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旸
摘 要 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的實施要以林業有害生物基本特征為依據,符合區域生態文明發展需求,建立自然保護區防控實踐體系。基于此,以北京西部的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簡要分析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技術要點。
關鍵詞 林業有害生物;生態文明;自然保護區;發生現狀;防控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0.041
北京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清水鎮境內,其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植物種類超過1 100余種,動物169余種,素有“華北天然動植物園”之稱。目前,當地正在積極治理林區發生的林業有害生物為害,其中包括了紅脂大小蠹、松梢螟等,主要為害期為每年的4—9月。林業有害生物對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安全威脅極大,且已經呈現出逐年擴大的發展趨勢,所以提高綜合防治能力非常必要。
1 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種類與防治概況
就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發展現狀來看,其林業有害生物種類相對偏多,如紅脂大小蠹、松梢螟、白蠟窄吉丁、榆藍葉甲、落葉松葉蜂、吉丁蟲、光肩星天牛、草履蚧以及松大蚜等,同時林區植物也存在著諸如柳潰瘍病、海棠銹病等病害。
以往由于上述有害生物為害發生范圍、規模均相對偏小,蟲口數量較少,所造成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損失相對偏少,百花山自然保護區僅僅只是將其作為監測對象之一,并未納入到重點防控工作范圍內。由此可見,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過去并沒有真正認識到生態環境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密切聯系,沒有形成真正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體系,因此監控與防控等技術應用較為不利。
目前,保護區內有害生物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威脅正在逐漸增大,森林生態問題日益成為棘手問題。因此,百花山自然生態保護區也積極探索并提出了基于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系統,通過該系統來改善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追求達成森林生態系統發展均衡的目標,實現自然保護區的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1]。
2 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結合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發展狀況來看,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分為以下兩點。
2.1 能夠實現林業生態的環境保護
隨著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的不斷增大,在林業發展中將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作為核心工作,在林業管理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一般林業有害生物的出現不僅會破壞生態環境,也會為區域氣候帶來較為嚴重的影響。為了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措施,積極利用生態防治等相關技術,建立完善的生態系統,促進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2.2 推動林業產業的全面發展
為了迎合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需要嚴格結合生態學管理標準來開展林業有害生物的防護工作。因此,在開展相關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作業期間,應當將生態學作為基本的工作核心,并以森林生態環保作為森林防護的重點內容,以此來建設科學的森林生態防護系統。在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保證生態林業的穩定發展是目前社會中發展林業產品的主要方式,作為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部分,其應當關注有害生物的防控質量,進而在保證林業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林業產品,進而引導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與建設。
3 百花山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實踐闡述
為了有效防控林業有害生物,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百花山自然保護區近年來開始大力推動建設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體系,積極開展以下4方面的防控技術實踐活動。
3.1 開展林區普查
百花山林區將林區有害生物普查與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形成關聯,其基本理念就是保護林業資源,保證生態林業穩定發展,為自然保護區提供合理的動植物資源布局,進而引導地方林業產業穩定發展。每年年初,保護區都會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之前的林區普查工作,其工作內容主要為繪制網格圖并確定普查作業范圍,第一時間發現某些已受林業有害生物為害的植物并進行標記,劃定網格,最終填寫調查表格,詳細統計受害植物株數及受害程度,以確定年度防治計劃[2]。
3.2 林區有害生物監測
保護區每年針對林區有害生物進行監測,在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前,在保護區林區內設置有害生物誘捕器。誘捕器種類、放置位置根據監測對象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每500 m2范圍內懸掛一個。例如,在誘捕紅脂大小蠹時將誘捕器設置在距離地面30 cm左右的位置,而在誘捕松梢螟時則將誘捕器懸掛在油松1 m以上的樹枝上,并時刻觀察其是否能夠誘捕到成蟲,判斷該區域內是否存在有害生物為害并監測有害生物數量[4]。
3.3 林區有害生物物理防治
保護區針對有害生物的物理防治方法策略非常豐富,其中包括了人工清除樹干基部以上集中化蛹的老熟幼蟲,或者設置黃綠色黏蟲板直接誘殺成蟲,這種方法對于消滅松梢螟等有害生物具有良好的效果。可選擇在成蟲揚飛期前進行黏蟲板懸掛,同時對蟲情進行時刻監測與防治,雙重打擊蟲害。另外,在樹干1 m左右位置捆綁
20 cm寬度的膠帶也是保護區常采用的方法,該方法能夠有效避免幼蟲上樹為害。
3.4 林區有害生物化學防治
目前,保護區內的松梢螟、紅脂大小蠹為害較為嚴重,保護區在成蟲揚飛期前專門針對重點疫區采用了化學防治措施:在樹干基部位置噴灑1∶200比例的倍森得保、苦參堿藥液等,噴灑頻率為每30 d 2次,噴灑藥量以淋濕樹干為基準,可直接殺滅害蟲。
保護區在每年6—7月還會對蛀干害蟲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化學防治,主要是在成蟲揚飛中后期對為害嚴重的重點樹木進行蟲孔注藥,此階段利用到注射器專門注射苦參堿2~3次,每次注射10 mL,注射后利用周邊土壤對蛀孔實施封堵[3]。
4 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的應用
4.1 雷達技術
在目前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雷達通信技術得到快速建設與發展。雷達技術結合計算機系統可以實現對林業生物情況的動態監督與管理。其工作的具體原理是,如果林業中發現有害生物,會發出相應的信號,集中收集與整合相關信息數據,并將這些數據經過計算機系統進行全面分析,進而在監控區域內部形成一種較為完善的立體化系統網絡平臺,分析有害生物的各項信息和問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4.2 遙感技術
在百花山自然保護區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人工監測會浪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可以將遙感技術融合在其中,在不接觸和不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基礎上,實現對林區中相關生物的觀察與分析。在遙感技術應用中,一般都會涉及傳感器或者遙感器等器械,可以結合其具體的特點與性能全面分析與應用林業資源和有害生物信息,同時可以搭載無人機技術,實現真正的信息化與智能化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在未來的發展與建設中,該項技術的發展空間較大,也是目前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在不影響林業其他植物生長質量的前提下,該項技術可以有效防控林業區域中有害生物的生長,以此來提升林業資源的總體產量,進而提升自然保護區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為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作出重要貢獻[4]。
5 結語
北京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針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方面不遺余力,在2020年年初就已經制定了全年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計劃,并在生物防控、林間衛生環境改善、越冬代調查等方面也采取了相應措施,在保護林業資源的基礎上,為當地人們生活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在未來,北京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將進一步提升、豐富自身針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技術水平,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 陳華妍.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在生態文明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9(16):54-55.
[2] 張澤順.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性[J].新農村(黑龍江),2017(33):119.
[3] 曹玉桃.西部山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體系構建分析[J].企業文化,2019(8):298.
[4] 姚世蘭,楊中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J].南方農機,2019,50(18):101.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