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忠磊
摘?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使課程思政與機械加工有機地結合,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理解了機械加工本身具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實事求是的匠人精神,為學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課程思政?工匠精神?思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理解普通車削加工設備的基本知識,掌握臥式車床對回轉體零件簡單表面加工的基本方法,具備簡單回轉體零件工藝設計的能力,為解決制造工業的復雜問題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之下,我們將課程思政這一新的思想引入教學中。課程中所蘊含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規范都將會對學生今后的生活與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一、課程思政與車削加工課程的內在聯系
韓愈的《師說》一文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當代大學生在新時代中成長,接受新事物、新思維,理解能力強,他們思想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有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所以,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不僅是國家的號召更是時代發展的要求。課程思政的主要內涵是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復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品質和道德操守的總和。從思政元素中的工匠精神、中國精神、創新創業精神、積極奉獻精神、社會公德、理想信念、愛崗敬業、規章意識與實訓基地的操作規范、機械加工安全事項、機械加工操作工作規范等相結合。切入課程內容中的典型零件加工、零件圖分析、毛坯選擇、定位基準選擇、控制表面質量的工藝途徑、工件的夾緊、夾具的精度、典型的夾緊機構、夾具設計的基本要求、繪制夾具零件圖等,在潛移默化中將所學知識與價值觀相結合。
二、課程思政在車削加工課程的融入途徑
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感受德育內涵。“機械加工”既是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同時也是多學科交叉及與生產實踐聯系密切的學科。倡導問題引領、自主參與、多維互動、科學評價的探究式教學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提升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通過對“機械加工”課程本身所涉及專業知識的分析,可以梳理總結出豐富的思政元素,探索思政元素的融入途徑,并大膽嘗試了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下面列舉一些思政元素融入的例子。首先在教學內容上,以我國古今有名建筑結構蘊藏的力學原理為融入點,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工匠精神。
在重型裝備制造加工行業,有一個對于大型軸類零件深加工的精度指標—μ級,即微米級(0.001mm)。通過普通車床的切削加工,使重達上百噸的大型軸類零件產品精度達到μ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龍小平做到了。“大只是外在,精才是內在”。龍小平這樣評價,要將大型軸類件產品的加工精度控制在μ級是非常難的。龍小平以自己的責任擔當,開啟了全新大軸類零件精深加工的微米時代,更以產品“零件缺陷”的優質詮釋著工匠精神,踐行和見證著“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三、課程思政與車削加工課程的實施
課程思政與工匠精神都強調“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技能訓練中,樹立正確的三觀、愛國敬業、創新等職業精神,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和道德操守。思政元素的引入與工匠精神的結合有兩大原則:一是堅持技能知識與工匠精神滲透結合的原則,積極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充分利用線上平臺,使同學們積極參與,進行個性化教學;線下教學通過同學們的積極反饋,查缺補漏,積極引導,真正地走向同學。二是堅持工匠精神與實踐并重的原則,做到校內教學與行業互動。校內學習重在滲透工匠精神元素,校外實踐重在踐行工匠精神,做到實現工匠精神的價值。課程思政培育工匠精神,也要根據教學載體來實行,注重校園文化、校企合作、寒暑假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來融入課程思政教育。通過技能大賽、校外實習、寒暑假事業調研、名師工作室、行業優秀企業討論對話等,全面融入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17(11):15—34.
[2]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J].社會主義論壇,201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