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萍
【摘要】德育是重要的教育,是貫穿學生所有求學階段的教育。小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沒有德育的保駕護航,是不利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里去。”班主任的德育管理應從“心”出發,以關懷的心態來展開德育。筆者以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作為背景,基于“心”視角下從學生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道德修養三個方面實踐德育管理。
【關鍵詞】心靈視角;小學班主任;班級德育管理策略
小學階段接受的教育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具備深刻的影響。在新課程改革要求的背景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顯。為此,班主任應該以核心領導者的身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心”出發,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出學習氛圍濃厚、生活習慣良好、凝聚力強、團結友愛的班集體。
一、約束學生行為,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日常生活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身心健康。班主任在對六年級學生進行德育時,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六年級學生處于轉型階段,自我意識逐步深刻,漸漸擺脫對外部控制的依賴,逐漸形成了內化的行為準則作為監督、調節、控制自己行為的依據,但是相對初中生的明事理又差一點,這個階段的學生相對來說可塑性是最強的。因此,班主任教學活動中應從“心”出發,給予學生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在進行生活習慣的管理時,可嘗試“朋輩式”的管理方式。在與學生相處時,以平等、真誠的原則搭建出溝通的橋梁。比如,六年級的部分學生已經開始出現“說臟話、亂扔垃圾、與人交流時動手打架”等行為,教師的教育應該是“柔中帶剛”的朋輩式關懷。第一,對出現這些情況的學生進行關懷式教育,告訴學生這樣做是不對的,同時告訴學生,嘗試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是更好的,這樣的引導能夠讓學生主動思考,避免再出現這種情況。這樣充滿耐心、愛心的約束方式,學生更易接受。第二,班主任可在班級開展“爭做文明之星”的活動,以身作則,看到每一位學生都熱情打招呼,積極和學生溝通。同時鼓勵學生每天都應該與家人、與同學、與老師積極問候、交流。在家中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打掃衛生、整理床鋪、講究衛生、愛護環境等,與家人、同學和老師常說“謝謝、對不起、非常抱歉、您好”等文明的語言。學生的衣著統一,精神面貌昂然向上,保持樂觀愉悅的心情,以清爽、干凈的形象學習、生活。每一次的教育都充滿著愛心和耐心,這樣的要求學生無法拒絕,也不忍心拒絕。班主任借助生活習慣的教育逐漸深入學生群體之間,推進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發現問題則及時和家長溝通交流,及時引導學生從多方面來思考、解決問題。友善的交流、真誠的關心、親切的詢問會使得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而支持、理解和配合老師的工作。
二、感化學生心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展開學習。雖然六年級的學生青春期逐漸覺醒,部分學生叛逆心理初步形成,但仍有大部分學生重視學習,期望通過學習來掌握更多知識。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的管理時,尤其是在學習上的管理,需要從三方面深入展開。首先是與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期望以及學習態度。接下來是與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對學習的看法,對升學的希望。最后根據結果,與每一門課的任課教師進行溝通,將家長的想法和學生自己的想法進行綜合后,鼓勵任課老師分析學生的優勢和不足,并將整理具體的解決方案,鼓勵家長、教師和學生三方協同一心,將學生的優勢繼續發揚,對學生的不足進行具體行為上的改善。從學習習慣上分析,一般來說,課前認真預習、上課仔細聽課并積極思考、課后及時復習強化是理想的。但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堅持預習——聽課并思考——復習的過程,是比較困難的。綜合家長、任課教師和學生的情況,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能夠使學生逐漸擁有高知識儲備。六年級的學生可塑性強,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具有可行性的。首先,班主任應該明白,學生習慣的養成是反復的過程,這是一場“持久戰”;緊接著,班主任需要在班級中成立習慣引導團隊,榜樣在前,能夠很好地帶動全體學生一起進行預習、學習和復習,這樣能夠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從而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班主任應該幫助協調學生的學習時間,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對應的策略,幫助學生有時間、有精力來執行預習—學習—復習這樣良好的學習行為。如,鼓勵學生每天早上提前30分鐘到學校,將當日需要完成的主要課程進行提前預習;鼓勵學生每天睡覺前將當天授課內容進行回顧,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將其寫在作業本上,強化學習效果。當然,班主任只說不做是不行的,班主任每天提前40分鐘到教室,在黑板上進行新課的預習工作,這樣能夠帶動學生主動地進行新課的預習,并且可以模仿班主任的預習方法,這樣能夠很好地提高預習效果;每周五收集一次學生晚上睡覺前的授課內容回顧記錄本,并在班級內進行交流。班主任也需要進行回顧記錄本的撰寫,對授課知識進行二次的消化和分析,學生從班主任的回顧中也能夠找好更好的回顧方法,班主任以身作則,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預習和復習,全體學生也能夠在這樣的氛圍下逐漸約束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習成績,進而在六年級畢業時更加從容地邁進初中學堂。
三、嚴格管理班級,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從“心”出發,班級管理工作更需要責任心、耐心。六年級學生獨立意識和成人感增強,他們服從集體的同時,也保留著他們那個年齡段所特有的個性。管理班級時,班主任可從三個方法上展開:第一是榜樣管理。以具備優秀品質的先進人物作為榜樣,鼓勵學生向其學習,鼓勵學生遵守紀律,鼓勵學生“三省吾身”。同時班主任自己也應該高標準、嚴要求,以身作則。第二是自我教育。六年級的學生初步完成了自我認識檢查,這時候鼓勵學自我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在自我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表現出來,可有效地避免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如,喜歡拖拉的學生,可在桌面寫上名言警句,提醒自己光陰似箭,應及時完成學業。這樣的自我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重塑人格,提高學業的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第三是評價。評價不是他人完成的,是學生自己進行評價。每周班主任可組織一次學生自我評價總結會,鼓勵學生從學習狀態、生活狀態、好人好事等方面來回顧自我,檢閱自我。當出現的問題,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以民主的態度來關懷、慰問學生,鼓勵學生做好事,爭當好人。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和家長討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給予孩子正面的指導方面能夠發揮學生的內驅力。
四、結束語
六年級的學生褪掉了一絲青澀,增加了懵懂和活力,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時,可從日常行為習慣上約束學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關懷和關愛來對待學生,感化學生的心靈,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嚴格管理班級事宜,鼓勵學生自我肯定、自我批評,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言教不如身教”,教師首先要“正人先正已”,教師的舉止言行是一種特殊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所以,做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首先要身先示范,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帶領整個班級共同前進。
參考文獻:
[1]王震.促進區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與思考——基于區域心理教研員的視角[J].現代教學,2020,453(8):23-26.
[2]何秀芹.用心管理,培養卓越人才——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經驗之我見[J].知識經濟,2020,538(1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