶就能聽到來自名校名師的課很受益,71.38%的同學在修完一門通識課程之后有些想法,想進一步主動的去涉獵所修過的知識,而且學生不是為了達到合格,為修學分而修網絡通識課程,57.54%的同學在修滿選修課學分后還會繼續(xù)修所感興趣的課程。99.08%的同學都認為學院提供的網絡通識課程符合文化素質教育的要求。
2.4網絡通識課程的管理
問卷涉及到了網絡通識課程的管理,在了解網絡通識課程的學習是否需要老師線下輔導的過程中,19.86%的學生認為很需要,19.14%的學生認為不需要,61%的學生認為一般需要。也反映出學院的網絡保障有必要改進,73.73%的學生認為在網絡課程學習中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瀏覽速度慢,視頻課程卡。
2.5 網絡學習存在的優(yōu)點與不足
學習時間和地點比較自由,學習進度可以自己掌握,有些難的章節(jié)可以反復學習,有些課程在章節(jié)中有練習題和討論,可以和一起學習的同學交流,但是網絡學習也存在較多不足。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所提高,但是在自我管理方面還是有問題存在。缺乏監(jiān)督,學生的自覺性靠他們自己,一些自覺性不強的同學就很懶散,容易受網上其他內容的影響無法專心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同學互動程度不高,不太關注課程考核。
3.問題解決途徑與對策
3.1網絡問題
根據調查,有73.73%的學生在進行網課學習中反應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因網速緩慢而無法流暢觀看視頻。學生基本利用無課時間,大多是晚上或周末,網絡帶寬有限。因此,建議學校加強網絡維護,保證網絡的穩(wěn)定性,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網上學習環(huán)境。
3.2師資問題
根據被調查者反饋的信息獲知,網課的管理,61%的學生認為網絡課程的學習一般需要老師的線下輔導。學習者對于學校安排的線上選修課程滿意度還是較高的,對于線下是否需要助教的輔助教學回答得很勉強,可有可無。作者認為線下的輔助教學還是很有必要,至少能督促學生進行網上學習,針對網課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惑進行有效的解答。有些課程老師的授課方式單一,偏重于知識講授的全面性與系統(tǒng)性,缺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如果有線下集中輔導,開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課程的見解,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3.3課程選擇問題
學院剛開始開通網絡通識課程,所選科目較少,大多都是針對學生禮儀、國學、如何高效學習等公共課程。學生對目前學院提供的選修課還是比較滿意,學生也意識到該類課程的開設意義,學習積極性也較高,但是學生反映選擇面較窄,學院也會增加更多的網絡通識課程供大家選擇。一些藝術類的課程,學院有師資,但是師資不夠,這樣就開通了網絡選修課程,從選課反應出學生更喜歡上網絡課程,而不愿意上線下學院老師開的選修課。但是從管理角度,單純的線上課程也不便于管理,學院試圖嘗試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開網絡通識選修課。
網絡課程的建設任重道遠,需要教師和教學管理者付出一定的精力,如何將網絡學習和傳統(tǒng)授課有機整合可能是推廣網絡教學的重要前提。從現有的網絡通識課程的選修情況來看,純粹的網絡選修課程的學習存在的弊端也只有通過線下老師的輔導給予解決。
參考文獻:
[1]王金花.通識教育視角下大學生文化素質提升路徑探析[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9(17):38-39.
[2]張瑞芳,劉彩樣.通識教育理念視閾下的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J].科教文匯,2016(9):25-26.
[3]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李太星.高職院校網絡通識選修課調查分析——以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信息化建設,2015(06):172-174.
[5]劉月營等.高校網絡開放課程滿意度調查[J].價值工程,2018(03):190-191.
[6]白彩鋒等.高校醫(yī)學生對疼痛管理選修課需求現狀分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5(16):103-104.
作者簡介:
向俊蓓(1984-),女,漢族,四川資中人,理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基礎醫(yī)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