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虹
摘 ?要: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的積淀與精華,傳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對引導青少年繼承歷史、傳承民族血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短暫的課堂教學,構建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多彩魅力,讓孩子們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給孩子們烙上深深的“中國印”是我們新時代語文教學中必須完成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滲透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0(b)-0187-03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accumulation and essence of a nation's history.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young people to inherit history and inherit the nation's blood.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we should thoroughly explor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tained in the textbooks, flexibly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build a rich campus cultural life through short classroom teaching,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and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life Views and values, enhance the sense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make students feel the colorful cha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et children become the inheritors and advocat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rand the children with a deep "Chinese seal" is our new The primary task that must be completed in Chinese teaching of the time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enetration; Strategy
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通過互聯網、電視、報刊書籍、網游、視頻等多種形式逐漸滲透,致使新一代的孩子們盲目地崇洋媚外、追劇、追星,一窩蜂地哈韓、哈日,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逐漸下降,離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遠,眾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趨于消失,存在后繼無人的風險。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如何立足實際充分發掘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在教學中傳播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通過語文課堂感受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使祖國的新一代認同傳統文化、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喜愛傳統文化,最終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更是我們的使命和擔當。
1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每個民族都有它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每個民族都把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置于首要地位。小學階段是孩子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個體意識和民族觀念逐漸覺醒的關鍵時期,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中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既可以豐富課堂文化內涵,彰顯課堂人文之美,還可以幫助學生感受中華文化之美,促進健全人格形成,有助于提高道德修養、拓展個人視野、豐富知識積累、增加寫作素材、提升人文素養、為學生將來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找到了有效途徑,奠定了文化根基。
2 ?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困境
近年來,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的體現和傳播,均以古詩詞、傳統經典故事的學習為主,由于教學理念陳舊、對教材內涵發掘不充分、教學形式刻板單調等因素的影響,通過課堂教學來滲透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要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小學生對古詩詞、文言文、傳統經典故事的學習僅僅只停留在字詞句的學習、課文要點梳理、完成課后習題上,以應付考試過關為目的,缺少對古詩文“字以傳情、文以達意”意境美的靜心鑒賞,缺少傳統文化美的熏陶,對經典故事斷章取義,沒有從整體上去理解消化,僅僅以字詞句過關為重點,以完成教學目的“三維目標”為目的,融合力度小、滲透能力弱、教學效率低,沒有注重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沒有達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優化語文教學的目標。
3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建議
3.1 對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按照這一指導思想,“部編本”教材逐步加大了古詩文、文言文、傳統經典故事的選錄比重,據筆者粗略估計達到了10%左右,錄入教材的文章和古詩詞在注重作品的品質和唯美的前提下,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具有永不褪色的價值。教師只有立足教育教學實際,緊密結合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底蘊,在課堂教學中與傳統文化進行深度融合、緊密銜接,才能使學生通過語文課堂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在教學中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
3.2 改進教學模式,感受傳統文化精華
傳統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思想精華,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現在大面積使用的“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選錄的古詩文內涵豐富、辭章精美是古代文學的精彩之作。筆者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充分發揮古詩文“非背不能”的教學傳統,讓學生通過個人朗讀、集體誦讀、情景配樂讀等形式,通過“手、眼、腦”的并用,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意境之美,同時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施組織開展了“傳承文化經典、感受傳統文化”古詩詞朗讀大賽,書法寫作比賽等多項文體活動,使孩子們通過書寫、朗讀、表演等藝術形式,在充分發揮個人特長,彰顯個性色彩的同時,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逐漸領悟傳統文化的精妙,增加了知識儲備,培養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小學語文教材中所擇選的傳統文化篇目均蘊含了作者飽滿情感和激昂的個人情懷,小學生由于知識儲備、個人認知程度有限,是很難體會到作者的情懷的,這就需要老師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來誘發學生的感同身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臘八粥》一課教學中,筆者首先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國》里一段關于粥文化的微視頻,使學生的興致大增,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新課的學習。通過改進教學模式,善用新的載體,使學生對教材內容有了新的感受和領悟,很快就進入語文課所描述的場景之中了,被作者展現的淳樸、和睦、溫馨、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圖景所吸引,被“甜”的幸福、“膩”的親情和深深的母愛所吸引,感受到了親情之美,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通過傳統習俗的學習,自覺接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3.3 借人物之道,傳承中華美德
實現中國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華美德勢在必行。小學語文教材中除了古詩詞之外,很大一部分文章是歷史人物故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要借助課文中的歷史人物形象,深度發掘其中的人物道德品質,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達到凈化學生心靈、健全人格品質、提升精神境界、傳承傳統文化、融合創新發展的目標。例如在《大禹治水》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大禹為什么要治水》微視頻進行課程導入后,組織學生就大禹的人物形象和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進行了討論,讓孩子們上臺說一說從大禹身上發現了什么,反思自己對集體、對家庭是否有奉獻精神,找一找自己身上的不足。通過教學模式和載體的優化,使孩子們被大禹這一歷史人物深深的吸引,民族自豪感和個人責任感油然而生,使學生在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3.4 走向課外生活,品味傳統文化
要想在語文教學中發揚和滲透傳統文化,僅靠短暫的課堂教學是不夠的,筆者認為引領學生“走出去、看一看”開展傳統文化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來品味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北京的春節》一課的教學時,筆者就鼓勵學生和爺爺奶奶談一談自己的家鄉都有哪些獨特的習俗和傳統文化,用自己的小手記錄下來,使孩子們在寫家鄉、贊家鄉的同時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氣息,品到了傳統文化之味,從而全面提高了孩子們的傳統文化底蘊和語文綜合素養。
4 ?結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擁有瑰麗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后浪”們的榮幸,在課堂中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是新時代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擔當和使命。我們只有立足教材,以學生興趣為抓手,通過多種教學手段靈活運用,才能把傳統文化有效地滲透融合進去,才能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才能讓祖國的新一代擔負起民族復興和崛起的重任。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 任翔.語文教材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體系化芻論[J].中國教育學刊,2020(6):23-28.
[3] 鐘曉媛,郭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學化學教科書中的百年變遷研究[J].課程 教材 教法,2019,39(12):133-138.
[4] 陳其泰.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創造性闡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3):5.
[5] 俞向軍,宋乃慶,王雁玲.PISA2018閱讀素養測試內容變化與對我國語文閱讀教學的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17,39(5):3-10.
[6] 姜揚.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學生文化素養提升策略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9.
[7] 劉彥芳.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D].青島大學,2019.