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方
摘?要:美術學科“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僅需要具有國際文化意識,更需要學生肯定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美術教材是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一印象,學生是通過美術教材進行美術理解和審美實踐的,因此美術教材應該具有更強的審美性。美術教材是審美教育的第一手資料,美術教材的美感設計不僅會影響某一個學段下學生的審美能力,更會奠定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的基礎,長久地影響審美活動。
關鍵詞:美術教材?美感設計?核心素養
一、美感教科書的概念來源
“美感教科書”概念被人們關注始于臺灣的“美感教科書”計劃,這個計劃是由臺灣交通大學的三個男生一起發起實踐的。他們主要改造臺灣的小學各科課本和初中課本,更是設計了“美感智能閱讀計劃”(即中小學課外報紙讀物《安妮新聞》的美感設計)。2020年“美感教科書”計劃已經進行到了第三季,教材的實用效果好,目前已融入了五個優秀設計團隊、兩位插畫家、知名設計師的參與。
美術教材是審美教育的先頭兵。標準美術教材開本設計統一,頁面設計一致,但本土美術教材的設計豐富多樣。本土美術教材是指自由制教科書,一般由民間或個人自行編輯、出版、發行供各學校自由選用的教科書。本土美術教材進行美感設計的局限少,同時可以開發成為具有當地鮮明特色的教材。
文山州本土美術教材的開發要注重美感設計,這里的“美感設計”除了包括書籍裝幀之美和實用之美外,更要挖掘教材的內容之美和故事之美。
二、本土美術教材美感設計的書籍裝幀之美和實用之美
本土美術教材的美感設計要體現書籍裝幀之美。美的閱讀既是技術設計又是藝術設計,版式設計不是冰冷無情的“純科學”文字排列,而是以“情感形象”打動人的藝術,是設計者與讀者情感交流的載體。 本土美術教材中的內容都是學生身邊的生活和文化,常見的視覺形象需要新的角度展示才會具有新穎性,讓學生在熟悉又陌生的圖像里調動豐富的情感去感受教材內容:用拉頁設計來展現文山州十個少數民族服裝之美,用鏤空頁面設計增強壯族剪紙的趣味性、用紙雕頁面設計增加阿娥新寨農民版畫的觸覺感受。
本土美術教材的美感設計要體現紙質材料之美。春秋末年的《考工記》中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料之美可以引發人的情感,紙張之美更多地體現在觸感、心理空間感方面,紙張之美觸動嗅覺,引發美感,紙張書籍之美是無法用信息技術代替的。
本土美術教材的美感設計要體現實用之美。本土美術教材是對標準美術教材的有力補充,它雖然使用范圍小,但更貼近生活。本土美術教材的美感設計更能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提高美術教學的情意性和直觀性,美術教學情境設計更容易實現;本土美術教材中的實踐活動更方便開展,工藝大師、非遺傳承人更具魅力;標準美術教材體現時代性、國際交流性,本土美術教材體現民族文化性;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保證教材的印刷質量和設計美感。
以日本美術教科書為例,它的設計體現民族性,重視審美性,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日本美術教科書常常設計拉頁,用拉頁展現經典圖例,增加了互動,也更適用于美術欣賞教學;展示的學生優秀作品更質樸、充滿童趣,重視學生的情感表現;實踐動手活動內容較多,關注生活美,既展示創意實踐活動的天馬行空,同時也展現緊貼生活的實際應用。
三、文山州本土美術教材美感設計的內容之美和故事之美
讓民族藝術文化扎根到學生心里去,文山州本土美術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文山三七、民族服飾、阿娥新寨農民版畫、林遠高壯族剪紙。在語言使用和組織上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內容都具有故事之美,挖掘學生自己與本土民族文化的故事,故事之間的交流碰撞讓情感更加真實。
教材內容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有美麗的三七花”,主要內容是三七花的故事、三七花的藝術。以三七為主的中藥材是文山州極具特色的優勢生物資源,三七植物的生長很美,分享自己與三七的故事,說說三七姑娘的傳說。把三七花的故事和三七的形態美表現在美術創意實踐中。第二部分為“文山州的十個少數民族有特色各異的服飾”,主要內容是挖掘民族服飾圖案中的故事,學習民族服裝設計技能,延伸染織、刺繡、圖案繪制的知識。第三部分為“阿娥新寨壯族農民版畫是我們身邊的優秀藝術品”,主要內容是阿娥新寨壯族農民版畫里描述的都是我們身邊的故事,阿娥新寨壯族農民版畫制作技法的傳承學習。第四部分為“參觀壯族剪紙藝術家林遠高的工作室”,主要內容是“剪紙好神奇”,欣賞剪紙作品,講述剪紙藝術家的故事。總結文山壯族剪紙的特征,學習剪紙的基本技法。第五部分為“文山州的藝術文化讓我好驕傲”,主要內容是走進文山州民族博物館學習民族文化的淵源和歷史,能完成參觀活動的文字報告。
參考文獻
[1]曹偉業,舒艷紅.美術課程與教學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2.
[2]鄧中和.書籍裝幀創意設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