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洛



【摘要】本文對東莞市南城中心小學的在校學生進行感覺統合能力的測量評定后發現,有將近35%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失調癥狀,也存在著一項或四項感覺統合失調癥狀。基于此,本實踐研究通過以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為手段,融入感覺統合理論對實驗對象進行為期兩學期的教學實驗。實踐證明,該教學模式不僅可行,也十分必要。它既拓寬了傳統教學內容和教師視野,又能針對性地發展和提高小學生感覺統合能力。同時,它也能解決當前教學中練習密度不夠、練習負荷偏弱等問題。
【關鍵詞】感覺統合;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實驗研究
1.前言
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指在足球教學中,利用不同的足球情景來讓學生掌握足球技能,提高學習的興趣。足球比賽情景主要分為對抗與非對抗兩種。
城市飛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學齡兒童的思想、行為與空間都隨之改變,加上電腦、手機的出現,都大大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這些變化導致學齡兒童在大腦神經系統可塑性極高的階段發生感覺統合失調,具體表現有:學習障礙、心理障礙、社會適應障礙、日常行為和活動能力障礙等五個方面。一旦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癥,少年兒童的高級認知和行為能力,如感知、注意、控制、協調、判斷等能力都會受到影響。孫艾學者的研究還表明:感覺統合失調癥在現代城市中的發病率高達10%~30%,尤其是小學階段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癥較為常見。
感覺統合能力差,掌握動作技術的能力就差;感覺統合能力提高了,會加快動作技能的形成,運用技術動作鍛煉,又會促進感覺統合能力的提高,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兩者關系密切,呈螺旋式關系提高。東莞市南城中心小學是第一批全國足球特色學校,學校不僅開足開齊體育課,而且還另外開設了足球課。針對學生所存在的不同程度失調癥狀,利用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進行干預,確定解決問題的方向,也給廣大體育教師們提供新的教學方向與思路。
2.實驗設計
本研究利用實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規律,把實驗劃分為三個階段,并制定相應的設計模型,為本次實驗提供理論支持,見圖1。
3.實驗過程
3.1 實驗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是東莞市南城中心小學的一、四和六年級在校學生。首先,給三個年級的學生進行專門的感覺統合能力測量評定,近35%存在不同程度失調。然后,再從失調的學生群體里面隨機抽取,每個年級各20人,共60人。一年級處于6-7歲,四年級均處于9—10歲,六年級均處于11—12歲。
3.2 實驗方法
3.2.1實驗法
首先,本研究把隨機抽取出來的60人均分為兩組,人數各30名,每組均為三個年級各10人。一組為實驗組,采用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進行干預,即A組;另一組為參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手段(學習與復習-練習-糾錯-再練習-展示-再練習-放松小結)進行干預,即B-放松小結。事先不告訴學生正在進行實驗,避免學生有主觀暗示導致影響實驗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然后,對實驗學生測量數據后,再對實驗學生進行運動項目測試、課中觀察和科任教師了解進行驗證,避免實驗的偏差。
3.2.2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需要,查閱有關體育教學法、訓練法、心理學、運動生理學等相關文獻資料,其研究成果為本文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依據。
3.2.3數理統計法
對所抽取的60名學生用Excel對實驗前后的所有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兩種教學效果差異的顯著性。
3.3 實驗時間
實驗時間為兩學期。每周每班一節足球課,時間為40分鐘,一個學期有18節課,兩個學期共36節課。實驗時間從2018年2月第一周開始至2019年1月,大約11個月。
3.4 實驗步驟
實踐過程把兩個學期的訓練分成三個階段:
3.4.1在實驗前,筆者專門向學校申請把本研究的兩組學生編入平時兩個教學自然班中,實驗組由筆者任任教,按照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進行;對照組則由另一足球教師負責,按照傳統教學手段進行。
3.4.2 第一階段,評定學情;首先,在實驗前,體育科組教師給學生下發兒童感覺統合能力測量評定表進行測量評定。然后,再收集回來進行統計與分析。最后,為了避免實驗的偏差,會對實驗學生進行運動項目測試(見表1)、課中觀察與科任教師了解來確保學生的真實情況。最后,所得的結果與數據相一致。
根據測量評定的結果來掌握具體的學情和失調的板塊,這樣便于安排適宜的、有針對性的練習內容。這一步的是整個研究的重中之重,讓教師充分了解到學生的前庭、觸覺、本體和視聽覺四方面的具體情況。從而更好地提升感覺統合能力,扎實發展其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
3.4.3 第二階段,制定計劃,有序訓練;實驗學校的足球教學內容體系主要分為四大塊,分別為:控球能力、傳接球能力、射門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與該教學內容體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的訓練內容體系”(見下表2)。
實驗的組織;兩組所教授內容都是按照學校的足球教學內容體系進行的,區別在于教學手段。實驗組采取的是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任課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必須按照內容體系所提供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授課,教學流程是比賽情景導入-學習與復習技術-比賽情景教學:非對抗-比賽情景教學:對抗-比賽:對抗-放松小結;參照組則按照傳統教學手段,教學流程是學習與復習技術-再練習-糾錯-再練習-展示-再練習-放松小結。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技術動作的時候,通過不同的足球比賽情景對技術進行強化和鞏固,讓學生能夠真正接近比賽實戰進行技術的學習,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技術,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運用技能的能力。
實驗的時間;實驗組的真正訓練為30周,也就是30節課的時間。無論教授哪個內容,教師都是嚴格遵循著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的教學流程進行,新授課和復習課都是按照同樣的教學流程。即比賽情景導入-學習與復習技術-比賽情景教學:非對抗-比賽情景教學:對抗-比賽:對抗-放松小結六部分。六部分的時間分配依次是:⑴2分鐘-⑵3分鐘-⑶10分鐘-⑷10分鐘-⑸10分鐘-⑹5分鐘,該教學法的主要訓練時間為30分鐘。
實驗的場地器材與布置;因實驗學校學生是人手一球一標志碟,班級學生人數一般在50-60人間,那么一個班級就有50-60個球和標志碟,器材是絕對充裕的。在布置場地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擺放,只需在旁說明指導即可,讓學生動手也是一個鍛煉的機會。場地布置一般以方形小場地為主,其具體大小根據訓練的內容來決定,如非對抗性的接力團隊賽或PK賽,就可布置較大的方形小場地來進行,可10米×15米左右,也可更大些。如對抗性的1V1、1V2、2V1或3V2,可布置較小的方形小場地來進行,可7米×7米左右,也可更小些。任課教師也可根據學生掌握技術的情況來決定場地的大小,技術高則場地可小些,相反,技術弱則場地可大些。方形小場地就是足球場地的縮小版,也可多個場地同時進行,這種做法可以大大減少以往經常等待、隊伍調動等無效時間,可以讓學生多點時間去練習,同時,也能提高課的密度與負荷。在布置與選擇場地的時候,教師要擺脫傳統觀念,足球教學不一定就得在足球場上進行,可選擇在架空層、籃球場、跑道或空地等地方,結合學校場地的實際情況,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充分挖掘。
3.4.4 第三階段,數據對比分析;任課教師針對任教的實驗學生進行數據測量評定,與實驗前的數據、兩組的數據、組內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4.結果與分析
4.1 課程實施前后的兩組數據比較
從表3得出,前庭覺、觸覺、本體覺和學習等四方面都是T< T(29)0.05,P>0.05;說明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平均成績無明顯差 異,屬同一訓練水平。
從表4得出,實驗兩學期后,兩組的前庭覺、觸覺、本體覺和學習四方面都是T=>T(29)0.01,P<0.01,兩組的平均成績都有極其顯著的差異。統計數據反映了融合感覺理論后的足球教學訓練效果是顯著的,即教學訓練具有顯著意義,并具有有效性和實用性,其效果優于傳統訓練手段。
從表5得出,前庭覺、觸覺、本體覺和學習等四方面都是T=> T(29)0.01 ,P<0.01。實驗前后的平均成績均有極其顯著的差異,表明感覺統合能力在這種訓練法的指導下有明顯的提高。
從表6得出,前庭覺、本體覺和學習三方面都是T(29)0.01=> T=> T(29)0.05,P<0.05,實驗前后的平均成績均有顯著的差異。觸覺方面是T=> T(29)0.01 ,P<0.01,實驗前后的平均成績均有極其顯著的差異。說明采用傳統教學手段,經過兩學期的訓練,學生的感覺統合能力提高了。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5.1.1 數據分析表明,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較傳統教學更有效,教學效果更明顯。
5.1.2 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學習技術的時候,能夠真正接近比賽情景進行練習。哪怕達不到比賽水平也是沒問題,可以通過沒有防守或消極防守的簡單對抗或非對抗性的接力賽、比快、比次數來強化技術,提高技能的運用。脫離以前的單純技術性教學。
5.1.3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大大地減少了以前課堂中無效的集合、講解、隊列隊形調動與變化、學生排隊等候等問題,把時間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可以多點進行練習,提高課的密度和負荷。
5.2建議
5.2.1 足球比賽情景教學法雖比傳統教學手段能更好發展和提高感覺統合能力,但是,體育與健康課程還有非常多的項目教學,如籃球、排球、田徑等其他方面,建議同行們在該研究的基礎上,多往這些方面加大研究。
5.2.2 現今社會,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愈發增多,其誘發因素非常多。感覺統合失調所帶來的影響是直接的、直觀的。但是,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僅感覺統合方面,還有認知、情感方面等方面也需要關注的,建議同行們在以后要加大這方面的研究。
5.2.3 小學是身心發育的黃金時期,但是,在現今社會,小學生感覺統合失調已經愈發普遍了。建議在小學生入學階段,學校或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把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狀況列入入學的參考資料之一,把該方面重視起來。這樣才能做到盡早地干預,使有失調癥狀的學生真正健康起來。
【本文系東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基于感覺統合理論的水平二足球教學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9GH527)】
【參考文獻】
[1]肖建忠,許麗.感覺統合訓練對小學體育教學的啟示 [J].體育學刊,2012,72(8):19-22.
[2] 孫艾.兒童感覺統合失調[J].人人健康,2006(4):40.
[3]張曉亮.論感覺統合訓練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J].課程教學研究,2014,32(5):34-36.
[4]何亞輝.小學體育課課堂教學游戲化實驗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5.
[5]陳血梅.30例兒童感覺統合失調運動訓練治療的對比研究[J].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06(9):74.
[6]張煉.感覺統合失調綜述[J].中國特殊教育,2005(12):25-32.
[7]段婭莉,尹金根,仲煒.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對學習和行為影響的研究[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2,14(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