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巍 孫毅 韓穎梅
摘 要:共享經濟使網約車具有經濟價值,而這一經濟價值的根本理論在于規模越大則成本越低,則經濟越有效率。網約車在繁榮發展的同時必然會出現監管規制問題。當前的網約車監管規范不僅在準入環節設置不合理,而且違背了行政許可的基本法理。鑒于此,如何實現由堵變疏、糾偏價值取向、疏通網約車監督立法障礙,需要客觀證成,在共享經濟內在規律下,運用大數據收集和分析功能,實現保障交易安全、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及對網約車類共享經濟全方位善治監管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網約車;互聯網+;共享經濟
中圖分類號:F724.6;F572;D922.296?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2-0147-02
一、問題緣起
網約車即乘客通過應用手機中的APP進行網上預約租車的一種新型共享經濟模式,即以手機與預約交易平臺實現對接,并通過網上支付手段完成支付的一種新型接運乘客營運模式。網約車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B2C(Business to Customer)模式,另一種是C2C(Customer to Customer)模式。B2C模式主要是網約車平臺公司自營車隊(駕駛員是職業司機)進行運營服務的專車模式,如神州專車等,此模式與傳統巡游式出租車類似;而C2C模式網約車即主要依賴私家車(駕駛員大多是私家車主)加盟平臺公司運營的快車模式,如滴滴快車等。其中的順風車尤能體現共享經濟理念和綠色生態文明的網約車共享經濟模式。本文的研究范域則主要是限定在C2C模式語境下,研究共享經濟中的網約車的利益沖突、監管等問題。
“作為共享經濟基石的共享平臺,是實現網約車既定價值的基礎,作為以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為依托所實現的封閉的客運市場,實現了短暫且分散的供需意愿從而成為一種頗具共享經濟意蘊的新型交通業態。”[1]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產物,網約車很好地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出租車領域,實現了作為不可消耗物的汽車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共享。“作為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網約車興起于城市交通擁堵所帶來的出行不便的需要,是在限行限購、打車難等出現困境下有效實現社會資源再分配共享的新舉措,因而有利于資源優化、減少浪費,保護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環境的價值目標。”[2]截至2016年12月,網絡預約專車用戶規模為1.68億[3]。全國已有超過400個城市開通專車服務,全年有超過1 750萬司機通過滴滴專車、快車獲得靈活就業和收入機會,每天有207萬專快車司機在滴滴平臺上獲得平均超過160元的收入[4]。故而,網約車從其誕生時就具獨特的共享經濟特征而獨具優勢。但新興事物必然存在兩面性,即在安全性、救濟途徑等方面存在嚴重隱患,故必須盡快納入法律規范中實現監管。前述,因較低的準入門檻,使得網約車服務并無統一性的行業標準,服務內容及質量參差不齊,行業現狀極度混亂、野蠻生長,從而產生了眾多可能危及乘客人身財產安全的隱患。此類事件頻發,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亦嚴重影響了公眾的出行體驗和對網約車服務的信心。作為共享經濟發展的新產物,網約車的監管立法已成必然。然而,依然有必要對網約車進行全面客觀的審視,即網約車市場需求逐年上升,有機構預測,2020年網約車市場的潛在出行需求約為1.1億次/天。其發展勢頭銳不可擋,因而,如何發揮其巨大的共享經濟優勢,規避劣勢,實現監管才是當下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二、網約車服務的比較優勢
按照傳統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由于人都是理性的,因而自由化、市場化的網約車運行機制必然會引發眾多問題。首先,拒載現象不可避免。特別是因偏僻、擁堵、距離過近等因素所引發的拒載現象將相當普遍且不可避免。其次,網約車平臺通過加價、打賞等方式在交通高峰、特殊天氣等供需失衡情況下形成價格虛高等不合理現象,嚴重侵害乘客利益。再次,由于監管的缺失及不到位,部分素質不高的網約車司機亦無動力關注經營安全,并對其服務質量極度漠視。最后,在供給失衡、網約車急速發展的特殊時期,極容易出現網約車平臺在利益驅使下降低準入標準,使得尚不具備行駛能力、安全要求的新手倉促加入,從而造成交通隱患,危害乘車人生命財產安全,并間接導致交通擁堵更為嚴重[5]。故而,讓網約車以市場化運行作為基礎和保障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諸多問題。“政府規制是糾正市場缺陷的必要條件。”[6]各國都在各級政府層面加強對于網約車運營的嚴格法律監管,通過準入許可外加價格管制、服務控制和質量控制等方式防止市場失靈[7]。相較于網約車的劣勢,其利用大數據信息優勢,通過第三方媒介以派單方式在制定基準價前提下實現對于供需失衡快速調整的方式;同時在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的同時,能夠快速、準確地收集并實時審核司乘雙方信息的真實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安全保障要求。也是基于此,網約車平臺降低了市場準入的標準,忽略了加強規制的意識。
(一)網約車服務的信息透明優勢
總體而言,網約車整體運行機制相較于傳統的出租車無論是在信息利用還是在供需重置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優勢。
首先,網約車服務平臺能夠利用大數據手段充分收集客運雙方的基本信息。傳統的出租車因行政許可的限制及傳統理念的制約而只會登記運營司機的單方信息,但網約車則依托其強大的大數據技術平臺能夠在伊始即對則司乘各方的信息進行全面的掌控。
其次,網約車不僅能夠利用大數據平臺收集到相關信息,且相較于傳統出租車更具有優勢性的運行能力,這樣的優勢不僅體現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效運行,還包括信息收集的持續性增強。
(二)網約車服務的風險控制及其突破
網約車與傳統的出租車相比,具有信息收集能力強、安全保障能力大等優勢[8],即網約車在共享經濟理念下第一次實現了出租車運輸合同雙方主體身份的確定性,特別是其具備收集一方(乘客)核心身份信息的特征使得網約車運營平臺可實現對于司乘雙方進行監控的可能,從而能夠在實效上實現運行和過濾潛在危機、降低司乘雙方安全風險的可能。
三、我國“網約車”類共享經濟發展狀況及監管價值之選擇
(一)我國現行監管法規對“網約車”類共享經濟優先價值的背離
網約車平臺主要是借助互聯網大數據,通過以線上線下模式為司乘雙方提供連接平臺,從而實現道路上閑置車輛資源與出行乘客實現實時對接,從而最大限度實現資源的利用。然而所有的新事物都是利弊雙存的。網約車的確可以給乘車人帶來極大的時間便利,但如若沒有監管的約束與法律監管的話,必然會對公共交通特別是給乘客帶來安全隱患。故而,網約車必然是通過建立資源配置共享合法化機制,實現市場參與出行資源重新實時合理化配置的法治路徑,亦是對資源再配置的創新。然而,問題是如何對網約車實施嚴格的監管從而確保競爭者能夠實現公平選擇并確保公共安全,進而能夠維護所屬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對“網約車”類共享經濟監管價值之選擇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說:“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9]網約車如此繁榮即為最好證據。網約車快速發展并利用閑置資源共享生態體系實現社會經濟效益的巨大繁榮,故應予以監管并進行重點扶持發展,故應明確為戰略發展方向。”[10]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的“共享”理念在網約車中體現得尤為透徹。網約車不僅體現“共享”經濟本質,且亦是一種“創新”,并以“開放”的心態間接實現了“綠色”目標。網約車在自由發展中必然需要法律監管,然而,面對新生事物,因噎廢食并非良好的選擇。英國著名功利主義哲學家杰里米邊沁認為,“最好的立法就是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11]如何以監管立法最終實現制定促進經濟發展的法律規范,從而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是當前解決網約車監管立法由“堵”變“梳”的重要價值轉變,亦契合經濟發展與人民幸福的根本價值追求。因而,如何糾偏、如何實現價值取向的轉變、如何疏通制度障礙,就值得進一步思考。
《關于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目的在于限制地方政府監管權力的濫用、防止限制市場競爭的措施濫用。另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暫行)》的出臺有助于分享經濟新業態的實現,從而有利于對網約車進行有效監管。
對網約車類共享經濟進行法律規制已成當務之急,從根本上來說,法律規制主體應當站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立場上,以規范管理、填補法律漏洞、排除安全隱患為初衷。“互聯網+”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更重要的是推動了傳統經濟不斷向新經濟生態發生演變,增強了其生命力與活力,孵化、創造了基于互聯網的改革、創新、發展平臺。共享經濟正在成為互聯網+新經濟浪潮下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而對其進行法律規制,必須采取全新的路徑,即從過去的事前單向許可轉型為雙向合作的新模式,為實踐新的治理模式提供新的平臺和機遇。新的平臺主要是基于互聯網+的網約車平臺,平臺運營數據要實現政府與企業共用、共享,雙方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手段,對路面狀況,包括人員、車輛、車流等進行監控、監管與預測分析,從而實現改善交通狀況、提升管理效率、綜合利用閑置資源、開展供給側改革、服務社會民生等目標。政府在監管路徑規制選擇上應該回到規制目的本源上來,在網約車類共享經濟法律規制的過程中推進政府與平臺運營商的雙向互動與合作。唯此,才能真正達成法律規制的目的,實現對網約車的有效治理,促進共享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登華.《共享經濟下網絡平臺的法律地位——以網約車為研究對象[J].政法論壇,2016,(1):157.
[2]?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6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R].2017-05-09(16).
[3]?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6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R].2017-05-09(6).
[4]? 孩童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政策新規,“網約車”時代來臨[R].證券研究報告.
[5]? FRANKENA M W,PAUTLER P A.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axicab Regulation[R].Bureau of Economics Staff Report,1984:37.
[6]? SCHALLER B.Entry Controls in Taxi Regulation:Impli-cations of US and Canadian Experience for Taxi 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J].Transport Policy,2007,14(6):491.
[7]? MOORE A T,BALAKER T.Do Economists Reach a Conclusion on Taxi Deregulation?[J].Econ Journal Watch,2006,3(1):109.
[8]? 其信息收集與審查所具有的雙方性、互動性、持續增強性以及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Z].
[9]?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1.
[10]? 唐清利.“專車”類共享經濟的規制路徑[J].中國法學,2015,(4):296.
[11]? 羅科斯龐德.法理學[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