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要: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鄉村人才的成功培育,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的繁榮發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動能。本文分析了淮安市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大力開展人才引進,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完善人才管理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等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對策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重點強調了鄉村發展的“五個振興”,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其中,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要素。2018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鄉村要振興,離不開鄉村人才的可持續供給。目前,相較于鄉村振興的需求,鄉村從業人才數量還較少,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加強鄉村人才培育,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淮安市鄉村振興人才培育現狀
近年來,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淮安市把堅持人才振興放在突出位置,加大“三農”干部隊伍建設和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力度,著力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大展才華,以人才振興支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一)三農干部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加大培訓力度,每年選派100名左右的鄉鎮班子成員參加市委黨校主體班專題培訓,不斷提升鄉鎮干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能力素質。實施鄉村振興頭雁選育工程,召開鄉村振興頭雁先進典型座談會,開設淮上村居書記論壇,舉辦鄉村振興頭雁能力提升研修班、村干部大專班、經濟薄弱村書記精準扶貧培訓班,全面提升推動鄉村振興的能力。注重后備干部培養,實施定制村干工程,招選“振興專干”、招聘“鄉村白領”,拓寬源頭活水。
(二)鄉土人才引進培養不斷加強
突出人才支撐作用,開展人才引進培育行動,制定《關于實施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的意見》,培養支持一批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鄉村振興人才。在“淮上英才計劃”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項目中,設立鄉土人才項目,積極扶持鄉土人才創新創業,每年評選鄉土人才創業項目10個左右,分別給予30—100萬元資助。加強與南京農業大學、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院所合作,建設9個農業領域院士工作站。開展“5000名基層醫學人才培養計劃”,每年培養1000名左右鄉村衛生專業人才。與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知名高校合作,定期組織高層次農業人才專題培訓和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根據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啟動“萬企聯萬村人才促振興”行動,推動鄉村產業與人才深度融合。將每年的9月20日設立為“淮安人才日”,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濃厚氛圍,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支持高質量跨越發展。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不斷推進
從2018年起,全市每年培訓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三類職業農民4萬人以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年均遞增5%以上,到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達到53%以上。以生產經營型農民為重點,每年認定新型職業農民3400人以上。到2020年建成實訓基地(田間學校)100個。
(四)特色產業培訓不斷強化
根據各鄉鎮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實際,把普及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和現代農業知識作為培訓重點內容,適應了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有力促進了特色產業和高效農業規模化的發展。例如盱眙圍繞龍蝦全產業鏈,就蝦稻綜合種養技術、病蟲害防治、水稻品種選擇、品牌打造、策劃包裝、生產加工、電商物流、智能農業等方面進行深入廣泛的專題培訓。開設全國首個具有地方特色的龍蝦養殖與營銷專業中專班,開展“鄉土人才”專項培訓,對全縣蝦稻綜合種養大戶進行集中培訓和深造,專家教授與農民面對面零距離互動交流,注重培養一大批縣鄉兩級技術人員,為蝦稻共生推廣提供智力保障。已開展蝦稻共生專題培訓班8期,受益人員1360余人;組織專項培訓3期,培育“鄉土人才”189人,為全縣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淮安市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人才流失嚴重。一是兼業農民日益增多,尤其是小農戶中的青壯年勞動力,農忙時在家收耕種,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進城務工。參加教育培訓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及雇員很少,大部分都是“小農戶”的留守人員。留守農民年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和素質偏低,主動接受教育培訓的積極性不強,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差。相對于城市,農村教育、醫療、就業、交通等公共服務不完善,成為制約農村人才引進的短板。
(二)培訓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
存在培訓資源較為分散,沒有及時進行整合及科學利用的現象,各個單位及組織缺乏有效溝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復培訓,不僅浪費了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戶參加此類培訓的積極性。
(三)培育條件和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培育設施陳舊老化、教育實訓條件不配套、信息化建設不到位,師資力量有待加強等問題。尚未建立完整的、滿足不同層次培訓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
(四)課堂教學與實踐未能緊密結合
培育形式大多以PPT、講座、會議、參觀等為主,而遠程教育、小班授課、田間教學、技能訓練、實踐培育等形式尚未完全普及,農民難以將所學的技能有效地運用到實踐中,從而影響培訓效益。
三、推進淮安市鄉村振興人才培育的對策建議
(一)大力開展人才引進,促進鄉村人才回流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鄉村人才要振興,首先要改變人才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狀況,想方設法將人才“引回來”,實現“人才回流”。一是吸引優秀畢業生返鄉。對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進行遴選、選拔、吸引一批有志于扎根農村基層、促進農業發展的青年大學生返鄉。在經商辦企業等方面制訂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整合農村產業資源,引導大中專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利用自己的所學,到廣闊的農村去創業。二是支持各類人員返鄉創業。營造良好的鄉村創業環境,積極出臺、完善支持各類人員返鄉創業政策,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幫助返鄉創業人員解決融資難的問題。三是鼓勵社會賢達返鄉。社會賢達群體往往經濟基礎較好,綜合素質高,在鄉村里具有較高的社會威望,組織能力強,有充足的時間參與鄉村建設。要積極鼓勵社會賢達回歸家鄉,扎根家鄉,帶著項目、資金、情懷到鄉村投資創業。
(二)多手段引才引智,集聚鄉村人才智慧
一是吸引城市專業人才投資創業。通過精準對接產業轉型升級、農商文旅體產業深度融合需求,重點引進農村旅游、農村電商、品牌策劃師等人才,實現“產業引人”。二是通過項目入駐形成人才引入“洼地”,深挖與項目有關聯的人才,實現“項目引人”。完善城鄉、區域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促進城市專業人才能夠下得了鄉,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三是吸引科技人員下鄉合作創業。充分發揮高校院所人才優勢,鼓勵支持科技人員對農業生產開展技術咨詢、業務指導和人才培訓,積極推廣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新方法。與高校院所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整合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資源,鼓勵專家學者帶技術成果到鄉村創業。引導人、財、物等各類創業要素向農業科技型企業集聚,有傾向性地向農業企業布局各類產學研合作平臺。
(三)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培訓質量
農民是在農村土生土長起來的人,他們的根在農村,他們的家在農村,因而對農村最具真情實感。大多數農民雖然熱愛農業生產,不愿遠離家鄉,但是因為文化程度不高、對農業生產先進的科學技術不了解,為此,應完善培育職業農民的教育體系,探索系統性的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可以依托農廣校、鄉村振興學院、職業院校等現有平臺,加強對農民的農業專業技術教育。實現當地農民的職業化,真正打造一支扎根農村、穩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一是在培育對象遴選上,要直面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突出實用性。加大應用型、實操型農業農村人才的培育力度,二是科學設計培訓內容。根據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等實際需求,圍繞綜合素質、生產服務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等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內容、合理選配師資。三是合理安排培訓時間。培訓時間安排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農村人才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必須把時間因素考慮進來,結合培訓內容,把培訓按時、按期有序劃分,才能提高培訓的效率。四是采用多種培訓形式。可以打破傳統的培訓模式,把教育培訓搬出教室,深入田間地頭、產業基地實地教學,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培訓中得到能力的提高。推行菜單式、啟發式和案例式培訓,廣泛開展互動式、參與式培訓和實習實訓,提高農民參與培訓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完善人才管理機制
制定農村人才管理辦法,建立制定人才認證辦法、等級評定制度、考核制度、退出機制。對農村各類人才進行分類劃分,把農村人才的范圍延伸到擁有一技之長的“土人才”,以及行業帶頭人等,明確人才等級認定標準及程序,頒發相應等級證書。打造人才數據庫,對獲證人員進行登記造冊。建立人才考核制度,每年對人才進行分級分類的差異化目標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維持、提升其等級,嚴格實行退出機制。
(五)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鄉村人才引進、培育、使用,關鍵還要能“留得住”,才能保證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創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是關鍵。一是營造良好的鄉村干事創業環境。要創造有利于各類人才成長、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使事業編制、專業技術職稱、經濟待遇等資源向鄉村傾斜,把到鄉村基層一線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要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制定人才、財稅等優惠政策,探索創業融資模式,利用社會資本建立創業扶持基金,降低融資成本,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融資體系。二是完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包括住房、醫療、交通、通訊、網絡、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內容,切實解決農村產業發展落后、居住環境差、教育水平低等實際問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返鄉下鄉人員能夠安心留在鄉村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