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華
【摘要】口語交際是人們最基本、最經常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教師應該重視培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課堂上多給學生口語表達的機會,利用一切機會,加強口語交際的訓練。同時,尋找實踐機會,讓口語訓練延伸到課外去。
【關鍵詞】口語交;重要性;加強訓練;實踐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萬變,有強烈交往意識的社會。在這個合作化時代,社會交際越來越頻繁,交往活動已成為新世紀人們最基本、最經常的社會實踐活動。人們只有通過交往,開放自己,吸收社會信息,接受社會變化和規(guī)范,才能得以順利發(fā)展,可見,口語交際已成為現代公民的必備的能力。作為現代人民教師,肩負著培育祖國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那就更加要意識到這一點,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在教學中善于利用教材,利用一切機會,挖掘出多姿多彩的口語交際資源,通過多種途徑來親近口語交際,加強口語交際的訓練。
一、課堂上多給學生口語表達的機會
語文課應該是經常進行口語表達實踐的場所,語文教師應該利用語文教學中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形式多樣,靈活操作。
1.課前三分鐘的訓練。具體安排是這樣的:每節(jié)語文課上新課之前,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輪流到講臺前演說,提前一天準備,要求脫稿,但初始期間允許讀稿,師生聽完后要發(fā)表意見和建議,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學生可以評價學生、學生自己評價自己。要進行評分,期中和期末評出優(yōu)秀演說家,在班上進行表揚及獎勵。演說內容靈活訓練,形式要多樣,可以講故事,可以對某句名言警句談感受,可以對以日常不文明的行為談看法……隨著多種形式長期進行訓練,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就可以如雨后春筍不見其長而日有所增。
2.設計開放性問題,組織討論。討論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地、有針對性地設計每節(jié)課的討論內容。例如,筆者在教學《岳陽樓記》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的課后問題:“文中所說到‘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種情況,我們平時有沒有這樣的體會,請你們說說原因。”又如,在教《孤獨之旅》這篇文章時,筆者讓學生們角色代入:“假如自己就是杜小康,在得知自己不能上學要去放鴨的時候,當時自己有什么話對爸爸說?得知真相之后,自己又有什么感想?打算怎樣做?”學生們討論得很投入,這樣的問題他們愿意說、想說,因而就在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達到了訓練口語能力的目的。又如,筆者在教學《老王》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我們周圍有像老王這樣的弱勢群體嗎?我們平常是怎樣對待他們的?我們又該如何對待他們?”當時學生各種觀點都有,有的說這些弱勢群體與自己無關;有的說怕惹上麻煩;有的說自己會如何幫助他們……學生們暢所欲言,學習氛圍輕松,教師也可以借著這次機會對他們進行人生價值觀的引導,這樣一來既達到了口語訓練的目的,也可以實現在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一舉兩得。
3.模擬導游或講解員。教師應該把握機會,結合教材內容,靈活地安排說話訓練。例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院》這篇說明文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結合課文流程圖,以導游的身份去向游客介紹故宮的景色。同時進行小組比賽,評出優(yōu)秀小組,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在這些活動中,既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更鍛煉了自己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如,在教學《一滴水經過麗江》一文后,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麗江的地理位置及相關景點的圖片,讓學生們結合所學知識,以導游的身份介紹麗江,這樣一來既鞏固了文章知識點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總之,凡是屬于游記一類的文章,筆者都讓學生做導游,帶領我們參觀各地美麗的景色。這樣一來既可以輕松愉快地進行教學,學生也愉快地學到了知識,最重要的是得到了更多機會的訓練,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4.角色表演,讓學生參與表達交流。中學生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滿腦子幻想,有著強烈的表演欲望。多姿多彩、妙趣橫生的表演,使教材充滿生氣,學生喜愛說了。例如,筆者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言文的時候,分別讓學生扮演唐雎和秦王,根據角色身份的不同,設計對話(要求用現代漢語),學生融入情景后,會切身感受到當時的針鋒相對,從而也達到了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斗爭教育的目的。又如,在教學《變色龍》這篇課文,教學之前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讓學生分別扮演奧楚蔑洛夫、巡警葉爾德林和赫留金,剩余的學生擔任圍觀的人。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表演,切身了解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俄國沙皇封建專制獨裁統治的黑暗,揭露了俄國警察制度的反動和虛偽,批判它反人民的實質。這樣一來,學生既能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題,也能夠達到了口語訓練的目的。
5.在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進行口語訓練。如,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抓好朗讀、背誦、復述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討論交流、回答問題的訓練。如,筆者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授課初始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訓練,深入了解課文內容,授完新課后再讓學生復述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加深對文章內容及主題的把握,這樣一來既可以理解課文內容也可以進行口語訓練,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又如,在講授《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體會菲利普夫婦前后對于勒的態(tài)度變化,筆者讓學生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去評價每個人的做法,談自己的感想。把口語訓練放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去,提高學生組織及運用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口語交際能力的發(fā)展。
二、口語訓練延伸到課外去
1.口語交際不能過分依賴課本、課堂。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要把有限的時間變得寬松起來,那就要延伸到課外去。如果把課內學到的知識到課外去實踐鞏固,樹立大語言觀念走向社會的大舞臺,那就會大開眼界。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開發(fā)利用,協助他們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故事會、模擬法庭、與大自然相擁等。如,結合七年級上冊的寫作訓練《學會記事》拓展到現實生活中去,筆者先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回憶過去的事情,以講故事的形式,同學們之間相互交流。又如,結合八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倡導低碳生活》,讓學生大膽談談自己平時是如何低碳生活的?遇上家人或朋友有浪費的行為或者不環(huán)保的行為,自己又是怎樣引導家人、朋友的?學生們暢所欲言,都愿意表達自己看法,實現了課內到課外延伸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需要尋找實踐機會。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家庭、社會等教育資源,拓展學習空間,增加實踐的機會。如,肇慶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成功了,但如何進一步推進和發(fā)展,筆者讓學生到校外開展宣傳活動、到小店去調查等等。一系列的活動要求學生自己設計活動方案,自己和別人打交道,請求別人幫助解決問題。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才會學到與人交往的技巧,從而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
總之,口語交際是一項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活動,是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教師應重視口語交際的教學,不僅要通過口語交際課,還要通過閱讀課、作文指導課、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乃至日常的學習與生活,讓學生真正受到切實的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
參考文獻:
[1]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2.
[2]課程教材研究所.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課程教材研究所.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教育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教育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6]教育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