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國 曹胡丹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從社會學角度系統梳理傳統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代表武術為例,將武術傳承中的文化價值作為研究主體,將武文化環境中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作為研究兩翼。“一體兩翼”研究建構分析武術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悖謬、巧與力、美與實、虛幻與現實、師徒制與現代教育、競賽與商業化、儀式與法規等的悖謬現象,從武術文化的沖突中發現武術運動的價值悖謬現象,進而通過運動表現形式來分析武術的核心價值體系,探討其競爭性、時代性、藝術性的文化特征,提出“打”體現在技擊化,“練”體現在自我修煉和娛樂化,“演”體現在藝術化的本質屬性;武術文化價值悖謬現象既獨立存在于現實文化發展環境中,又是開放的、相互影響的,在特定情況下有些顯型的悖謬和隱型悖謬會相互轉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價值悖謬;武術;哲學
中圖分類號:G8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840(2020)03-0030-06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system, the authors elaborat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y taking martial arts as an example, with the inheritance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valu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 in martial arts culture environment as the research line. It analyzed the paradoxical phenomena in the process of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historical distort, practice and strength, beauty and reality, fantasy and reality, mentoring and modern education, competi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rituals and laws. The value distort phenomenon was found in martial arts culture conflict and the core value system was analyzed by martial arts movement form. Based on the above, it discussed the competitiveness, times features, and artistic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that its properties lied in that "combat" was embodied in technique, "practice" in self cultivation and entertainment, and "play" in artistic essence. The paradox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value not only exists independently in the realistic cultur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but also is open and interactive.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 paradox; martial arts; philosophy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2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1]”正確處理好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問題,首先要認識傳統文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2],尤其是要善于抓住“牛鼻子”——即文化價值問題的“悖論”[3]所在,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文化價值悖謬首先指文化價值功能諸多方面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其次是某一文化價值功能上的相互矛盾。進而文化價值悖謬的主要矛盾和文化價值悖謬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潛移默化的形式使人的價值思維方式產生悖謬。從思維悖謬的認知維度謂之“悖謬”;從思維悖謬的認識論和價值論等學科維度謂之“悖論”[4] 。中國傳統文化悖論研究即研究傳統文化價值功能上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及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運動變化建構了何樣的價值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悖謬[5]。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突出代表,本研究基于傳統體育文化省思的哲學視角對以武術為代表的傳統體育文化價值悖論進行研究。以深入武術文化活動中的非理性作為研究理路,探究武術傳承過程中的文化價值及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悖謬[6] ,以便更好地剔除由傳統文化的非理性所造成的悖謬,認識到傳統體育文化不足并加以不斷完善,以期早日達到“文化強國”與中華民族優秀體育文化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體育夢。
1?武術文化價值沖突中的悖謬叢生現象
價值沖突指不同的價值認識與評價之間的矛盾和斗爭。約翰·霍華德認為大量的沖突中心都圍繞在被高度評價的事物和稀缺資源的分配上,他鑒別了其他三種沖突的基礎:在象征事件上的沖突;意識形態的沖突;文化沖突[2] 4。中國傳統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其首先吸收了儒學“靜仁養生”思想涵養,深得《周易》陰陽變化的精髓,以忠孝仁義作為修煉武術的道德標準;其次秉承道學理念,信奉天人合一、相互轉化的樸素辯證法哲理,崇尚無為、動靜虛實的自然法則;最后借鑒佛學的心性學,引入禪宗空觀、悟真悟空的宗教理論,可謂集儒、道、釋之大成者[7]。縱觀中國武術發展史,明清成為對傳統武術理論的系統總結時期,民國[8]成為“舉國練武”的熱潮時期,新中國成為武術“百花齊放”的繁榮時期。以上三個階段是中國武術發展進程中的大轉折、大沖突、大矛盾、大發展時期。這幾個關鍵時期武術的價值悖謬眾生現象主要體現如下7個方面。
1.1?明清武術文化理論上與下的悖謬
武術在先秦、兩漢、唐宋、明清等各個時期所表現的形式和內涵各有特色,但都有新的成分加入[9]。在“熱兵器”優勢已經顯露出來的明代中后期,古老的槍棒武藝,特別是原本就“不甚預于兵”的拳法,出現了種種新的變化。無論是軍中或是民間都是如此。面對這些變化,一些優秀的武學學者,以身在軍旅的戚繼光、茅元儀等為代表,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治學理念指導下,系統總結軍事中的實踐武術,甚至在與倭寇的軍事斗爭中引進倭刀等新的武術技術,整合出《紀效新書》、《武備志》等力作;以吳殳的《手臂錄》、李亦畬的《太極拳譜》、姬氏的《六合拳譜》等為代表的民間武術著作,以及清末的董海川等具有高深武學修養和文化責任感的武術家對真偽錯雜、良莠不齊的民間武藝進行重新的審視和抉擇。
在對外的民族沖突(抗倭)和民族矛盾(反清復明)中發展和壯大中華武術,這一時期民族傳統文化理論已發展至宋明理學和清代實學的高度,這些優秀的武學者融合武術與民族文化之精華[10],在社會沖突中努力保住以戰斗實效為基點的中華武學的古老傳統,總結出源遠流長、內容宏博的民族文化的武學主體。明清時期作為封建專制體制的最高點,其穩定的農耕文明社會基礎和儒家倫常禮制已將國人的尚武精神消磨殆盡,這一時期中國武術門派林立并建立了完整的武術技術和理論體系,在禁止民間習武的武風壓抑時代卻產生武術文化的完善理論,這是一種“上層官府”與“下層民間”兩種歷史態度的悖謬[11] 。
1.2?民國中西體育文化巧與力的悖謬
民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動蕩的歷史時期,也是各種思潮和現象不斷涌現的時期。民國時期的武術發展受到軍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明顯影響。社會尚武思潮和民主思想對武術的影響尤其深遠,使武術被視為增強軍力和完善國民的手段,賦予了救國救民的強烈政治目的與美好的民族希冀。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傳統武術經歷了一次較大的轉型和演化。它打破了傳統武術狹小、封閉的教育傳承模式,是武術史上劃時代的變遷[9]。清末民初傳統武術價值面臨西洋體育的沖擊,象征傳統體育代表的武術,被用于抵御外侮和振奮民族精神。由于中西文化意識形態的差異,首先爆發了新與舊、動與靜體育之爭,隨后,又產生了中西體育目標與價值取向不同的論爭,促使本土體育與西洋體育進一步匯流,由此形成近代中國體育的概念。這一時期武術雖然逐步喪失了直接的軍事作戰威力, 但以它為內核的中國傳統尚武精神卻更加深刻地內化于民眾的思想和情感領域中。在西洋體育組織與競賽制度日益擴張之際,大城市的民間武術組織紛紛仿效西式的體育組織與拓展制度,制定明確的組織章程和競賽規則條文,如中華新武術的編制與推廣、精武體育會的興盛,官方重視所建立的中央國術館等兼具中西文化特色的武術組織的建立,以及學校武術的廣泛開展。除此之外,農村地區[12]仍保留傳統的武術組織與傳承制度,這些變化充分反映出武術組織所遭受的挑戰與轉變,這一歷史時期武術的發展始終存在于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悖謬之中。
中西方文化價值觀不同,西方運動以競技、比賽為目的,訓練高度專業化,強調客觀衡量的標準,重視規則;而武術以強身、養生、防御為目的,訓練注重身心合一,善用比喻與想象,重體會不可言傳。中國武術不但重視技藝的純熟巧妙,更強調儒家克己正身、重義輕利、謙虛謹慎、腳踏實地的優良品德,在此中庸之道價值觀下深刻影響了中國武術的倫理思想[13] ,也使武術不易走向西方式的競技化活動。中國武術融合武技、修身、養生和哲學為一體,動作要求整體性,方法上重直覺,重視身心合一。而西方體育本質上強調科學,重方法分析,遵循科學化的法則發掘自我潛能,導致兩者始終存在“巧”與“力”的悖謬現象[14]。
1.3?改革開放以來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美與實的悖謬
改革開放過程中,武術人強烈地感受到中西體育文化之間的“沖突”。“蒸蒸日上”的西方體育襯托出傳統武術文化不斷被邊緣化的當代“命運”,這引發了眾多學者對傳統武術文化[15]日益式微的“憂患意識”。學者倪依克指出:“盡管振興之路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歷程,但是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至今沒有找到很好地利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途徑,本民族的體育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估價和認識”[10]。被稱為中國四大國粹之一的武術文化,在傳統體育轉型與武術走向世界的發展時空中,仍舊困窘于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表現形式的爭論之中難以折返。西方體育是西方近代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產物,其形成的哲學基礎是新教倫理中的“天人相對”與“天人有別”,強調的是人自我價值的實現。即追求與環境的競爭以及同自身的競爭,崇尚不斷達到目標而又不斷地超越過去。因此,西方體育文化注重高水平競技體育的技術、戰術和訓練方法的研究,強調體格和肌肉的強健。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則是農業文化的產物,以儒家“天人合一”和“身心一元”、道家“各安天命”和“無為而治”等為哲學基礎,以“仁”為核心思想,以養生、娛樂表演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內在氣質、品格、精神修養為價值取向的一種文化形態[16]。以套路為主要形式的競技武術,脫離實用而走向審美,中西方融合使武術動作規范化、標準化,具有競賽性,增添了新的教授方法、內容及競賽方式,但也造成了武術內在的價值和形式的分裂,在“美”與“實”這兩者的文化悖謬沖突中,西方文明以其特有的優越性和影響力而成為強勢文明時,兩者之間也在不斷地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和趨同[18]。
1.4?武俠小說和電影中歷史與想象的悖謬
武俠小說和電影作為武術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新形式,幻構了富于神秘色彩的神功絕藝,在現實世界之外打造了一個虛擬的江湖世界,武術中諸如飛檐走壁、刀槍不人、隔空打穴等帶有藝術夸張的描述,在現代電影技術的演繹下不僅出神入化,簡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文化創造。如金庸的武俠小說,游走于歷史與想象、事實與虛構之間,其筆下江湖客的萍蹤俠影跋涉五湖四海,闡揚了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中隱藏的反抗精神,但超越了官方的法制,這便造成了一種江湖與法制間的悖謬[18]。小說和電影是虛幻的世界,即使在科技高速發展和社會文明發達的今天,虛幻和現實的悖謬一直存在于大眾生活中,如太極大師的隔山打牛,格斗狂人打假傳統武術,武術活動中的這類現象受到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同時,卻難以用合理的理論來解釋這些悖謬現象,表明武俠小說和電影的影響深入人心的同時,也要通而不俗,避免使武術發展神秘化。
2.3?“演法”的藝術性
武術不僅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對技擊的理解和健身養生的合理運用,同時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感情、人生追求、欣賞習慣和思維特點。內外兼修是中國各種傳統文化形式的一個共同特點,武術的內外兼修,首先是身體外在的鍛煉和人格內在的修煉;其次是“形神兼備”,“外”和“形”是指外在的具體的運動形式;“內”和“神”是指內在的精神體現,通過外在的“形”來表現動作精神內在的“神”,要求武術動作既要工整、規范,以求其外在“形”的美,更要體現技擊方法、力度,以求其內在“神”的美。形神兼備是武術區別于其他運動的特殊之處,也是武術演練形式的重點要求。新中國成立不久,武術界曾討論武術的性質、形式、功能及發展問題,奠定了日后長時間內競技套路運動一花獨放局面的基礎,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強調所謂“詩言志”、“詩緣情”,武術所強調的形神兼備正體現了中國人把主體內在感情的表現放在中心位置的審美習慣,所以武術表演的藝術化不僅是一種技術要領,更是核心價值。在武術標準化過程中,如何合理處理武術的實用性與觀賞性的悖論,是體現武術表演藝術性關鍵。
武術的核心價值是技擊,即表現形式之一的“打”,從武術發展歷程看,人們的觀念是認識事物變化的根源,武術脫離不了觀念文化影響的范疇,因此無論是著眼于武術的技擊,還是武術的練與演,都應將眼光注意到文化層面上。武術表演藝術受古代武舞影響較多,而武術在發展歷程的經驗致用與超驗內省中,受文化影響而產生“形”變與“意”變,就文化與社會形態的關系來說,社會形態的改變,必然引起人們生活態度、方式和相關文化表現形式的變化,因此,武術界認同的唯技擊價值觀從文化層面來說是不是可以改變了,但怎樣改變才能適應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如果一種文化的主體價值觀沒有了,還能稱其為原生態的文化嗎?當代武術發展已超越技擊[22] ,同時還應包括健身養生和藝術表演的內涵,不論是經驗心體驗下的防身制敵、健身養生與藝術表演,還是超驗心修煉下的意境與精神,都脫離不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所積累的文化方面的潛移默化。在對文化發展方向認同的前提下,唯技擊論阻礙了武術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發展,武術文化不僅在內容和形式上是多樣的,在價值上也應是,無論傳統武術文化還是現代武術文化,官方文化還是民間文化,雅文化還是俗文化,都應有對應的價值觀與表現形式相適應。
3?新時代武術悖謬困境的抉擇與出路
3.1?創造性轉化:武術文化價值的關鍵抉擇
武術文化既有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悖謬[23] ,也有現實發展進程中的悖謬。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更好發展,如何推動武術文化的現實進程,對于當今的有志之士而言,都是同樣需要關切的時代命題。
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亟需一種表達美好生活需要的健康的生活鍛煉方式,而側重于“身心互為”的中國傳統武術正逐漸充當這一角色。在繼承毛澤東關于“古今中外法”的基礎之上,靈活應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指導思想,立足中西多元的體育文化背景,超越簡單的中西對立、盲目排外、“中體西用”二元的思維模式,從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出發,展示傳統武術與美好生活,傳統文化與武術教育完美合一的具體路徑[24] 。從器物、制度、文化層面對武術進行整合與規范,以一種規范引導、去偽存真的應有態度去破解武術發展中的上與下、巧與力、美與實、虛幻與現實、師徒制與現代教育、競賽與商業化、儀式與法規等的悖謬現象,實現武術文化良性發展的關鍵抉擇就是對武術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
3.2?創新性發展:武術文化價值的未來出路
創新性發展是在創造性轉化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的武術文化進行解構、傳承與發展。認同與適應是實現中國傳統武術創新性發展的兩個具體方面。“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在其發展途程中,都經常出現這樣一種矛盾運動:一方面它要維護自己的民族傳統,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吸收外來文化來壯大自己。這種矛盾運動,文化學上稱之為‘認同與‘適應。[25]”從文化心理上而言,傳統的武術文化愛好者與擁持者必然對武術懷揣著一顆理解、認同之心,對西方體育文化懷揣一顆拒絕、盲目排外之心,當然這與民族情結、民族主義有很大程度上的關系。
武術文化的發展自然不是故步自封、閉門造車的產物,其創新性發展理應融入到國際化的體育文化浪潮中,積極地發揮自身特色,增添中華傳統體育文化中的一抹亮色,更好地展現中華文化的特有魅力,更高契合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政策要求。
4?結論
武術文化實踐過程始終表現為一種非理性的邏輯運動,武術文化內在價值中的悖謬現象,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武術發展中的上與下、巧與力、美與實、虛幻與現實、師徒制與現代教育、競賽與商業化、儀式與法規等的悖謬現象,既獨立存在于現實文化發展環境中,又是開放的、相互影響的,在特定情況下有些顯型的悖謬和隱型悖謬會相互轉化;武術的表現形式,“打”體現在技擊化,“練”體現在自我修煉和娛樂化,“演”體現在藝術化,從文化層面來說,武術的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受觀念文化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不同人群的認識會有區別,說明了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只有把握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時代脈絡,理清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價值體系所包含的價值上的缺陷、錯誤、不足和功能上的悖謬,新時期更好地融合、吸收、接納各類優秀文化,才能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更具競爭性和時代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13.
[2]Steven Vago.社會變遷[M].王曉黎,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
[3]張建軍. 邏輯悖論研究引論(修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東野圭吾.悖論[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4.
[5]崔江.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分析[J]. 體育文化導刊, 2005(11):50-52.
[6]周偉良.論當代中華武術的文化迷失與重構——以全球化趨勢下的國家文化安全為視角[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1):4-17.
[7]劉玉堂, 賈海燕. 儒、道、釋與武當武術[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7.
[8]易劍東. 民國時期武術社會化探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996,10(4):42-45.
[9]易劍東.中國武術百年歷程回顧[J].體育文史,1998(1):22-26.
[10]倪依克. 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J].體育科學,2004(11):54-61.
[11]何強. 悖謬的反思與反思的悖謬與中國傳統體育的文化悖謬與重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5):10-13.
[12]James Henslin.社會學入門——一種現實分析方法[M].林聚仁,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3]溫力. 武術的內外兼修和它的中國傳統哲學基礎[J].體育科學,1990(3):12-15.
[14]王曉東.中國武術文化悖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2(4):63-66.
[15]喬鳳杰.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6]喬鳳杰.武術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17]司馬云杰.文化悖論:關于文化價值悖謬及其超越的理論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
[18]高宣揚.后現代:思想與藝術的悖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9]錢廣榮.道德悖論現象研究[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0]邢媛.文化認同中的意向悖論[J].山西大學學報,2016,39(5):1-10.
[21]王淼.現代性悖論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
[22]高守清.“人文奧運”視角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走向[J].體育與科學, 2009,30(5):43-45.
[23]讀書編輯部編.現代的悖論(1995-2009)[M].北京:三聯書店,2012.
[24]雷龍乾.中國文化現代化的行跡特質、價值悖論和探究進路[J].甘肅理論學刊,2013:1-8.
[25]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