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韓佳宜 樓苡鋮 張志祥



摘要 通過試題引發對食物鏈中幾種魚類分層現象及原因的思考,設計實驗對5種不同食性魚類的外形和消化器官進行形態學對比,探討不同食性魚類分層現象與環境的關系。同時,通過解剖結構繪圖、互動交流展示等環節,加深學生對“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命觀念的認識。
關鍵詞 魚類 食性 環境 分層現象 科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 91 文獻標志碼B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要讓學生在形成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能用科學的觀點、知識、思路與方法,面對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要達成該目標,就要高度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經歷。在課堂教學中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的最直接手段就是開展實驗探究,從而解決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吧鷳B系統”是高中生物學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往往采用食物鏈或食物網相關試題來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然而“紙上得來終覺淺”,要更為透徹地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還需要親身經歷實驗過程,從而獲取真知。筆者以一道生態題為例,引出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聚焦核心素養中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圖1)。
1 發現問題、提出課題
1.1 發現問題
據題(圖2)可知,不同食性魚類處于不同營養級,如雜食性鯽魚處于第二、三營養級,鯉魚和鰱魚位于第三營養級,肉食性黑魚位于第三、四營養級。由于捕食對象不同,魚類處于不同營養級。教師提出問題:聯系生活可知,不同魚類在垂直分布上也有所差異。兩者是否有一定聯系呢?魚類為何會出現分層現象呢?各小組就此展開了討論。
1.2 初步思考
查詢教材發現,水生群落由于光的穿透性、溫度和O2的垂直分布差異,存在分層現象。例如,北溫帶常見湖泊垂直結構可分為包括表水層、斜溫層、靜水層和底泥層4層(圖3)。已有研究表明魚類在水生環境中的分層現象受到食物、溫度、溶解氧等因素影響。各小組一致認為,魚類分層與生存環境關系密切。
1.3給出解釋
對于“魚類為何有分層現象”,各小組給出了幾種解釋:
組1:水越深,光線越少。弱視魚類只能在光照充足的表水層進行活動。
組2:水生生物受到O2、溫度和光照等因素影響,在水中的分布不同。而處于不同營養級的魚類食性不同,會出現在食物富集的水層。
組3:魚類分層是由魚鰾大小決定的。不同深度的水域壓強不同,魚鰾較大的魚類體內壓強大,能夠適應同樣壓強較大的深層水域。
2 討論思路、設計方案
組3的觀點率先被推翻,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并非所有魚類都有魚鰾,如軟骨魚就不存在魚鰾。另外,魚體腔內壓強大小還受到鰓腔等結構的影響。組1成員認為魚是天生的近視眼,且視力大致與眼珠大小成正比。已知多數深海魚類眼睛較大,也是由于深海光線過少,魚類長期進化的結果。組2成員認為自然界中動物的使命就是保證生命的延續,而食物是生存必需品。雙方堅持己見,無法說服彼此。于是各小組決定通過實驗來探究魚類分層現象是否受食性的影響。除試題中出現的魚外,小組補充了草食性魚——草魚來增加魚的食性種類,同時增加肉食性魚——鱸魚。經討論,成員們確定相關測量指標進行闡述,具體研究技術路線見圖4。
3 人員分工、方案推進
3.1 人員分工
確定實驗方向后,小組成員對本次探究活動作出了明確的人員分工。安排了3名采購員、3名實驗準備員來完成實驗材料的準備;6名解剖員、3名測量員、3名記錄員、3名攝影員、3名數據輸入與校對員和3名數據處理與分析員來完成形態學實驗;3名繪圖員參與魚類解剖結構繪圖比賽;3位展示員和3位交流員進行活動最后的展示與交流。全部師生參與點評。
3.2 實驗步驟
3.2.1 材料準備
采購員前往菜市場購買草魚、鯽魚、鳙魚、鱸魚和黑魚5種活魚,實驗準備員聯系實驗室老師準備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針、鑷子(尖頭、圓頭)、直尺、魚體測量板、電子秤、洗瓶、脫脂棉、培養皿、乳膠手套等實驗工具。
3.2.2 形態解剖學實驗
測量員進行魚類外形測量,包括體長、體高、頭長、吻長、口裂長、尾柄長、尾柄高等性狀;解剖員解剖并觀察魚類消化系統(包括口腔解剖和體腔解剖),再由測量員稱量每條魚的體重及魚體各部分結構(心臟、膽囊、肝臟、胰臟和腸),記錄員記錄數據,攝影員拍攝完整魚體、魚體口腔和解剖結構等。
3.2.3 數據處理
數據輸入與校對員將實驗數據輸入到Excel表中,并進行校對,確保輸入無誤。數據處理與分析員用Excel計算比胰臟重、比肝臟重等數據,計算平均值與方差并制作相應圖表。計算公式:比某器官重=某器官重量,體重。
3.3 解剖結構繪圖
將鯽魚魚腹剪開后,各小組繪圖員進行了鯽魚解剖圖繪制比賽。學生細致描繪魚體內臟器官,并標出相應結構以后,運用專業術語介紹鯽魚內部結構。完成繪圖后,師生對解剖結構圖進行評價與打分,選出結構最清晰,闡述最準確、最具科學性的作品(圖5)。繪圖通過真實再現的魚體結構,加深了學生對鯽魚等常見魚類內部結構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學生通過繪圖,也糾正了部分觀察的不足。
3.4 實驗結果與分析
3.4.1 不同食性活體魚類外形的測量與比較
由表1可知,不同食性魚類頭長/眼徑、頭長/眼間距無明顯趨勢變化,表明眼睛大小與魚類分層現象聯系并不緊密??梢娨暳Σ⒎囚~類分層的主要原因。草魚體長/體高為3.41,鯽魚、鳙魚體長/體高依次為2.76、3.74,而鱸魚、黑魚體長/體高均在4以上,說明草食性和雜食性魚體型更扁平,而肉食性魚體型大都較為飽滿;黑魚的頭長/尾柄長僅有1.78、體長/尾柄長僅為6.26,而草食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的頭長/尾柄長、體長/尾柄長均大于肉食性魚類,說明肉食性魚類的魚尾較大且長度更長。造成以上性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肉食性魚類為提高捕食能力,進化出更長的尾部以增加推動力及更飽滿、流暢的身材從而加快游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