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菡 張煒熙

摘 要:在全球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的背景下,光伏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得以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國內外光伏產品銷售市場競爭也越發激烈。光伏產業本身極易受外部環境變化影響,我國“兩頭在外”的模式也使得光伏產業周期波動較為劇烈,國內光伏產業若想在激烈的市場中穩健發展,就必須了解光伏這一新型產業的生命周期,平衡外部環境變化導致的產能和市場需求變化,從而推動我國能源利用結構優化。
關鍵詞:光伏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產能過剩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2-0031-02
一、光伏產業介紹
光伏產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光伏產業對于調整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生產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光伏產業同時也是一個兼具成長性、變化性和周期性的產業。這一產業誕生至今已經經歷了三次重要的“洗牌期”:2008年金融危機、2011—2012年“歐美雙反”、2018年“531新政”,這三次事件給光伏產業帶來了一定的打擊。本文基于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從不同的生長階段探究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
二、光伏產業發展的第一個周期(1998-2013)
這一生命周期從1998年天威英利承建政府推出的第一套3MW多晶硅電池及應用系統示范項目開始,到2011—2012年“歐美雙反”、全球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導致大規模的企業倒閉重組結束。
(一)投入期(1998—2004年)
由于投入期行業的創立投資和產品的研究、開發費用較高,而產品市場需求狹小、銷售收入較低,因此這些創業公司可能不但沒有盈利,反而普遍虧損;同時,較高的產品成本和價格與較小的市場需求還使這些創業公司面臨很大的投資風險。這一階段,政府的引導和扶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協助籌集資金、提供土地支持、用電補貼等,對于光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以江西賽維為例,其創立之時,新余市政府為其提供擔保,使該公司獲得了兩億元資金。隨后,在后續經營中,政府每年都提供上億元的電費補貼。
(二)成長期(2005—2007年)
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更多的創業者和資本進入了光伏產業。2004年以后,受歐洲對太陽能產品補貼力度加大的帶動,中國光伏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市場上光伏企業持續增加。2005年,無錫尚德成功私有化并在美國上市,成為第一家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在這一階段,產品受到市場歡迎,市場需求開始上升,并且形成了原材料從國外進口,國內生產產品,再銷售到國外的“兩頭在外”模式。
(三)成熟期(2007—2011年)
由于產能需求大、投資門檻低,光伏組件企業的規模迅速擴張。據當時的統計數據,2007年國內從事光伏組件的生產企業有200多家,到2008年一年的時間上升為400多家,增加了一倍。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給光伏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2008年,海外上市十大光伏企業中的晶澳太陽能、昱輝陽光分別虧損了787.91萬美元、5 490.61萬美元。受到金融風暴和多晶硅價格劇烈變動的影響,正在迅速擴張的光伏企業遭受打擊,在市場動蕩和行業競爭的雙重壓力下,很多新進入市場的企業由于產品銷路不暢、資金周轉困難而倒閉或破產。
金融危機后中國政府將新能源行業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給與強烈的支持和幫扶。各級政府游說金融機構使其為光伏企業提供貸款,使得投資者紛紛涌入該行業,光伏產業再次擴張,產能進一步擴大。一般的產業周期中,成熟期相對較長,而光伏產業的成熟期比較短,這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
(四)衰退期(2011—2013年)
由于我國光伏企業主要集中在產業中游,上游和下游市場都在國外,因此我國光伏產業對于國外市場的依存度是比較高的。在金融危機期間,國際市場疲軟,光伏產業已經顯露出來產能過剩的問題。然而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光伏產業的下行信號并沒有被市場重視,轉而進入又一輪的擴張,加劇了產能過剩問題。2011—2012年,全球各太陽能光伏應用國家大范圍下調了補貼力度,導致了市場的供大于求,光伏產品價格暴跌;禍不單行,歐美的“光伏雙反”(反傾銷、反補貼)使得貿易摩擦加劇,國外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我國光伏產業由于“兩頭在外”,受到重創。自此,光伏產業進入衰退期。2011年,我國光伏企業數為262家,2012年降至112家,超過一半的企業退出了光伏行業。2012年,43家多晶硅生產企業中,僅有8家勉強開工生產,其他80%的企業已經停產。2012年,江西賽維已裁員近5 000人,占員工總數約22%,20億元左右的在建項目停工。2013年3月20日,無錫尚德宣布破產重組。
三、光伏產業發展的第二個周期(2013年至今)
(一)轉型期(2013—2018年)
光伏產業經歷了產業衰退期后,整個行業的企業幾乎都遭到重創。由于產能過剩問題嚴重,政府試圖通過增加需求的方式來使得現存企業不退出市場。政府從擴大內需入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增加對光伏產品的內需,對國內市場加速開拓,使得中國光伏產業逐漸恢復發展,并在2017年達到一個新的高點。當年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達到53.06GW,整個行業的樂觀情緒一直蔓延到2018年上海SNEC(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展覽會暨論壇)期間。
(二)成長期(2018年—至今)
行業轉型整合后,重新進入成長期,突如其來的“531新政”再一次給光伏產業帶來沖擊。“531新政”主要內容包括:(1)分布式光伏2018年指標為10GW;(2)標桿上網電價,分布式補貼統一下降 0.05 元/度;(3)暫不安排2018 年普通光伏電站指標。2018 年“531”政策的突然發布,使得2018 年下半年國內需求銳減、金融市場大幅度波動、產品價格嚴重受挫,許多企業被迫停產減產。但與此同時,“531新政”光伏產業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比如出口引領行業發展、行業集中度提升、加速了新技術的應用。
在行業以為光伏產業再次經歷洗禮后可以平穩過渡時,2020年新冠肺炎的影響再一次把光伏產業推向風口浪尖。世貿組織報告稱,受全球疫情影響,預計全球貿易將暴跌13%—32%。其中尤其是北美和亞洲的出口會受到嚴重影響。而集中了70%左右產能的中國,無疑會在出口方面受到嚴重影響。或許2020年全球光伏產業依然等不到快速成長擴張期,但經過市場的優勝劣汰和行業的競爭,保留下來的企業會更加成熟,光伏產業前景仍然光明。
結語
目前光伏產業的發展已經歷了一個半周期,正處于第二個周期的成長期。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光伏產業是一個極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影響的行業,而外部環境變化往往是不可預測的,這加劇了光伏產業周期的波動。同時,光伏產業屬于新興產業,它代表著科技發展的最新水平。在產業周期一次次跌宕中,歷來是有輸有贏,但終將是優秀淘汰落后,推動整個行業變得更加成熟。
參考文獻:
[1]? 王立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和政策有多大糾葛?[J].改革雜志,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