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逐漸增大,人才需求量持續增加,在此背景下教育深受社會各層人士的關注。初中生處在銜接小學和高中的關鍵時期,初中語文是重點科目,因此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和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創新教學觀念,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力,制定符合學生情況的方案。以培養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作為基礎,挖掘學生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學生發展夯實基礎。文章主要闡述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僅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教學模式
核心素養在新課程改革中屬于重點內容,因此教育部門要把核心素養當作深化改革的目標和立德樹人的基礎。初中課程教學需要在培養學生知識、態度和技能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終身發展目標培養學生法制意識、理性精神和公共參與意義。初中語文應按照時代發展需求從核心素養視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探究問題和批判性思維,并且也要重視學生自我管理、組織能力等。
一、 培養初中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核心素養指的是大素養中包含的核心要素,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所需的綜合品質和關鍵能力。學生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某學科而產生包含此學科的品質和能力。語文核心素養包含著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和品格塑造,思維啟迪包含了學生學習的辯證思維和實際學習方法實際,價值引領是指學生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而品格塑造是指學生有著價值判斷和參與社會實踐、社會觀察的能力。
初中語文學科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方面需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一方面需要對學生開展人文素養教育和思想觀念教育,提高教學效率,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應結合核心素養要求,創新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舞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中要優化核心價值觀,并且在教育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從教材出發,整合教育資源,深化價值。同時也需要增加口語交際訓練的時間,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語言發展力,加強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優化閱讀方式和寫作技巧,提高讀寫效率,保證教學目標能夠快速完成。
二、 基于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初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初中教學中是教學關鍵,但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初中語文教學存在著問題。
(一)教學內容混亂,無法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初中語文課堂的重點大多數在傳授知識的聽、說、讀、寫和訓練語言技能,但卻未將教學內容中的讀、寫、聽、說聯系在一起,特別是傳統教學中以教師作為主體,忽視學生的地位,過度重視知識講解、訓練和分析,導致教學混亂。獨立的知識點無法組建完整的教學體系,教學過程若是未將學生作為主體,則無法完善教學體驗和內容,同時也無法提升語文素養。
(二)教學模式未同語文生活聯系在一起
人工智能技術、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包含語文的學習。初中生面對豐富的學習資源可同外界進行溝通,雖然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但據調查可知,語文教學仍舊以文本閱讀作為主體開展講解問答。初中生學習語文卻未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此種局面會使學生學習負擔加重,無法讓學生體驗到現代化科技帶來的優勢,甚至會使學生學習語文核心素養受到阻礙。
(三)教育模式僵化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模式雖然在近些年來有所改進,但傳統的單向灌輸教育仍作為主流被應用。此種教學模式會約束學生思考能力和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無法提高學生的素質。出現此種情況是由于基礎教育的教育理念無法和傳統的教育設計核心、教學模式統一,致使約束多。在實踐中雖然倡導改革教學,但與核心素養培養的學生語言素質相反,現代化的教學設計理念只是將升學作為導向,忽略了學生間的差異,進而使學生發展受阻,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力。
(四)教學模式和語文核心素養脫離
從語文核心素養的角度可看出,語文課程屬于完整的體系。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屬于和諧的整體,不可分割,但從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看存在著矛盾,矛盾分為兩種:首先是重視知識的傳授,對于人文素養的培養過于忽略,特別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會導致學生出現高分低能的情況。其次是表面上運用了人文精神培養的方式,但實際教學中仍舊和語文課程的核心價值相遠離,忽略了學生的實踐體驗,致使人文價值被虛化。特別是一些學校的老師經常以素質教育作為口號開展教學,但在教學中經常會和課本脫離,開拓教學內容,致使學生在學習中雖然表面對學習充滿興趣,但頭腦中對于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仍舊存在著迷茫,無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語文教學模式與核心素養相脫離。
由上述總結可知,傳統的素質教育改革對于知識的縮減過于關注,忽視了教育的核心理念,比如教學思維、價值取向等。如果想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則需要改革素質教育的不足,并且創新教學方式和內容,從而獲得理想化教學效果。
三、 優化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根據初中語文教學不足實施優化策略,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
(一)創新教學模式,調動初中生學習積極性
初中語文教師若想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則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模式,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提高教學質量。考察學情,結合學生學習情況和認知水平,以教學目標為指導,創新教學方式,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優化教學效果。語文教師也要加強實習生間的友好互動,使師生能夠在探討、交流和溝通,拉近關系,讓學生對知識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鞏固知識,加深學習效果,比如教師在講解《背影》時,可先讓學生獨自搜集資料,自主學習,掌握作者寫作的背景與情況,為后續講解做準備。并且教師需要參照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水平要求學生帶有感情的反復朗誦課文,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記憶,也要增加師生互動的有趣性,使學生在交流中踴躍回答問題,讓學生對文章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完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推動學生發展。
(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初中生合作意識
按照語文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語文課程的能力以及價值觀、人生觀等,因此在教學中可實施合作的方式,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習效果。語文教師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學習精神,使學生能夠養成正確的情感態度。比如在講解《白楊禮贊》的課程時,教師可把學生化為多個小組,并且為小組頒布教學要求,使學生能夠分析段落、理清課文內容,深化理解程度,同時也能夠懂得白楊精神為何值得學習。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文章中,要讓學生學習白楊精神,同時也深化了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教師應以課本內容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深度的探索與思考,使學生能夠養成價值觀和情感觀。教師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需要培養學生探究意識,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后,能夠培養綜合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也應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需求、認知能力,提高教學效果與質量,同時教師要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通過新媒體教學情境,從而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構建教學情境
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差,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教師若想改變此種局面,則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合適的教學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保證學生能夠全神貫注的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在創建教學情境時,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合適的開端,結合教學內容找到相關圖片資料、音樂,確保學生能夠及時融入教學情境,在無形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學生能夠配合完成教學任務。比如教師在講解《致橡樹》的文章時,可先為學生朗讀,通過情緒語調等方式為學生展現對此篇文章的情感,并請學生回答當代人對于事業和愛情是怎樣看的,而從作品中又會獲取何種信息?學生對于教師的問題會多加思考,從而融入學習氛圍中,并且給予積極反饋。由此得知,教師要按照教學的內容為學生構造學習的環境,引發學生的思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使用多媒體開拓學生思維
學生從小學便接觸語文,語文年齡在不斷增長,因此語文興趣和基礎也需要得到提高,但現實情況卻和理想情況相反。學生學習積極性差,未投入到課堂學習中。語文教師為改變此種現狀,可通過多媒體教學把傳統的文字變為生動的畫面,使抽象語法更加有趣、形象,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引導主動的觀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優勢。比如教師在講解《再別康橋》的文章時,可在事先使用多媒體制作課件播放視頻,視頻中的畫面包含了《再別康橋》中的波光艷影、河畔金流等,從而讓學生產生無限的遐想,讓學生解答此篇文章描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可詳細閱讀。學生通過多媒體了解此首詩,并且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會投入到后續的學習活動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尚未形成,初中語文課程有著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素養的職責,因此初中語文需要為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助力。語文教師應對語文教學價值和目標有著正確的認識,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不足,挖掘語文教學價值,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全方位培養學生。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轉變教學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引導優勢,帶動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學習潛能。
參考文獻:
[1]葛巍濤.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思考[J].魅力中國,2019(51):358-359.
[2]趙一明.芻議核心素養下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實踐[J].科學咨詢,2019(43):224-225.
[3]倪冬英.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設計模式探究[J].課外語文(上),2019(10):146,148.
[4]楊建強.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解析[J].新課程·中旬,2019(10):70.
[5]李丹.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影響[J].中外交流,2019,26(39):326-327.
[6]杜春雨.開展個性化閱讀,提升初中語文核心素養的相關思考[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19):78-79.
作者簡介:
王海娟,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濱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