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譯者以十足的信心去呈現有血有肉的譯文是需要極高的語言功底和人文修養的。本文介紹了楊絳翻譯思想及其對翻譯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楊絳;翻譯思想;啟示
【作者簡介】馮琳娜(1982-),女,陜西西安人,陜西警官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正如謝國先在《人類學翻譯批評初編》中所言,“對作者,譯者應該懷有必要的敬意,不要曲解他們的思想;對讀者,譯者應該抱有基本的同情,不要誤導他們?!狈g家楊絳(1911~2016)就是這樣一名既尊重原作者又尊重譯文讀者的譯者。
楊絳的一生,做過教師,當過校長,寫過劇本,編過小說,并著有雜文若干。而經她之手翻譯的外文作品,頗受讀者歡迎。楊絳著有譯作《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作品》等。董衡簨這樣評價楊絳的譯作,他說:“楊絳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譯者,在于她不是用一般語言干巴巴地在作線條式的翻譯,而是用符合原作精神的色彩絢爛的文學語言去臨摹一幅原畫,所得到的自然是一件有血有肉的豐滿的藝術品。其效果仿佛原作者在用漢語寫作,而對翻譯者來說,則如同自己在進行藝術創作”。這一評論說明楊絳在翻譯的過程中,進行了在忠實于原作基礎上的靈活處理,以使譯作不僅忠實于原作,且對譯文讀者而言具有可讀性。因此,楊絳自己感慨,“這是一件苦差事。因為一切得聽從主人,不能自作主張。而且一仆二主,同時伺候著兩個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譯文的讀者?!睘榇耍瑮罱{總結經驗,提出了“翻譯度”這一翻譯理論。她的原話是這樣說的:“我曾見譯者因為把握不穩,怕冒風險,以為里原文愈近愈安全——也就是說翻譯度越小越妥;即使譯文不通順,至少是信的?!薄八雷g,硬譯,直譯,大約都是認為翻譯度越小越妥的表現?!笨梢?,楊絳是不主張為了貼近原文的表達而犧牲譯文的審美的。在她看來,“翻譯度”愈小的譯文,可能在字面上與原文“貼的愈近”。可是這么一來,“在意思的表達上就愈來愈遠”。因此,楊絳認為,“暢達的譯文未必信”而“詞不達意的譯文必定不信?!?,對于楊絳的這一理論,不少學者給予支持和贊同。羅銀勝在《楊絳傳》里這樣寫道:“文學翻譯不同于商業合同和法律條文的翻譯,后者當然要死扣字義,容不得譯者有任何想象和藝術修飾;而文學翻譯不僅要求傳達原意,還要有文采,更要注重文化解讀以求完美地體現原作者的創作思想?!?可見,他贊同楊絳的翻譯思想,贊同譯者對文字做一些再加工,以期達到更好地展現譯文風采的目的。
除了“翻譯度”這一翻譯理論的提出,楊絳還總結了一套翻譯的實踐方法。她認為,翻譯時,應當以需要翻譯的原文的每一個“句子”為翻譯的單位,逐句翻譯。但是,由于原文和譯文兩種語言的差異性,導致“原文的一句,不一定是譯文的一句”,特別是在進行原文是英文而目標語是漢語的翻譯時,由于上文所述的兩種語言的差異性,在處理英文的復句時,要進行合適的斷句和詞組的排列組合,“使這一詞組重新組合的斷句,讀起來和原文的那一句是同一個意思?!睆挠h語言差異的角度分析,楊絳的這種翻譯方法是有理有據的。漢語的句子結構相對松散,一個句子無論看起來有多么復雜,都是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說明。如果一個分句說不清的話,就多羅列幾個分句,意思最終表達清楚即可。而英語句子結構在語法上要求至少有一個主謂結構(省略句除外)。“假如將這個主謂結構比作一棵樹的主干,則句子的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其他的非主干成分則以樹葉的面貌附著在主干之上。當然,這些非主干的句子成分,不見得一定以單詞或是詞組的面貌示人,也有可能是以句子即從句的形式出現。”而且,漢英兩種語言的語序和句子重心也有顯著的區別。正因為考慮到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楊絳在總結翻譯方法時特別強調譯者對于這種差異性的靈活把握和應對。這種從語言本身的文法出發考量譯法的思想,和美學大師朱光潛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朱光潛認為,“翻譯上的錯誤不外兩種,不是上文所說的字義的誤解,就是語句的文法組織沒有弄清楚。”
譯者以十足的信心去呈現有血有肉的譯文是需要極高的語言功底和人文修養的。楊絳本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位偉大的譯者,和她的人生經歷有著莫大的關系。翻譯家楊絳八歲時便就讀于上海啟明女校,并在這所教會學校得到了良好的英文啟蒙,大學畢業后又考上了清華大學的研究生院就讀于外文系。1935年,楊絳在與錢鐘書婚后同赴牛津大學,“也因在這里的旁聽和閱讀,很好的充實了自己的知識涵養和外語水平”。“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成為一名好的譯者,自身的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底首先要過關。
楊絳的翻譯理論對翻譯教學的啟示意義有以下幾點:
第一,翻譯教學中強調的基本功應當不僅限于基本的翻譯理論和方法的教學,還應當狠抓學生的語言素養。這里所指的語言素養,應當是涵蓋了原文的語言和譯文的語言這兩種語言素養。也就是說,一名合格的譯者應當在原文的語言和譯文的語言這兩種語言上都具備扎實的語言理論功底和良好的語言感受能力即語感。語言理論功底應當包含基本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而語感則表現在對語言文字敏銳的領悟和感受能力。只有在原文的語言和譯文的語言這兩種語言的語言素養都極高的前提下,譯者才有可能在這兩種語言的翻譯轉換中游刃有余。否則不僅譯者自己翻譯時絞盡腦汁苦不堪言,讀者面對的譯文也很有可能晦澀難懂,毫無美感可言。因此,筆者以為,要做好的譯者,就要向大師學習,像楊絳那樣既博覽群書又勤于寫作,方可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為翻譯打下夯實的語言基礎。提高語言素養,包括原文和譯文的語言素養,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以及寫作來實現。
閱讀的益處有以下幾點:其一,詞匯量的積累和鞏固。閱讀可以不斷地碰到和復習所學過的原有詞匯,將他們在不同語境下的各種用法鞏固起來在閱讀中當然亦會遇見不熟識的詞匯及用法,可以通過上下文語境以及原有詞匯群來輔助理解這些對陌生的詞匯,并且將這些新的詞匯“一回生二回熟”地慢慢累積,收入囊中。其二,閱讀經典讀物可以擴大視野,從文化的層面對語言載體加以熟悉,而文化的滲入本身又能提高語言的學習興趣。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由于對外語教學中的文化介紹的重視,學生們對西方文化的了解的確有所深入。然而,相比之下,中國文化的影響反而薄弱了。特別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年輕一族往往瘋狂追逐所謂洋節,比如圣誕節、情人節。在筆者看來,這樣的做法未免有崇洋媚外之嫌。沈艷蕾等學者一致認為,英語教師給學生推薦的閱讀材料應該是中西兼顧的,唯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中國文化失語癥,從而增強中國文化的身份認同。其三,英文閱讀一定要與時俱進,把握時代脈絡,緊跟語言發展步伐,通過時事閱讀接觸最新的英文表達。像《中國日報》的英文版上就會有許多官方對于一些新生事物的翻譯,這些詞匯的表達方式甚至已經被國外媒體接納。閱讀這樣的內容,可以學習到地道的新生事物的譯法。比如,2015年由于二孩政策的放開,誕生了新詞“普遍二孩政策”,《中國日報》的英文版對該詞的翻譯為“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如果不及時進行時事閱讀,就無法接觸到這些新鮮的表達。
寫作對于翻譯的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學生通過閱讀掌握了詞匯和文化背景,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如何表達。寫作可以應用所學詞匯和文化背景,并且可以強化語感,提高語言的組織能力。余光中曾經感嘆道:“我教翻譯多年,往往面對英文中譯的練習,表面上是在批改翻譯,實際主要是在批改作文?!?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目標語為漢語的一個句子的翻譯中,有學生的答案是“我的手已經喪失了它們的靈活性”,余光中給他批改為“我的兩手都不靈活了”。他嘆息道:“不是在改翻譯,而是在改中文”。出現這樣案例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語言素養不深,甚至連作為母語的漢語素養都不過關,結果就是譯作粗制濫造,譯出的作品讓同樣以漢語為母語的讀者望文生畏,感覺讀之味同嚼蠟??梢姡镜奈姆▽W習是至關重要的。不論是英語還是漢語,語法學習可以為規范句子的表達起到模板作用,一個語法錯誤、邏輯混亂的句子是沒有任何可讀性的。不管是從忠于原文的角度還是從尊重讀者的角度而言,低級的語法錯誤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
翻譯教學要教給學生基本的翻譯方法,但是要引導學生靈活地應用所學方法,不可一味地死譯硬譯,一定要像楊絳先生那樣,處理好翻譯度。學生的語言功底確實有限,但是引導他們逐步樹立這樣的意識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譯文無需大動干戈就能忠實地表達原文的含義,則首選直譯;否則就不得不意譯。直譯與意譯之間的靈活選擇與自由轉換,得益于熟能生巧而已。學生要敢于上手,多多練習,在翻譯實踐中體會翻譯理論的妙處。教師在學生進行翻譯練習之前,可以提醒學生注意靈活運用所學翻譯理論與方法,而在學生譯文呈現之后,教師則不可過于苛求責備,以免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對翻譯的興趣。教師可以給出參考譯文供學生比較,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自己的譯文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類似句子的翻譯首先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接下來再逐步理解和接納,從而循序漸進地積累翻譯的經驗,并在之后的翻譯過程中加以運用。
翻譯家楊絳“翻譯度”這一翻譯理論以及她所總結的翻譯的實踐方法,都對我們的英漢翻譯教學有著極大的啟示和指導意義。通過閱讀、寫作以及翻譯的實戰練習增強學生的語言素養和文字基本功,逐步積累翻譯經驗。教育學生向楊絳先生學習,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為翻譯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做一名既尊重原作者又尊重譯文讀者的稱職譯者。
參考文獻:
[1]謝國先.中國人類學應該進入后翻譯時代[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2]董衡簨.記楊絳先生[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5.
[3]楊絳.楊絳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4]羅銀勝.楊絳傳[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6.
[5]楊絳.楊絳作品集(卷三)[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6]馮琳娜.漢譯英的筆譯教學方法探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9 (02).
[7]羅新璋,陳應年.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8]桑妮.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
[9]沈艷蕾,張艷,賀業明.英語在中國本土化的百年歷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10]余光中.翻譯乃大道[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